库布齐沙漠(蒙古语:Atomic bomb VH elson;英文名:Hobq Desert沙漠沙漠)位于中国中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县对岸,总面积16756平方公里,穿越鄂尔多斯市金航、达拉特、准格尔三旗。
库布齐沙漠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晚更新世“河套人”定居于此,由于北魏不断开垦和耕种,库布齐沙漠的记载开始出现,而沙漠在清代开始扩大和蔓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伊犁集团多年治理,到2023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1997年沙区的便捷交通—2023年沙区有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930公里,形成一条穿沙公路、210国道、京新高速公路、从数据到四眼井的铁路公路铁路运输网络。
库布齐沙漠人文景观丰富,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仪,而鄂尔多斯就像一首歌一样古老、婚礼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区有许多景点,主要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响沙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等。
库布齐沙漠位于中国中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7° 00′~111°30′北纬39度15分′~40°45′沙漠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县对岸,穿越鄂尔多斯市金航、达拉特、准格尔旗三旗,库布齐沙漠东西长365公里,南北窄约30公里,最宽处65公里,总面积16756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唯一的活动沙漠。沙漠行政区隶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和达拉特旗,是中国十二大沙漠之一,也是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位于中温带,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燥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和而短暂,春季干燥多雨多风,秋季凉爽宜人。
气温:库布齐沙漠的年平均气温为5度.5~8.0摄氏度。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一月,极端最低温度是-32.9摄氏度,最热的月份是7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7摄氏度,这一带温度高、温差大,有效积温大于等于10摄氏度.2~3221.1摄氏度。
日照:库布齐沙漠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304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69%~72%最长日照时数是1965年的3421小时.1小时,最短日照时数是1961年的2890小时.6小时。日照时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年太阳总辐射为139.4千卡/平方厘米~1433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135~160天,干燥度1.5~4。年太阳辐射总量139.4~143.3千卡/平方厘米。
风:库布齐沙漠处于低风能环境,年均风速为3级.0~4.0米/秒,最大风速为22米/秒,8级及以上大风日数25~35,盛行西北西风、西风、东南风多发生在3月至5月,平均大风日数为55天,沙尘暴日数为27天,沙尘暴日数为14天。
地质构造:库布齐沙漠的地质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单元,南部的鄂尔多斯向斜和北部的河套断陷,它们被一系列东西向的断层隔开。鄂尔多斯盆地呈南北走向、不对称中生代缓倾斜盆地,被断层包围,从早中生代到新生代一直活跃。盆地的西边界断层是磴口—平凉断裂被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一个陡直的逆冲台阶带西翼距轴10~20公里,向东倾斜,倾角1~0°,属于高角度逆冲断层。盆地的北部边界是黄河断层(磴口—托克托断裂)内部没有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平缓倾斜,地层倾角大多小于1°,也称沂山斜坡。盆地南界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层。盆地东部为离石断裂。河套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地块北缘,是一个由2个次级凸起和3个次级凹陷组成的复合型断陷盆地。包头隆起将白岩花凹陷和胡和凹陷分开,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为基底,第四系为上覆地层。断陷带的形成和演化受青藏块体东北向逆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共同控制。
库布齐沙漠的地势趋于南高北低,以台地为中心向南北逐渐降低整体特征中等、西部和西北部高,边缘低。境内虽然没有山,但是海拔差异很大,东部最低,只有850米,西部最高,达到2000米,西部的桌山主峰2149米,是鄂尔多斯的最高点。库布齐沙漠南部为阶地,南部被分割成切割程度不同的微波状起伏高原、微切削平缓起伏的高原和强切削破碎的高原;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000米~ 1200米,为第三级阶地(平均海拔1175米~ 1195米)和第二级阶地(平均海拔11101160米)它是一个剥蚀淤积阶地,第一级阶地是河漫滩淤积阶地,平台上覆盖的高大沙丘是库布齐沙漠的主体;西部多为格状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腹地由高大的沙丘组成。
库布齐沙漠中几乎所有的沙丘都覆盖着第四纪河流沉积物。沙漠东部的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为棕钙土,西北部为灰色沙漠土。沙漠南缘沿滩和梁外北半部分布有风成沙,自东向西呈连续带状分布,由达拉特旗组成、杭锦旗、准格尔旗的风沙土构成了库布齐沙漠,是在风沙土母质上形成的土壤,颗粒大小由细砂组成、粉沙、砂质粘土和砾石占主导地位。
地表水:库布齐沙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7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5.09亿立方米。内蒙古黄河干流从宁夏石嘴山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拉僧寺入境,经山西省河曲县鄂尔多斯市麻扎乡出境,全长843.5公里,河流总落差162.5米,年均降水量在155毫米至366毫米之间,头道拐站年均径流量258亿立方米,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10月。从2014年开始,生态引水工程开始实施当黄河水位较高时,一部分凌汛水将被引入库布其北缘的低洼地,累计黄河水2.94亿立方米。
地下水: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为3.16亿立方米。不同地区的出水量为:北部平原区4.40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中部沙漠区为4.40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南部丘陵区2.93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达拉特旗地下水日开采量为89.29万立方米。北部平原地区单井涌水量可达100~800吨/天,中部沙漠面积为100~500吨/天,南方丘陵地区为10~100吨/天。
七星湖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齐沙漠腹地,海拔1515米,总面积184公顷,最大水深1.4米,该地区降雪持续7个月,降水偏少,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33.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43.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年10摄氏度以上积温1663.5摄氏度。七星湖呈东西向分布,自西向东依次为:大道图湖、天鹅湖、太阳神湖、月亮神湖、爱情湖、珍珠湖、神海子。
库布齐沙漠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兽类出没于丘陵、大多数沙漠地区,野生鸟类、两栖、节肢动物几乎遍布国旗,还有鱼、爬行(软体)腔肠动物变少了。鸟类主要有野鸡、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雀、鸽、鹤等;哺乳动物主要是狼、黄羊、狐狸、猴、野兔、猬、老鼠、田鼠等;主要的环节动物是水蛭;甲壳动物主要包括海龟、水龟;多足类有蜈蚣、红蜘蛛;昆虫类有蜻蜓、蝗虫、天牛等;爬行动物主要是蛇和蜥蜴。
库布齐沙漠从东到西可分为大草原、荒漠化草原和沙漠。主要植物种类为羊草、针茅、锦鸡儿、隐子草、胡枝子、冷蒿、沙蒿、杨柴、木蓼、沙米、沙拐枣、霸王、珍珠、红砂、柠条、四合木、绵刺、沙冬青等。乌力吉图寺内有戴清照巴音郭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四合木等天然柠条群落、绵刺等濒危植物。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部,库布齐沙漠中段北部,总面积约30万亩。2012年获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此外还获评“中国首批低碳陆地实验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到2022年,示范区种植超过700万棵树5万亩灌木和5000亩优良牧草,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为78%森林覆盖率达到41%动植物种类从20多种增加到600多种,非洲鸵鸟是该地区的主要物种、澳洲鸵鸟、梅花鹿、野鸡、黑凤鸡、彩雉孔雀等数十种动物。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1991年,以富山诚一为代表的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已经组织了超过1.2万人来到内蒙古自费植树约410万株,为中国沙漠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以来,库布齐沙漠已建成4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林业生态工程404项.41万亩、草原生态建设项目170万亩,总面积579.81万亩。仅2016 ~ 2017年,鄂尔多斯造林点就完成造林项目7个.23万亩,植被盖度8%提高到了65%
到2023年,库布齐沙漠已覆盖6000多平方公里“绿装”动物和植物的种类从10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伊利集团 s智能植树机器人每天可以种植800棵树,大大降低了植树成本、提高植树效率,有效解决沙漠腹地人工植树的世界难题;治沙人发明了“中国魔方”草方格,编织金色盔甲,将黄沙锁在茫茫沙漠中。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走向世界,为治理360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无数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民作出了贡献“中国方案”库布其模式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库布齐绿色沙漠经济示范区”,授予伊犁库布其“全球沙漠治理领导者”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库布齐沙漠景区众多,自然景观主要有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等,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昭君城、展旦召。
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位于拥有沙漠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齐沙漠腹地、湖群、草原、黄河、丘陵、湿地、绿洲等大量沙漠旅游资源风景独特。景区总面积约88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14.6公顷,芦苇湿地面积10.1公顷,草原面积380公顷,沙漠面积383公顷.7公顷。这七个湖因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而得名“七星湖”景区始建于2002年,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亮点,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恩格贝生态旅游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中段,南临库布齐沙漠,北依黄河,面积2万公顷,全部为沙化沙地。景区建于2013年,生态区已形成沙漠,可供珍禽异兽观赏、沙漠风光观赏园、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旅游生态服务五大景区共有20多个景点,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夜鸣沙:喧闹沙位于库布齐沙漠腹地,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都贵塔拉,距215省道33公里。当沙子干燥时,人们从沙丘顶部滑下时会发出咆哮的声音,因此得名。夜鸣沙与世珍园、鄂尔多斯草原、恩格贝、七星湖与其他旅游景点遥相呼应,处于一条黄金线上,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因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达拉特旗赵树林镇22公里处的占旦昭嘎查,是一处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草原文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景区内有一条500米长的沙湾,呈月牙形沙丘的高度是110米,坡度是40度当从沙丘顶部滑下时,沙子会轰鸣,形成著名的“响沙”奇观是罕见的自然景观。
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古歌是蒙古族长调最古老的形式,属于古代宫廷歌曲。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蔓延,以独占塔拉镇、吉日嘎朗图城镇众多,梁外附近的原白音恩古苏姆也有部分沿河流传。古歌多在宫廷或国宴上表演,题材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是游牧民族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等。2008年鄂尔多斯古歌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尔多斯古歌表演:鄂尔多斯婚礼起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仍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礼仪、规范化、定制与歌舞民俗文化现象。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大小小的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鄂尔多斯婚礼也于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年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作为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实践被写入由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
2018年,库布齐沙漠伊犁生态示范区获得 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1年,库布齐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库布齐沙漠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