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莎草纸地图来自埃及卢克索(古称底比斯)附近古老村庄德尔梅迪纳(Deir el-Medina)的一个私人墓穴当时,工人们正在这个村庄附近的国王谷和皇后谷,挖掘和装饰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39年至1075年)的皇家陵墓。
都灵莎草纸地图纸莎草地图发现后不久,就卖给了意大利北部撒丁岛和皮埃蒙特王国的统治者查尔斯·费利克斯国王1824年,这位国王在都灵建立了埃及博物馆,从此这幅莎草纸地图在那里保存并命名在制图学的历史上,也许埃及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这幅都灵莎草纸地图。
古代和中世纪莎草纸书籍和文献的使用寿命可达数百年使用莎草纸的时间跨度,覆盖了超过四分之三有记载的人类历史莎草纸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几乎一直持续存在到古登堡时代目前发现的古莎草纸实物,最早能追溯到5100年前,从那时起到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纸张残片和一些小型纸卷。
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把中国造纸术起源提前了约200~300年1938年夏,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的汉代烽燧遗址里发掘出一片西汉时期的麻纸。
1957年,西安灞桥一座西汉早期墓葬发现了古纸残片,后来在陕西扶风县中颜村西汉窖藏、甘肃天水放马滩的西汉早期木椁墓中均出土了古纸残片1973~1974年,在甘肃肩水金关的一个汉代坞堡遗址的灰坑中出土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时期的麻纸。
敦煌甜⽔井汉代悬泉置遗址出⼟的西汉纸⽂书以纸为基质的地图,迄今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3100年的都灵莎草纸地图其次,是1986年在中国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五号汉墓中出土的一张纸地图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一棺一椁,纸质地图位于死者胸部位置,纸质薄而软,出土时呈黄色,纸面平整光滑,用细黑线条绘制山川、河流、道路,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
上面用墨线绘制了山川河流及道路图形,因受潮而裂为几块,墓葬年代在西汉初期的文、景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经分析化验和显微镜观察表明,这是用麻类纤维制成的麻纸
最粗的一根长直线,宽度约0.4毫米;其他线稍细,但每条线的宽窄大致相等考古学者认为是硬笔所绘此图具备早期地图的描绘手法,其上墨迹并不深,显微观察表明,墨迹仅达纸表而已,并没有透过纸背由于墨迹浅而疏,可能采用某种天然颜料。
纸莎草叶从植物底部长出,覆盖了茎的下部,可高达90~120厘米;茎部不长叶子,可高达4.6米;花朵呈扇形花簇,长在茎的顶部纸莎草生长在热带至亚热带的环境中,不论是潮湿的森林或干燥的沙漠,只要全年均温在20℃~30℃且土壤PH值在6.0~8.5就可以生长。
纸莎草的花在暮夏盛开,并且倾向于在全日照到半阴凉的环境开花纸莎草的分布遍及在沼泽、浅水湖和溪畔等非洲的潮湿部分,但在尼罗河三角洲已逐渐变得稀少现今其野生分布存在于刚果、马达加斯加岛、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西西里岛。
莎草纸古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生产莎草纸的原料是纸莎草的茎先将莎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
莎草纸可以用来书写、绘画,可以做成长页,卷起来存放,也就是卷轴,也可以像今天的图书一样,沿一边装订成册比起昂贵的羊皮来说,莎草纸是实用便宜的书写载体所以自古埃及人发明以来,莎草纸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和周边地区就一直得到沿用,直到公元8世纪以后才逐渐被来自中国的纸取代。
英国埃及探索协会拥有超过50万份莎草纸残片,保存在牛津大学的萨克勒图书馆莎草纸在埃及的干燥气候下可以很好地保存但是它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霉菌毁坏在人类造纸术落后的古代,埃及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
莎草纸一直使用到8世纪左右,后来退出历史舞台在埃及,莎草纸一直使用到9世纪才被从阿拉伯传入的廉价纸张代替在此之前,羊皮纸和牛皮纸已经在很多领域代替了莎草纸,因为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下更耐用,而且它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生产。
都灵莎草纸地图是公元前3100年的作品地图显然是在法老拉美西斯四世(公元前1150年)统治时期绘制的,拉美西斯四世发起了对整个帝国的系统化土地调查,法老和神职人员的巨额支出主要由土地税来支付,通常以谷物作物的形式支付。
顶部朝南,尼罗河的源头向西,右侧为西,向东为海地图的地理内容,描绘了从统一埃及采矿区通向大海的三条道路显示在埃及东部沙漠的山脉中,有一条蜿蜒的山谷,从下游底比斯通向红海这幅地图是与一尊从未完成的法老雕像联系在一起绘制的。
据载,这张地图还显示了东部的含金盆地,在原始地图上用粉红色显示,卷轴记录了矿山和采石场的位置,周围山脉的金银含量以及道路的走向地图绘制者试图展示两条主要的东西向道路是如何位于山谷中的,这些山谷由一条穿过山口的道路连接起来。
制图员根据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使用图例和对比色增加了清晰度图上文字表明,所描绘的区域必须沿着自然路线,从尼罗河的科普托斯(Qift)穿过东部沙漠,经过瓦迪·哈马马特(Wadi Hammamat),到达红海的库西尔(Quseir)港口。
该路线在远古时期的红海探险中,曾被用于向南航行至埃及人称为邦特(Somaliland)的土地地图没有使用恒定的比例尺,但通过与瓦迪·哈马马特(Wadi Hamamat)中的实际距离进行比较,很明显,地图上每1千米的比例尺在50米~100米之间变化。
地质学家詹姆斯·哈勒尔和马克思·布朗认为,地图的颜色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与构成山脉的岩石的实际外观相对应”根据地质学家的说法,这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地质图之一,也是地质思想的最早证据法老与制图者莎草纸就像没有焙烧过的泥板一样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古埃及的平面图和地图保留下来的那么少。
由于拉美西斯三世的统治长达三十多年,一般认为拉美西斯四世大约到了40岁才成为法老他统治的时期为公元前1151年~前1145年,或公元前1155年~前1149年
拉美西斯四世雕像(左)和都灵莎草纸地图制作者阿曼那科提(右)都灵莎草纸地图由拉美西斯四世陵墓的书写员阿曼那科提(Amennakhte)制作那时,法老正在煞费苦心地筹划着针对东部沙漠中的哈玛玛特谷的一次远征,其目的是擢取大块的砂岩来建造他的巨型塑像,而该地图就是此次远征的导向图。
位于哈马马特谷的大型石碑,记录了一次最大规模的远征:出发时间是拉美西斯四世即位后第3年第3个月的收成季节的第27天,远征队人数为8368人,包括5000名士兵、2000名阿蒙神庙的僧侣、800名哈比鲁(当时埃及对一种游牧民族的称呼)及130名石匠与采石工人,由阿蒙大祭师拉美斯纳克特亲自指挥。
而拉美西斯四世在位的头四年,曾4次派遣远征队到西奈半岛开发绿松石根据铭文,拉美西斯四世下令进行的这次采石远征,包括8362名人员,这是继中王国第十二王朝大约800年之后,最大的一次有记录的采石探险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拉美西斯四世的远征,导致制作了这张莎草纸地图,但它的用途尚不清楚。
尽管阿曼那科提没有在莎草纸地图上签上他的名字,但显然他是这幅地图的作者有两个证据支持这种识别首先,地图上的文字是阿曼那科提独特的笔迹,这对研究过他许多其他著作的埃及学家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其次,纸莎草纸背面的第一个也是最早的文字,是由阿曼那科提撰写并签名的。
这种俭省的习惯顺理成章莎草纸在古埃及是一种昂贵的商品,所以一旦不再需要在正面书写或绘制文字时,书写员通常会使用空白的背面换句话说,也许是在地图制作完成几年后,拉美西斯四世去世了,记录了采石场探险路径的纸莎草纸地图同时失去了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