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海南省人口密度分布
01
海南,简称“琼”,省会海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位于中国华南地区,界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岛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地势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构成。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
海南省总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海南省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常住人口1008.12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51.87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种。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在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许多港湾滩涂都可以晒盐。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海岸带景观、海岛、珍禽异兽、火山,革命纪念地等都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818.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2%。
海南省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有黎族先民跨海进入海南岛,开始了海南的文明历程。三亚市和陵水县遗址表明,至少在六千至一万年前海南省就有了人类的足迹。西汉、东汉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先后平定海南,在此设立了郡县,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南朝和隋朝时期,岭南俚族首领冼夫人收服海南各峒,此举加速了海南文化的发展。在古代,海南是一个荒凉僻远的地方。历代王朝都把海南作为贬谪官吏的流放地。其中著名的有唐宰相李德裕、宋词人苏轼、宋名将李纲等。这些被贬官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尤其是苏轼开办学校的举动对海南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官海瑞就是海南人。
省会——海口
02
地貌
海南岛中间高耸、四周低平,以五指山、黎母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依次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的地貌主体,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面积的49.5%。台地和阶地地势平坦,土层较厚。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是主要的农业区。
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南海诸岛地势较平,一般海拔4~5米。西沙群岛的石岛,海拔约15米,是南海诸岛中最高的岛屿。
水系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形成辐射状水系。
海南岛水系发达,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3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其中南渡江全长311千米,是省内最长的河流。
海南省河流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99.5万千瓦。由于气候影响,海南岛的河川多属暴流性,洪水突发性强,洪峰高、历时短,急涨急落
气候
海南岛及其南海诸岛四面环海,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故其气候具有热带季风和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本地区日照时长,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2000~275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50万~60万焦耳/平方厘米。由于纬度低日照时数多,所以海南省全年气温高,积温多。年平均气温22.5~26℃, 1~2月平均气温16~26℃,7~8月平均气温25~29℃。
海南省雨量充沛,有干湿季之别。年平均降水量1500~2600毫米,雨量最多的五指山东南坡可达5500毫米以上,是世界同一纬度地区降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受季风和台风影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常有春旱或冬春连旱。
海南省常年风大,台风频繁。除南沙群岛靠近赤道无风带外,其余各地都是大风区。
自然资源
海南省矿产资源已发现有50多种。西北部矿产主要有铁、铜、钴、铅、锌、钨、锡、水泥灰岩、重晶石等,东北部火山岩区有铝土矿、钴土矿、蓝刚玉、红锆石、沸石、膨石、膨润土、硅藻土等,东海岸有砂钛矿、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等。其中富铁矿、钛、钴、水晶、宝石、锆英石、玻璃砂等储量最多,居全国首位。能源矿有石油、天然气、褐煤、油页岩等,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
海南岛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植被。植物种类繁多,资源极为丰富。全省拥有各种植物4200多种,其中特有种63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木有20多种。
海南省的野生动物有561种,兽类70多种,鸟类有34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3种。海南坡鹿、黑冠长臂猿、云豹、白腹军舰鸟、白鹳、白肩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孔雀等都是珍稀动物。
经济
海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海南省以热带高效农业、海洋资源加工业、旅游业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正在形成。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芝麻、茶叶等,以及各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
海南岛南部为中国热带作物的育种繁殖基地。四面环海,近海大陆架渔场面积65万平方千米,海产品丰富。白马井是海南最大的渔港,莺歌海盐场为全国大型盐场之一。
海南省工业有橡胶、纺织、电子、化工、制药、造船、汽车制造和装配、机械、建材、水产品加工、食品等部门。
海南省交通运输的特点是岛内以公路为主,对外主要依靠海运。公路网纵横交错,有海口、八所、三亚、洋浦四大港口和海口、三亚两大国际机场。
海南省地形图
03
行 政 区 划
省会——海口: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北岸的南渡江口。地处河流入海之口,故名。为热带风光的滨海港口城市。市境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面低洼,平均海拔4米左右。南面系丘陵台地,市区最高点金牛岭海拔仅36米。郊区最高点海拔也仅有69米。海口市地处热带,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无霜,夏长冬短,昼热夜凉,春夏多雷雨,夏秋两季常受台风袭击。海口市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迅速。工业有橡胶、纺织、电子、化工、制药、制鞋、制糖、食品、饮料、印刷、服装、制造、机械、工艺、建材、木材加工等行业。天然椰子汁和果汁系列饮料畅销岛内外。海口地理条件优越,农业生产稻谷,兼产蔬菜、甘薯、花生、芝麻、甘蔗等。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兼有淡水养殖。海口交通便利,有223、224和225国道及环岛高速公路自海口纵贯岛内市县直达三亚。海口市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对外贸易重要口岸。海口港与海口新港是对外开放港口,与大陆沿海和长江沿岸港口通航,并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的港口有贸易往来。
三亚: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面积1919平方千米,是海南省新兴的热带滨海旅游港口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育种基地。市境北倚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为五指山余脉,峰峦绵亘,占地广大。南部则为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略多于平原台地。河流短浅,海岸曲折,多湾岬角,近海有海岛分布。工业有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建材、造船、化工、电子、机械、电力、制盐、饮料、印刷、饲料加工等门类,还有商贸、房地产、旅游、餐饮等行业。椰雕、珊瑚花、藤竹器编织的工艺品等是三亚著名的手工艺品。三亚国际大酒店、阳光假日酒店、麒麟大酒店、南中国大酒店、东方花园酒店世界知名。农业主产稻谷,盛产荔枝、龙眼、菠萝、菠萝蜜、芒果、腰果、香蕉、槟榔等热带水果。三亚有223、224和225国道和东线高速公路与海口相通。铁路可通八所、昌江。凤凰国际机场是海南两大航空港之一,已开通多条国际、国内航线。三亚港、榆林港均为天然良港,其中三亚港可停泊8000吨级远洋轮。
海南省地区分布
旅 游 景 点
海南省四面环海,又地处热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适宜的气候和优良的沙滩使漫长的海岸线上遍布理想的海滨浴场和避暑佳处,如鹿回头、大东海、天涯海角、秀英海滩、东郊椰林、高隆湾、亚龙湾、日月湾等。沿海还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死火山口——马鞍岭火山口和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涂林——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五指山、东山岭、南渡江、万泉河、南清河,百花岭瀑布、太平山瀑布构成海南旖旎的热带山水风光。如官塘、兴隆、蓝洋的温泉,陵水的猴岛。此外,海南省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等都是海南的旅游胜地。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境内,北靠下马岭,是一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唐宋时代,朝廷一直把这里当成贬谪罪臣、充军发配的南荒极境。这里交通闭塞,人迹罕至,十分荒凉,所以人们慨叹此地为“天涯海角”。现在天涯海角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游览海南的必到之地。这里海畔沙滩银白,上面奇石参差错落,或卧、或立、或踞、或蹲,形状各异。其中有一略呈圆柱状的巨石,周长60米,高约10米,上刻“天涯”二字,是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岩州知州程哲的手迹。它的西侧有一巨石镌须“海角”二字,是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的。另有一圆锥形大石刻,有“南天一柱”四字,也为清代文人题刻。
亚龙湾:
亚龙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南面25千米处,面积141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7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3平方千米。亚龙湾风景自然天成,三面青山相拥,南面呈月牙形向大海敞开。泳场沙滩长度为7千米,滩长、湾阔,湾内终年风平浪静,沙白如玉,细致柔软。浅海区水深50~60米,海水清澈分层,能见度8米。年平均温度25.5℃,平均年日照时间2760小时。海水温度22~25℃,终年可游泳、潜水,是绝佳的海水浴场,被誉为“天下第一湾”,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誉。海湾内有5个大小岛屿,以野猪岛为中心,南有东洲岛、西洲岛,西有东排岛、西排岛,可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海底生物资源丰富,有珊瑚礁、石灰岩礁、花岗岩礁、热带鱼、野生贝类等,是海底观光胜地。这里因受海洋气候影响,夏凉冬暖,且空气清新,有利于身心健康。
热带海底世界:
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浅海资源使海南省具有非常优越的潜水条件。海南岛沿海海湾和西沙群岛海水常年温度宜人,海水清流,透明度6~10米,被国际潜水专家认为是南太平洋最适宜潜水的游泳胜地。西沙群岛、亚龙湾、大东海等宁静的海面下四五米深处的礁石是各色纷呈的珊瑚,似鸡冠花、芙蓉、仙人掌、菊花,多姿多彩,鲜艳夺目。还有蝴蝶鱼、珊瑚鱼、闪电鱼、喇叭鱼、天使鱼、石头鱼、鸡泡鱼、小丑鱼、大水母、海葵、龙虾等海底动物。蝴蝶鱼、闪电鱼游动的时候,在水中闪现悦目的光彩,惹人注目。红色的小丑鱼悠闲地在珊瑚丛中游来游去,一旦遇到危险就躲在珊瑚枝丫中,依托这个天然屏障保护自己。珊瑚环礁中还生活着五光十色的贝类,如虎斑贝、鹦鹉螺、万宝螺、大法螺、唐冠螺等,潜游于珊瑚环礁。有时还会遇到有趣的龟,它挥动着四肢,笨拙地游着,有时左顾右盼,有时在珊瑚丛间转来转去。潜水者和各类鱼、虾、水母等动物共同潜游在美丽的珊瑚世界里,别有情趣。
鹦鹉螺——海底第一螺:
鹦鹉螺外观很像鹦鹉的头,因此得名。鹦鹉螺的进化始于距今二亿五千年前的古生代,同时代的很多生物历经沧海桑田后都灭绝了,而鹦鹉螺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强大的生命力得益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可以在含氧很低的水中生存好几天,甚至可以在无氧的情况下生存几个小时。这种调节缺氧的特殊本领加上生长缓慢、能耗低的生存方式使鹦鹉螺成为海洋动物中的活化石,被称为海底第一螺,是一种珍贵的贝类。
红树林:
红树林坐落在海口市东南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内。是我国最密集、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域。面积约4000公顷,海南岛红树林的1/3集中在此。这里的红树树冠硕大无比,树干奇形怪状,这些红树终年生长在海水之中,游客划小船进入红树林曲折的“走廊”,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这里拥有的红树林品种占全国红树林品种的70%,有12科、16属、20个品种,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资源基地。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能防浪护岸,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此外,这里还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种类达300余种,其中白鹭、白鹤、海鸥、天鹅、鹦鹉、鹭鸶、猫头鹰、叫时鸟等均属于珍稀鸟种。红树林除了以游览胜地闻名遐迩外,还是国内外学者科学考察的重要基地。
东郊椰林:
东郊椰林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的建华山椰林湾,东与铜鼓岭毗邻,西依清澜港,南临太平洋,北靠八门湾,占地26.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0.5千米。东郊椰林以绿椰林、白沙滩、蓝海湾的独特景观构成自己迷人的热带自然风光。东郊椰林面积占文昌市椰林覆盖面积的50%以上,有红椰、青椰、黄椰,还有良种高椰、矮椰、水椰等不同品种,共50多万株。“椰子王”树的树顶头分三叉,结果累累。“椰子文化”最吸引人,大到桌、椅、门、窗,小到勺子、茶罐,无一不是椰木椰壳制成。这里的居民娶妻要栽“新娘椰”,生子要种“满月椰”,待客要吃“椰子饭”。有“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之说。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位于三亚市西40千米的宁远河畔崖城镇。南北朝时起置崖州,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并入琼州。自宋至1953年,历代的州、郡、县治都设于这里。为海南岛两大文化古城之一。城墙7米高,3米厚,周长2000米左右,有东、南、西3门。外有沟堑相围,其上有吊桥。城端有御敌楼、醮楼等建筑。今仅存文明门,门内有崇圣殿及学宫。门上有门庭和垛口。崖州古城内现尚存孔庙遗址。崖城孔庙建于明朝,庙中建有大成殿、崇圣寺、文明门、尊经阁。崖城又被称为“幽人处士家”。各个朝代都有许多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此地,如宋朝的胡铨、赵鼎,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赵歉等。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曾在宁远河口停泊并帮助当地人修整大云寺,他留下的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是崖州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宋末元初的纺织专家黄道婆也曾在崖城南村住了40多年,向当地的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
东山岭:
坐落在万宁县城东2千米处,被准为“海南第一山”。东山岭周长10千米,怪岩奇石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岭上巨石撑持,形成洞窟,气势恢宏。从山顶上可遥望南海。相传东山岭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东山八景”,如七峡巢、瑶台望海、蓬莱香窑、碧水环龙等,现仍能找到一些足迹。历代名人来此山游览,留下了很多摩崖石刻,多为书法珍宝,其中有“东山耸翠”、“海南第一山”、“南天斗宿”等石刻。东山岭上有著名的佛教寺庙,最为有名的为潮音寺,此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李纲而修建的。景点有弥勒宫、李纲塑像、龙洞迷宫。现在东山岭成为“海外桃源”游览区,为东山公园的一部分。
南湾猴岛:
南湾猴岛位于陵水新村港对面的南湾半岛,面积1000公顷,四面环海,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生长着茂密的长绿阔叶乔木和灌木丛林,为中国唯一的猕猴保护区。猕猴又叫“恒河猴”。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保护区内有12个大小不一的山头,上面岩洞无数,是猕猴生长、繁衍的天堂。猕猴一般体长55~60厘米,尾长25~32厘米,体重5千克左右。毛色灰黄,臀部有红色臀疣。岛上有猴群30多个,各由“猴王”率领,常与游人嬉闹,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