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被后世称为"非洲最大坦克战"的战役充满了戏剧性。埃军总参谋部原计划用200辆坦克进行试探性进攻,但前线指挥官赛义德·马希尔少将擅自将规模扩大到400辆。这个决定正好落入以军设下的陷阱:以军南部军区司令沙姆龙·什莫尼早已将预备役第162师隐藏在沙丘后方,同时秘密调动了刚刚装备的"陶"式反坦克导弹。开罗军事博物馆现存的一份战场电报记录显示,埃军先锋部队在7时30分发出的最后通讯是:"我们遭遇了新型武器,坦克像火柴盒一样燃烧..."
战局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上午9时,当埃军坦克深入以军防线12公里时,潜伏在沙丘后的以军突然用新型的"托沃"导弹发动攻击。这种采用线导技术的导弹能在3000米外精确命中目标,埃军坦克的倾斜装甲完全无法抵挡。以色列空军档案记载,仅第201坦克营在半小时内就摧毁了43辆T-55坦克。幸存的埃及坦克兵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沙漠突然变成了炼狱,每辆坦克都在燃烧,无线电里全是求救声。"
更致命的打击发生在中午时分。以色列沙龙将军的第143装甲师利用德维斯瓦的防御空隙,用预制浮桥悄悄渡过运河。这个被称作"中国农场"的区域本是埃军认为最不可能被突破的地带,因为这里布满灌溉渠和椰枣林。但以军工兵部队创造了奇迹——他们用缴获的苏制PMP浮桥在90分钟内搭建了渡河通道。现存特拉维夫大学军事档案馆的战场照片显示,以军坦克在渡河时甚至与对岸的埃军哨所相距不足200米,却因椰枣林的遮挡未被发现。
这场战役的技术对抗同样值得玩味。埃军装备的"赛格"反坦克导弹需要操作手持续引导,在沙漠风暴中命中率骤降至15%;而以军新装备的"陶"式导弹采用线导技术,在能见度低的条件下仍保持68%的命中率。更关键的是,美国通过"五分钱行动"紧急空运的武器在13日夜间抵达,其中包括最新的AN/VLQ-6电子对抗系统,这些设备有效干扰了埃军的萨姆-6导弹雷达。
当夕阳西下时,西奈沙漠上散布着264辆埃及坦克的残骸,而以军仅损失了46辆坦克。这个战果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彻底改变了战争态势:埃军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而以军则成功渡过运河,开始对埃及本土构成直接威胁。联合国安理会随即召开紧急会议,最终促成了10月22日的第338号决议。
这场战役的深远影响在战后逐渐显现。它证明了现代反坦克导弹对传统装甲集群的克制作用,促使各国军队发展出"主动防护系统";更重要的是,它让阿拉伯国家认识到无法通过军事手段彻底击败以色列,从而为1978年的戴维营协议埋下伏笔。2001年解密的美国中情局报告显示,10月14日的战败直接促使萨达特总统在1977年做出历史性的耶路撒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