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边界沙漠个塔克拉玛干那么大游客不荒凉如天堂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点击加载图片

在内蒙古自治区到蒙古国的广袤高原上,存在着一处巨大的戈壁沙漠地貌,被称为“蒙古戈壁沙漠”(Gobi Desert),它也是世界最北方的大沙漠,其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是明代以来被认为“漠南”和“漠北”的分界区。资料上说,这里到处处裸岩,植被稀疏,常年降雨量小,几乎不适合人类定居和放牧……

点击加载图片

如今的“漠南”地区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西部二连浩特等地),漠北则为蒙古国(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和戈壁阿尔泰省)。有趣的是,在我们做了“功课”真正走近它时,却发现那里的“沙漠、戈壁”其实并不多,反而到处都覆盖着岩石山峰、沟壑和山谷,以及碎片化的草原。几天走下来,我们许多人不仅不觉得那里荒凉,反而感觉发现了一处美如天堂的地方!

点击加载图片

去年夏天,我们在NGO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支持下,前往蒙古国,针对中蒙两国边界沙漠——蒙古戈壁沙漠进行了为期8天的探访体验活动,亲历了世界最北部沙漠的自然多样性和区域内牧民的生存状况。

点击加载图片

无论是“漠南”的中国,还是“漠北”的蒙古,骆驼都被称两国蒙古族同胞称为“沙漠之舟”,在蒙古一侧的戈壁沙漠里我们同样多次看到了它们的身影。在活动的8天里,我前前后后看到了上千峰骆驼,它们在当地主要是牧民用来运送生活物资的工具。据说,在这片沙漠里还栖息着大约1000头左右的野生骆驼,但我们此行并没有看到。

点击加载图片

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在看似缺少生机的蒙古沙漠边缘地区,也能看到一些历史悠久的宗教古迹和虔诚的佛教徒。我们的沙漠探访行程起点就设在了蒙古国后杭爱省杭爱山南麓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庙。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蒙古国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悠久寺庙。每逢宗教节庆的时候,方圆数百里的蒙古族信徒都会以各种方式赶来这里朝圣。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早已采用固定牧场的生活方式,所以很早之前就没了游牧传统,牧民可以选择适当的区域定居下来,在小范围内放牧;但与中国不一样的是,蒙古国目前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游牧牧民,甚至在戈壁滩的沙化草原里也有许多游牧家庭。

点击加载图片

他们没有固定的牧场,仍然采取着几千年来最古老的游牧方式放牧牛羊马驼,牲畜去到哪里,牧民就会跟到哪里去。在采访中,我们拜访了一些牧民家庭。有些牧民只养牛和马,他们每天会挤奶4、5次,然后做奶茶、奶酪,或者做酸奶、黄油,然后定期会有人上门收购。或者养上1000只山羊,每年出卖两波。虽然一辈子做牧民,收入不上在乌兰巴托经商,但牧民住在如此偏远的地方也很少消费,总体来说,如今的生活还是可以满足全家的温饱。

点击加载图片

就像临行时,领队给我们恶补的知识一样,在蒙古戈壁沙漠之间确实存在着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沟壑和山谷,比如,尤林峡谷地区就是一处山谷集中且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每当汽车把我们带到一处宁静美好,或大气磅礴,或气象万千的绝佳风景中时,队员们就会各种唏嘘感叹!

点击加载图片

蒙古国最大的沙漠绿洲——戈壁古尔班赛汗国家公园,被誉为“戈壁沙漠金三角”,那是一个布满郁郁葱葱草原的大型自然保护区(蒙古境内最大国家公园,面积约27000平方公里)。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短途徒步穿越活动,大家简直不敢相信此时正身处蒙古南部的沙漠戈壁,这里和我们此行中到过的所有地方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点击加载图片

孔戈尔沙丘是蒙古国境内沙漠中规模最大的沙丘(海拔800米),地面落差达300米,沙丘全长100公里,宽15公里。当我们爬上附近一座较高的沙丘时,可以眺望天际线上的连绵峰峦,近处绿色稀疏草原上散落的蒙古包和牛羊,画面有些不真实的美。当地的蒙古族牧民说,这片沙丘会“唱歌”!而且风越大,歌声就越美。我想,这应该是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响沙湾景区是相同的原理。

点击加载图片

原以为,在荒凉死寂的戈壁荒漠地区,看不到牧民的身影。但让我们意外的是,此行中的每一天都能遇到一些游牧家庭,甚至有人定居的小镇子,人们生活节奏缓慢,相识不相识的人遇到,都会热情招呼,完全看不出这里是气候恶劣的沙漠戈壁区域,反倒是给人以“沙漠桃源”、“天堂小镇”的感觉。

点击加载图片

那些生活在偏远区域的蒙古牧民,有的三五一伙地居住在蒙古包里,有的则以小木屋方式独自定居某处。每当我们走进一户牧民家里,屋主总会用热乎乎的奶茶,奶酪,奶条,奶片等奶食品热情地招待我们。据说,这是蒙古族古老游牧传统,即使来者是陌生人,只要是善意来访,主人都会像对待家人一样招待客人,这是一种蒙古族特殊的善良传统。在我们中国这一边,内蒙古自治区的大草原上,我也曾不止一次感受过这种热情,而此行蒙古,同样让我感受到了蒙古族南北一家亲的传统。

THE END
0.当鸟儿用翅膀“投票”治沙越冬塔克拉玛干沙漠彼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风吹沙起无绿意”的孤寂景象。如今的塔克拉玛干,治沙人用“一把铁锹一块馕”的韧劲织就了3046公里的“绿围脖”;科学调配的水资源唤醒了干涸的湿地,策勒县达玛沟国家湿地公园、拜城县木扎提河流域湿地重现碧波,成为野生动物的天然庇护所;油莎豆、冬小麦等作物的规模化种植,不仅为群众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
1.塔克拉玛干腹地矗起“沙漠新村”新闻频道原标题:塔克拉玛干腹地矗起“沙漠新村” 达里雅布依村易地扶贫搬迁点航拍图。人民网 高亚永摄 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笔直的街道干净宽敞,小河清澈,柏油路长,孩童追逐打闹的嬉笑声回荡在耳旁……这里是达里雅布依,一个被称作“最后的沙漠部落”的地方。从原始到现代,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易地搬迁,让这里的人们过上了“从来jvzquC41pg}t0lhvx0ipo872425248531CXUKvTW9K]Lk=mQhsT[xn^pZ4624960ujznn
2.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一壶喝不完的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一壶喝不完的水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7-10 分享到 : 网站介绍 网站声明 意见反馈 版权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 邮编:10001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2 by www.dswxyjy.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12251号-1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7519:51e6<17A8/62;2:B>30jznn
3.我国缺油年年大量进口,那为啥不开采呢?就拿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而且这油就算采出来了,采收率还低得让人揪心,我国油田平均采收率也就35%左右,塔克拉玛干的超深层油藏更费劲,有的区块忙活半天,采出来的液体里九成以上都是水,相当于挖了个地下水库,纯油没多少。 技术上的坎就更难迈了,沙漠里的环境能把精密设备折腾得没脾气,白天四十多度高温能晒得设备发烫,晚上又骤降到零度jvzquC41ygh/vxzvkcu/exr1y1796@899;75:=73:65
4.经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沙漠公路博客访问量: 107699348 好友数: 997 帖子数: 6 主题数: 5 精华数: 0 记录数: 8 博文数: 37667 相册数: 1 分享数: 0 已用博客: 4 GB积分: 162 威望: 0 金币: 105 枚 活跃度: 565280 ℃ 买家信用: 0 卖家信用: 0用户认证实名认证 jvzquC41dnuh0|hkgpifpny0ep5cnxl/63;.9>;534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