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野新疆沙漠中的“地下海洋”,为什么迟迟不开采从新疆雪崩看雪崩中的地理考点盆地绿洲

新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在这里,有着神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冰峰与火洲遥遥相望,沙漠与绿洲比邻而居,浓郁多彩的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历史悠久的古道文化,也有着风味浓郁的特色美食。

近些年,新疆的旅游也是频频上热搜,成为很多人心里的必打卡之地。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疆这个神奇的地方。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理环境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心,有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个沙漠的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十大沙漠。在这里,常年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可是蒸发量却能达到4000毫米。在这片荒无人烟,沙丘延绵,黄沙漫舞的沙漠中,只有极少的,根系发达的植物才能存活。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南亚陆地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下,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同时塔里木地区断裂下沉后也形成了盆地。由于塔里木盆地是凹陷的盆地,使得周围的水汽都难以进入到盆地的内部。

再加上年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巨大,这里的气候变得异常的干燥,沙漠表面的温度有时候能达到70-80度。在风力作用不断地侵蚀和搬运下,形成了很多流动的沙丘。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变迁,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内流水系盆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也是有河流和绿洲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贯穿两岸,全部聚集在盆里木盆地中。河流的终点都聚集在了东部的罗布泊。在沙漠的边缘,河流经过的地方,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绿洲。但是整个绿洲在这片沙漠里面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地下海洋”?

我国地质学家在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了一番实地的考察之后,指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存在着巨大的“地下海洋”。淡水储蓄量竟超过了北美五大湖地区储水量的10倍。在这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经过了长时间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在这个大型的封闭的山间盆地,地块的基底为古老的结晶岩,上面是厚约上千米的覆盖层,再往上面是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留下来的沉积层。由于在盆地的中间是由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下来的,具有良好的储水性。其实在塔里木盆地形成之前,新疆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降水量非常的少,而蒸发量巨大,所以沙漠本身是留不住水源的。但是由于它位于塔里木盆地内,周围都被高山环绕。这些高山上常年都是有很多积雪的。

每当到了夏天的时候,高山上积雪融化,雪水会沿着地势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周围的高山上也是植被稀疏,多为石头,泥沙等地质,整个土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差,所以在流动的过程中,有部分水就直接渗透到了地下。

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人烟罕至,没有太多的人类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地下水就变得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地下海洋”。

如此丰富的地下水,我们能开发吗?

在沙漠中,水是最珍贵的资源。面对着这样庞大的地下水资源,我们可以加以开发利用,恢复楼兰曾经的辉煌吗?答案是否定的。开采地下水非但不是最佳的方案,还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地下水我们开发不了的原因吧。

1. 从地理结构上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岩层的分布特别不均匀,这就导致了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也是高高低低的。深的地方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而浅的地方就只有几米,更有些地方直接和地表交接。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就会破坏地下的水系平衡,使得高的水位去补低的水位,彻底地打乱地下水流状态。深浅不一的蓄水深度也容易给开采人员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和开采难度。

2.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的温度特别高,又很干燥,使得蒸发量特别的大。当地下水到达地面以后,很容易就在高温暴晒下蒸发后留下盐碱地。参考罗布泊的情况,当罗布泊干涸掉了之后就留下了大量的盐碱地。如果再保护不恰当,盐碱地就很容易污染掉地下的水资源。

3.虽然塔拉卡玛干沙漠的地下水是由冰川融化后的雪水,也是属于淡水。但是由于渗入过程中,也掺杂了很多其他的杂质。如果被强行开采出来之后,也需要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将地下水重新过滤净化后才能使用。整个过滤所需要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考虑去大量地开采沙漠下的地下水。

小结

近年,死亡之海似乎也有了新的变化。从美国NASA发回来的图片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年也出现了绿洲。

这都离不开我们一直在沙漠中坚持的植被计划。我国的专家们对于新疆的水源问题一直都高度关注的。虽然我们不能通过开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为了更好地解决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绿洲的问题,是否我们可以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去新疆呢?或许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一下这样的超级工程。

据新疆气象局发布的信息,1月6日起新疆迎来了2024年首场持续时间最长的降雪,降雪范围主要集中在北疆北部的阿勒泰和塔城地区。其中,阿勒泰山区因降雪量大、持续时间长,至1月11日,布尔津县通往喀纳斯、禾木等景区的道路至少有13处发生雪崩,部分路段积雪最深处超过3米。在持续降雪期间,当地交警部门自1月8日起,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导致旅客滞留喀纳斯、禾木等景区。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禾木X852线道路推山雪现场,图源:平安喀纳斯

禾木X852线45公里600米处路况 ,图源:新疆气象局

滞留游客社交网络截图

什么是雪崩

简单说,雪崩就是大面积的雪顺着山坡倾泻下滑。

雪狐Lucas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90%以上的雪崩都是人为触发的,要么是滑雪者本人触发,要么是一起滑雪的其他伙伴触发。不过这也说明,雪崩的发生一般不是随机的,而是可控的。既然我们能触发雪崩,那么学习一些雪崩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雪崩发生。

雪崩如何形成

冬天的雪一场一场地下,雪山上的雪是有很多层的。因为环境温度、湿度、日照、风向的不同,有些雪层比较松软,而有些层则比较夯硬。

我们从雪地上根本看不到下面的雪层是怎样的,而当我们从雪面上经过时,就有触发雪崩的可能。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厚厚的雪是如何分层的: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真实雪山上雪的分层会比这个复杂得多,而当硬雪层在松软雪层之上时,它就静静地等着有人从上面滑过,便有机会触发雪崩。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再给大家看一个触发雪崩的视频。这个滑手非常幸运,如果他稍微再往下一点,就会被卷入雪崩了: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雪崩的发生有4个必备要素,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发生雪崩:

- 上层的硬厚雪层

- 下层的松软雪层

- 足够滑降的坡度

- 触发的行为

这4要素中,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坡度。选择不易触发雪崩的坡度会更安全。而大自然偏偏跟我们开玩笑,滑雪最爽的坡度恰恰是雪崩发生概率最高的坡度。

哪里会更有可能发生雪崩?

有些雪崩发生的地形显而易见,但雪崩其实可能发生在任何有雪坠落的地方。下图中这个路边山坡的雪崩,使一位刚好路过此地的妇女死亡。

甚至连屋顶的雪崩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而我们通常关注的雪崩,多发生在雪山上的雪场道外、野雪的地方。

对于道外的范畴,北美和欧洲有不同的定义。北美的“道外”通常指雪场以外没有巡逻队的地方。

而欧洲雪场的“道外”是指机压雪道以外的所有区域,即使在雪场内的非机压区域,也算道外。

每年欧洲道外因雪崩死亡的人数在90-120人之间。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雪山里爆炸的声音,其实是巡逻队在通过爆炸的方式炸雪,主动触发所有可能发生的雪崩,以消除隐患。

雪狐Lucas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山面的坡度是雪崩发生的必要条件,而30-45度的坡度是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方。这也刚好是各雪场中、高级道的坡度。

下图所示地形中,最易触发雪崩的区域是中间阴影部位的山面,坡度约39度,刚好处在雪崩高发坡度的最中间。

哪个季节的雪崩最伤人?

此外,到目前为止,户外运动专家们对雪崩的研究,主要也是针对板状雪崩进行的。

所谓板状雪崩,简单地说,指的是雪崩发生时雪体是以“板状”的形式裂开并呼啸而下的,多发生在30°-45°的开放坡面。当一层硬的、粘结紧密的雪层压在一个松软的、粘结不够紧密的脆弱雪层上,一点点额外的重量,比如说一名滑雪者,都极有可能会触发板状雪崩。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雪崩,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春季,地点则是朝南的山坡。在朝南的山坡山,太阳的热度足以让雪“放飞自我”。

相比之下,大多数滑雪者会在12月、1月和2月发生的雪崩中受伤,所处位置常常是在朝北的山坡。

遇到雪崩如何自救?

如果你不幸遇到了雪崩,怎样才能将伤害降低至最小化?有没有什么小妙招可以大幅提升死里逃生的机会?

答案:“有”!

1.当雪崩发生时,要保持镇定,简直难于上青天。但是,如果你能迅速丢掉滑雪板、滑雪杖和背包,你就会变得更轻,在雪崩引发的雪浪中“漂浮”得更高,意味着你有可能会被埋得浅一些,足够幸运的话,可能会被困在表面。

2.如果碰到树或者其他障碍物,努力抓住它,没准你会因此得到一个可贵的“活命三角”。

3.做蛙泳动作:雪崩发生时,雪就像水一样,汹涌向前,通过朝着表面“游泳”,你可以改善身体的浮力,尽可能不被大量下落的雪掩埋。

4.确保自己的嘴里没有雪,这样你的呼吸道才会畅通无阻。

5.当雪崩停止时,如果你的手还能动,尽量把面部前面的雪掏出一个坑,以供呼吸。然后,用拳头猛力朝表面的方向击打。幸运的话,你可以为自己打造出一条呼吸通道,甚至还能引起他人的注意。

温馨提醒

如何避开雪崩,不能仅仅靠运气,最佳方式还是加深雪崩的了解。如果你是野雪爱好者,想要“明知山有雪崩,偏向雪崩山行”,最好能提前上一上雪崩课程,系统地学习应对雪崩的有效途径。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地理试题中的雪崩

夏塔古道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险峻的天山峡谷通道,玄奘西行中的凌山(木札尔特雪峰)在峡谷的尽头。2022年暑假,某地理研学团员在迎着木扎尔特雪峰行进的沿途中,用相机拍摄了一张行进时的照片,团员们还发现两侧山坡上雪岭云杉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左侧山坡上仅零星分布,而右侧山坡上却漫山遍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照片中的地理信息,推测图中的人前进的方向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2.造成雪岭云杉在两侧山坡上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坡度 B.坡向 C.土壤 D.热量

3.《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途径凌山时的见闻,译文摘要:山谷积雪,寒风凛冽,灾害多发,侵犯行人。由此经过,不能大声叫喊。稍有违犯,易引起狂风大作,沙石如雨,遭遇者大多丧命。推测文中的灾害及其多发的时间是

A.泥石流,春末夏初 B.雪崩,夏末秋初

C.泥石流,夏末秋初 D.雪崩,春末夏初

【答案】1.B 2.B 3.D

【解析】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该照片的拍摄时间为2021年暑假某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13:24,而该地的经度为80.81° E ,其地方时≈13:24-(120°-80.81°)/15°=13:24-2:37=10:47,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物影朝向西北方向,结合图中影子风向可判断,人行进方向为西南方向,B正确, ACD 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两侧山坡上雪岭云杉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左侧山坡上仅零星分布,而右侧山坡上却漫山遍野”可知,右侧山坡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适宜森林的生长,B正确;坡度、土壤对植被的影响相对较小,A、C错误;天山峡谷两侧的热量条件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3.根据题干可知,山谷有积雪,经过时不能大声叫喊,不然狂风大作,沙石如雨,因此可知出现的灾害为雪崩,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以及一些人类活动(大喊、滑雪等),积雪层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大声叫喊不会导致泥石流,A、C错误;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积雪不断融化,易发生雪崩,D正确;而夏末气温较高,积雪已经融化缺少物质来源,与题意不符,B错误。故选D。

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粒雪线指冰川表层大面积粒雪的下限,夏天雪的融化与冬天雪的积累正好平衡。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粒雪线与零平衡线之间属于渗浸冻结带。黑沟8号冰川位于天山博格达峰南坡,属于雪崩型补给,最高海拔5445m,冰舌末端3380m,粒雪线比北坡高约100米左右,南坡夏季气温零温线高度低于北坡约200m。渗浸冻结带垂直高差约300m。下图为黑沟8号冰川简图和地形景观图。

(1)从地形角度,分析博格达峰南坡夏季气温零温线低于北坡的原因。

(2)从水平衡角度,分析黑沟8号冰川零平衡线较低的原因。

(3)指出黑沟8号冰川渗浸冻结带宽的原因。

(4)暑假期间,中学生小明沿黑沟8号冰川表面探险旅游,指出在渗浸冻结带遇到的最大危险。

【答案】(1)南坡多高峰,气温低;盆地地形,冷空气在盆地聚集;盆地东西较长,山势陡峻,山谷遮蔽度高。

(2)黑沟8号冰川属于雪崩型补给;上游地区,多高山,盆地面积广,积雪量大;谷底坡度大,冰川移动速度较快。

(3)位于南坡,太阳辐射强,增温效应明显,粒雪线高;冰川规模大,零平衡线较低。

(4)冰裂隙

5.(2016年·海南卷)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某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图9)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 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几乎被毁,人员伤亡惨重。据此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参考答案】

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山体坡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

6.(2016衡水中学三模)雪崩是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力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高山探险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加剧,雪崩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不断增加,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雪崩的严重性与多个因素有关,尤其重要的是坡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雪崩与坡度关系图。

据图说明坡度与雪崩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雪崩主要分布在30°-40°坡度范围内;(2分)坡度过大或过小,雪崩都相对较少。(2分)

原因:坡度是雪崩物质积累和原动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坡度过大,积雪不易积累,缺乏充足的物质来源,因而不易形成雪崩;(3分)坡度过小,积雪下滑的动力不足,亦不易形成雪崩。(3分)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