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关于“沙地”,怎么考什么是土可生水新教材植被专题解读!中国最“没面子”的沙漠地理探究植被毛乌素沙丘沙地沙漠

今天,一起来看看高考题中涉及到的

“沙地”都考啥?

01

1.横向沙丘:

②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其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沙丘的凹侧迎风,平面上像一条抛物线,一般高2-8m,如图2、图3。

2.纵向沙丘又叫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风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如下图:

3.多方向风作用下的沙丘形态: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

【思路】

【对应练习】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沙丘地貌分布图最不可能在(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南,黄土高原以北)

D.柴达木盆地

2.该地区的主导风向(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参考答案:1-2 DB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X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X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3-5题。

3.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 东南风 B.西北风

C. 西南风 D.东北风

4.风影沙丘( )

A. 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 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 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 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5.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参考答案:3-5 DDC

试分析该地高大沙山的形成原因。(8分)

参考答案

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2分),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2分);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2分),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2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2020全国卷三)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4分)

(1)分别简述图8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8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I 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 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凤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小结:曲线变化特征常用表述语言:总体上升(总体下降),持续上升(持续下降),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波动剧烈(波动较小),以及这几种情况的组合表述。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解析:流动沙丘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风力减弱、植被增加、沙丘水分增多、沙丘增高等方面考虑,结合图表可知,该时间段内气温波动变化,降水波动增加,植被增多,沙丘中水分增多,有利于流动沙丘转固定沙丘。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解析:湖沼面积减小有两种情况,泥沙淤积增多和入湖水量减少。根据材料,此时间段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所以泥沙淤积并不多,那么只能是入湖水量减少,而此时间段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 ,降水波动增加,所以只能是人为原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人类活动增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导致蒸发增加,地表水减少,入湖水量减少。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赞同即为认为沙地会消失,不赞同即为认为沙地不会消失。沙地的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蒸发与降水影响,植被影响)和人类活动影响。再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来判断,大尺度是趋于平衡,小尺度是会有变化。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02

湿润半湿润区沙地—“天漠”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在半湿润及湿润地带,具备沙物质组成的地表在植被遭到破坏、沙体裸露和干季与风季在时间上同步的条件下,经风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可以产生风沙活动,并塑造出沙丘起伏的地表景观,地表出现类似沙漠化环境的土地风沙化。它的形成须具备地表具有丰富的物质来源,旱季和风季重合以及植被稀疏等条件。一般出现在河边,湖边,海边等地。

【思路】

【专题训练】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10(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0,完成1~2题。

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10(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环流形势弱,风力较小,当副热带高压北移至29.5°N以北时,该地吹东北风,当副热带高压中心在鄱阳湖以东时,该地偏东风受大别山、庐山阻挡,被迫变为东北风南下;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

2.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的沙岭沙山在较早时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上的垄槽则是由偏北风吹蚀形成。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翡翠岛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黄金海岸南部。该地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区内风向季节变化较大,夏秋季节盛行偏西风,冬春季节盛行偏东风且冬春季节风力较大。读图,完成3~5题。

3.现在,沙丘获得的补充沙源主要来自

A.西北内陆

B.浅海区及沿海沙滩

C.深海区

D.河流

4.图示沙丘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受夏秋季节偏西风影响

B.受冬春季节偏东风影响

C.受涨潮海水的影响

D.受落潮海水的影响

5.滑沙入海是该岛颇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该旅游活动对沙丘影响明显的季节及具体影响是

A.冬季,使沙丘高度增高

B.夏季,使沙丘高度增高

C.冬季,使沙丘高度降低

D.夏季,使沙丘高度降低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使是其中之一。上右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人们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1)分析图示河谷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8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滥砍、滥伐、滥牧导致区域水土流失,泥沙汇入河谷.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河漫滩.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2)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 2分),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2分),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2分),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7.满洲乡(22°30′N,120°34′E)位于台湾岛的南端恒春半岛东岸东部丘陵,属于中央山脉的余脉。这里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盛行东北风。图12所示区域是满洲乡北部地形图,受地形与风向的影响,G处形成了沙丘、又不断变化成沙丘断层、沙壁、沙浪、沙河、沙纹等特殊的沙漠景观,面积达200多公顷,为台湾唯一的沙漠,称九棚大沙漠,又名港仔大沙漠。

(1)根据材料,简述九棚大沙漠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港仔溪从上游搬运下来的泥沙(2分),在出海口受到海水顶托作用(2分),泥沙堆积在河口两侧 (2分);冬季退潮时,强劲的东北季风,将沙滩上沙粒吹往内陆地带(2分);沙粒受到地形与植被阻挡,在山前堆积(2分)。(共10分)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面对缺水问题,中东土豪“脑洞大开”

阿联酋要“造山引雨”

正如荀子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现用一分钟认识阿联酋

阿联酋(全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西亚(中东)的阿拉伯半岛上。因石油而发达,却因淡水而被困。以阿联酋的水资源状况为例,该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其人均用水量居世界前列,严重缺水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阿联酋严重缺水,包括自然与人为两大因素,具体内容如下: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且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淡水资源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淡水资源损耗大(气候)。山区地势较低,降雨量较少,难以形成高山冰雪融水(地形)。沙漠广布,河流、湖泊(地表径流)稀少(水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退化,供给量不断降低(水质或海陆位置)。人口众多,生活水平高,需水量大。石油工业发达,耗水量大,且有浪费现象等。

阿联酋“造山引雨”

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阿联酋采取人工降雨、海水淡化、人工回灌地下水等多种措施,来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如今,阿联酋又计划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建造一座高山,提高当地的降水量。

“造山引雨”的高山应建在哪里?应当建成什么样子?“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理论上,人工造山可能带来更多降水(但山地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形成地形雨,造价昂贵)。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阿联酋有了“造山引雨”的构想。当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受地形抬升冷却,可以形成一定降水(由于其来自内陆,湿度小,雨量稀少)。冬半年,东北信风经过海洋(波斯湾)水汽较多,受东北部山区抬升作用,水汽冷却凝结而成云致雨。因此,所谓“造山”的优选位置位于该国的东北部。

注意,造山引水是增加地形雨,故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充足水汽和上升动力(海陆位置),即沿海地区,受海风(信风)影响大(水汽充足),且地势较高,既可以形成迎风坡降水,又能够自流引水(降低工程成本)。此外,“造山”是建筑工程,需要顾及人口分布,减少人口搬迁量,减轻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选址人口较少的地方,减少搬迁费用)。

知识链接

地形雨:暖湿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时,被迫沿着山坡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通常在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

试题链接

阿联酋(下图)水资源极为匮乏,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但其东北部山区局部年降水量可达350毫米。面对阿联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人提出“造山引雨”设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山引雨”除了考虑山体位置,还需要考虑( )

①相对高度②植被覆盖度③坡度④沟谷数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2.“造山引雨”的山体走向最可能是( )

A.东北-西南

B.南北

C.东西

D.东南-西北

答案解析:

1.“造山引雨”指的是水汽迎风坡降水多,需要满足地形雨的形成条件,需要考虑山体的相对高度、坡度、走向,①相对高度③坡度有关,选C。植被覆盖度不会影响地形雨的形成,②错误。沟谷数量的多少会影响雨水的汇集,对于前期雨水的形成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C。

2.根据图中的位置图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影响,地形雨的形成主要是利于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降水,那么东北风经过印度洋水域获得水汽,遇到山地阻挡抬升才能形成一定降水,因此山脉走向为东南-西北向,排除ABC,选D。

阿联酋年降雨量极低,造成其国内很多地区缺水严重。为此,阿联酋欲启动“造山引雨”“南极拖冰”计划。下左图示意阿联酋地理位置,下右图示意阿联酋拖冰山拟定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阿联酋“造山引雨”,输送水汽的主要是( )

A.西南季风 B.盛行西风

C.东南季风 D.东北信风

4.相比人工降雨,“造山引雨”的优势是( )

A.综合效益好 B.技术门槛低

C.资金投入少 D.环境污染轻

5.阿联酋拖冰山回国,最主要考虑的是( )

A.沿途气温与风速 B.回程路线与船速

C.冰山的融化速率 D.洋流流向与性质

【答案】3.A 4.A 5.C

【解析】3.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越赤道后右偏形成)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途经阿联酋,若人造高山,可阻挡气流使其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冬季阿联酋受来自波斯湾的东北风影响会有少量降水,但波斯湾的水汽相对较少,故造山引来的主要是夏季西南季风带来的雨水。盛行西风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B错误;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不是东南季风,C错误;信风较干燥,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4.相比人工降雨,人造山地既可引雨、改善气候环境,又可作为人造景观发展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但耗资巨大,且高山建造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故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人工降雨比较清洁,而高山建造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

5.阿联酋拖冰山回国是为了缓解用水紧张状况,拖回的冰山产生的有效水资源至关重要,故最主要考虑的问题应是拖冰途中冰山的融化速率,而沿途气温与风速、回程路线与船速、洋流流向与性质等均是影响冰山融化速率的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

【点睛】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风,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6.根据材料和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新网5月14日电,阿联酋过去曾展开多个大型项目,包括建造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以及在海上建造人工岛。如今,阿联酋有意展开另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建造一座高山,提高当地的降雨量。据报道,阿联酋正寻求多国大气研究中心专家的咨询,协助评估和探讨建造人造山如何能提高当地的降雨量。高山能让潮湿的空气上升到高处、冷却,并在凝结后以雨水的形式返回地面。一般上,面向风的那一侧山区会出现降雨,无风的另一层则会较为干燥。阿联酋年降雨量极低,一般上,当地全年的降雨量不会超过12.7厘米。降雨量少给阿联酋许多地区如迪拜造成严重缺水问题。尽管政府试图限制人们用水,但当地的耗水量日益上升,以致阿联酋如今已成为全世界人均耗水量最高的国家。

材料二:图甲“阿联酋的地理位置”和图乙“迪拜的气温和降水柱状图”

(1)根据图文材料,说出迪拜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2)简析阿联酋“造山引雨”的原理。

【答案】(1)特征:终年炎热干燥;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8度以上;年降水量小于100mm;12月至次年3月降水较多。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2)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解析】

(1)通过图乙中的温度曲线可以看出最低月均温在15度以上,可知迪拜是热带地区。图中的降水分布结合月份,可以得出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较多(北半球:6、7、8月为夏季,12、1、2月为冬季),但年降水量小于100mm。所以该地的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干燥;从图甲中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形成此气候特征的原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2)由材料中“造山引雨”可知,此类降水与地形有关,即为地形雨的原理:暖湿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抬升,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暖湿气流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主要集中在.冬季,全国用水量的51%来自地下水。面对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人提出“造山引雨”的设想。据报道,2015年2月阿联酋拨出40万美元研究经费,用于“造山引雨”项目研究。图示意阿联酋位置。

(1)简析阿联酋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2)说出阿联酋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若实施“造山引雨”,说明其“造山”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及原因。

【答案】(1)冬季盛行东北风,东北风越过海洋(波斯湾),带来一定数量的水汽,形成相对较多的降水。

(2)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破坏地下水环境。

(3)海陆位置因素: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大,水汽充足;地形因素:地势较高处.可降低工程成本;人口分布因素:工程实施需要人口搬迁,并影响人们生活生产。

【详解】(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联酋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季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吹来,气流干燥,降水少;冬季受赤自亚洲高压的东北风影响,东北风越过海洋(波斯湾),带来一定数量的水汽,登录后形成迎风岸,降水较多。

(2)根据所学可知,阿联酋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出现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影响地面的建筑和地下管线以及道路等;在沿海地区还可能出现海水入侵,引起海水倒灌,使地下水变咸,破坏地下水环境。

(3)根据所学可知,造山引水,是为了增加地形雨。所以要考虑水汽是否充足,上升冷却成云致雨的动力是否充足,因此要考虑海陆位置因素: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大,水汽充足;地形因素:地势较高处.可以形成迎风坡降水,并能形成自流引水,可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还要考虑人口分布因素,因为工程实施需要人口搬迁,并影响人们生活生产,应选在人口较少的地方,以减少搬迁费用。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严重缺水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阿联酋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南部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毫米,东北部山区降水稍多,局部年降水量可达350毫米。面对阿联酋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人提出“造山引雨”设想。

材料二:下图为阿联酋等高线地形图。

(1)请绘制“造山引雨”原理示意图。

(2)分析阿联酋东北部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3)如果实施“造山引雨”,请说出造山地点应该具备的条件,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阿联酋东北部为山地地形且东西两侧临海,地形对海洋上的盛行风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多。

(3)应在阿联酋的沿海,地势较高,且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带。

理由:沿海地带,水汽相对充足;地势相对较高地带,可以降低造山成本;人口分布较少地带,可以避免工程建设影响人类活动(移民搬迁)。

【详解】(1)“造山引雨”原理与山地迎风坡降水的原理相似,虽当地位于沿海有一定的水汽产生,但因当地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地形对水汽抬升作用弱,难以形成地形雨,所以进行“造山引雨”,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受到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使水汽能够冷凝形成降水。绘图如下:

(2)根据图中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看看出,阿联酋东北部为山地地形,且东西两侧临海,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地形对海洋上来的盛行风抬升明显,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使水汽能够冷凝形成降水,形成较丰富的地形雨,因此降水多。

(3)沿海地区,水汽相对较充足,造山地应选择沿海地区,效果较好;造山需要造得比较高,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应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地带,这样可以降低造山成本;山地地形对生产生活不利,所以需要选择在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工程建设影响人类活动,从而减少移民搬迁。

人教版 新教材

植 被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能够辨识给定区域的植被特征,归纳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能够简单分析植被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能够使用地理工具,对植被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地理实践力】

4.能够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植被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理解在保护自然植被中应担当的责任。【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认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①光合作用

②影响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左右)。

知识清单二 识别植被类型

1.概述

(1)概念:把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2)类型

还有沼泽、灌丛、草甸、珊瑚、红树林等

2.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森林植被

类型

常见树种

主要特征

主要分布气候区

景观特征

叶片特征

常绿阔叶林

樟树、椰子树等

一年四季常青,植物茂密,树冠浑圆

叶面多呈革质,有光泽,无线毛,较硬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落叶阔叶林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针叶林

云杉、冷杉、落叶松等

叶子呈针状,有角质层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2)草原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草原

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树木。湿季草原葱郁,干季一片调萎,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_000毫米

温带草原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夏绿冬枯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

(3)荒漠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目的

主要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

减少蒸腾

肉质茎或叶

贮存水分

茎叶覆盖茸毛

抵抗灼热

根系发达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知识清单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③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功能

阐释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下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图示法识记生物圈的位置特点

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骆驼刺生长在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风力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树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这就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旗形树冠对当地的长期风向有指向作用。

任务清单一 阐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情境探究

[情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四周又有高山环绕,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所以雨量很少,气候干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很大,尤其是夏季,白天烈日炙烤,气温很高,一到夜晚又急剧下降。正是这看似恶劣的气候,让这里生产出的瓜果色鲜、果香、味甜,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更是果中佳品。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解释新疆哈密等地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提示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白天云量少、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制造的有机物(葡萄糖)多,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注意,这与温度高无关。温度高使植物生命活动旺盛,因此呼吸作用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多,但白天光合作用占主导,呼吸作用常忽略不提。)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葡萄糖)少(其实白天的呼吸作用比夜晚强得多,但夜晚无光合作用,有机物处于消耗阶段)。

素养凝练

1.化学反应式

2.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条件

必须有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

产物

有机物和氧

二氧化碳和水

物质变化

制造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素养应用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夜雨,是指20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下图中甲地所在省(区)的夜雨比重多在70%以上,这种“昼晴夜雨”现象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降水形式。

分析甲地“昼晴夜雨”对农业的有利影响。

[尝试自解]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昼晴夜雨”、夜雨比重多在70%以上

图像信息

甲位于贵州省北部

设问信息

分析、农业、有利影响

[思维路径]

[参考答案] 昼晴,白天气温高,日照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生产的有机质多;夜雨,使夜间温度更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较弱,营养物质的消耗少,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夜间气温低,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较弱,大量雨水可渗入土壤深层,增加土壤含水量,有利于作物生长。

任务清单二 根据植被特征识别植被类型

情境探究

[情境] 下图为拍摄于2019年3月的江西九江市某道路一侧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推测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简述造成图示行道树景观差异的原因。

提示 (1)常绿阔叶林。(2)该道路绿化树种不同,紧靠机动车道的树为落叶树,冬季落叶,3月份新叶还未长出来;道路外侧的树是常绿树种,冬季不落叶,四季常青。

素养凝练

1.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

植被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森林

多年生乔本植物为主,树型较高大,树冠呈伞状等

灌丛

散布的耐旱灌木为主,植株多簇生,无明显主干

草原

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冬季或干季大都枯萎

荒漠

植物稀少,叶子常退化为刺,根深而叶稀

2.辨识不同森林植被树叶的特征

素养应用

例2: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利用手机APP识别植物

图像信息

鳞毛蕨、茶花、樟树及景观照片

[思维路径]

(1)→→→

(2)→→→

→―→

→→→

[参考答案] (1)D (2)A

任务清单三 探究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境探究

[情境] 在祁连山地区,有一部分山地长有“阴阳脸”,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阴阳脸”现象的形成原因。

提示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树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类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

素养凝练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喜光植物:叶小且厚 喜阴植物:叶大且薄

植物类型

喜光植物

喜阴植物

对光要求

需要充足的阳光

需要少量的阳光

分布位置

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森林的上层

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从赤道向两极植被景观的变化

(3)降水:一般来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景观的变化

旗形树冠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湿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变成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素养应用

例3: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是骆驼喜欢吃的草,故名骆驼刺。读骆驼刺示意图,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草原

[尝试自解](1)________ (2)________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落叶草本植物,刺状绿叶,骆驼的食物

图像信息

植株在地上很小,但是根系十分发达

[思维路径]

[参考答案] (1)C (2)B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3.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4.草原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

5.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

6.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课堂学业达标

1.人们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树林中锻炼身体。你认为在哪一个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更多(  )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树林

D.下午的树林

2.造成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地形差异

C.热量差异

D.植物差异

3.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气孔数远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水分

B.增加对降水吸收

C.减少蒸腾

D.减轻大风影响

(改编题)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5.该类植被分布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草原广布

B.土壤贫瘠

C.土地荒漠化

D.气候干旱

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1)北京本地的自然植被属于________。

(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请你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消耗氧气,所以清晨时氧气的浓度较低。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释放出氧气,也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在下午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高,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所以树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要大于草的强度。

2.C

解析 苔原是寒带植物景观,热带雨林景观位于赤道附近。纬度差异,导致热量差异,造成景观差异。

3.C

解析 角质层可以阻碍植物蒸腾,气孔少可以减少蒸腾,植物体内的水分不易散失。

4.B 5.C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该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牧区,如西藏、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地,故推断为草地。第5题,草原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加之一些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易产生土地荒漠化。草原广布不是环境问题,草原区土壤较肥沃,气候干旱是环境特点,不是环境问题。

6.解析 第(1)题,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2)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纬度相对较低,较耐寒的白桦林可以生长在海拔高的山区。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

(2)地形(地势) 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气温低,分布有较耐寒的白桦林。

前世今生视频

据考证,毛乌素南部曾是草滩广大,河水澄清。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毛乌素沙漠其实是土壤沙化。

毛乌素沙漠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植被可以保留当地的降雨,慢慢恢复当地的土壤环境。这里的沙漠治理程度达到70%就算治理成功,治理率太高反倒会导致植被的根系从沙漠深处吸收水分,并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造成水土流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消失的沙漠

由于地理原因造就的沙漠,无法被人类的力量所消灭。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原因则是远离海洋,周围还有群山环绕,导致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这里,以至于这里终年降雨稀少,蒸发量又非常大。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导致了这里越来越干旱,形成了沙漠。这些地方强行种树,不仅树木难以存活,反倒可能会导致树木从沙漠深处吸收水分,然后蒸腾到空气中,造成这里更加干旱。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这并不代表着人类对其无能为力,沙漠最主要的灾害是沙漠逐渐侵蚀土地,造成“沙进人退”,还有沙漠中容易形成“沙尘暴”影响周围人们的安全和空气质量。

为了让沙漠对人类的活动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会在沙漠边缘地区修建防风固沙林,比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我们修建了沙漠公路,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移动流沙很容易将公路淹没,为了保护公路不被淹没,我国在公路两侧修剪了防风林,能够过滤风沙。除了公路之外,在沙漠的边缘地区,人们也会修建防风林,这些防风林的作用就是将风沙牢牢地控制在沙漠之中,不影响周围人们的生存。

沙漠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可以说沙漠中也有大量的宝藏,既然无法消灭,不如就好好开发利用。

试题链接

陕西省西北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盛行西北风,年降水量395mm。图为该区2009年4月底灌木覆盖沙丘与裸露流动沙丘不同地貌部位沙地含水量与粉砂黏土(粒径小于63微米)含量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含水量平均值%

粉砂黏土含量比重%

迎风坡

背风坡

灌木覆盖沙丘

4.87

4.40

65.95

裸露流动沙丘

2.37

2.68

32.77

1.造成裸露流动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含水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迎风坡日照面积大,风力强 B.迎风坡日照面积小,风力弱

C.背风坡日照面积大,风力弱D.背风坡日照面积小,风力强

2.影响灌木覆盖沙丘与裸露流动沙丘粉砂黏土含量比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灌木覆盖沙丘生物风化作用较强B.灌木覆盖沙丘阻滞风沙作用较强

C.裸露流动沙丘风力搬运作用较弱D.裸露流动沙丘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3.粉砂黏土含量比重增大,沙丘的( )

A.保温性减弱B.持水性增强 C.有机质减少 D.透气性增强

【答案】1.A2.B 3.B

【解析】1.裸露流动沙丘迎风坡含水量较背风坡低的原因是迎风坡舒缓,背风坡陡斜,使得迎风坡的日照有效面积大于背风坡,沙温较高;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日照和风力引起的蒸发作用在迎风坡表现强烈,因此沙丘含水量迎风坡小于背风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粉砂黏土不是由于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A错误;灌木覆盖沙丘粉砂黏土含量比重较裸露流动沙丘高的主要原因是灌木覆盖沙丘植被通过拦截近地而气流中悬浮的粉砂而增加了沙丘中的粉砂含量,B正确;裸露流动沙丘与灌木覆盖沙丘相比,风速更快,温差更大,所以风力搬运能力和物理风化作用都要更强,CD错误。故选B。

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粉砂黏土粒径小,能够阻挡水分的蒸发,故其含量比重越大持水性越好,保温性加强,但透气性会减弱,AD错误,B正确;有机质的多少与沙丘中的生物相关,与粉砂黏土相关性小,C错误。故选B。

【点睛】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为多层弧形层理构造,流动沙丘是单向斜层理。原因为:固定沙丘因为静止不动,所以不存在沙粒的搬运,形成弧形层理构造。而流动沙丘沙粒不断地从迎风坡向背风坡搬运,在重力的作用下堆积,在沙丘内部形成与背风坡倾斜方向一致的斜层理。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原)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面积约4.22万平方千米。该地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00毫米,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这里表面覆盖着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曾经草滩广大,风光宜人,后来因为环境变迁而就地起沙,形成沙漠(沙地位置见下图。

(1)分析毛乌素地区演变为沙漠景观的自然原因。

(2)防治毛乌素沙地周边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降水变率大,且集中在夏季;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靠近冬季风的源地,风力强劲;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土地易沙化。

(2)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农林牧用地关系;控制人口数量;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

(1)

注意分析自然原因,该区域处于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等存活条件相对较差。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区域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同时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风风力强劲,风沙活动强,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土地易在风沙活动的影响下逐渐沙漠化。

(2)

毛素沙地周边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的本质在于人口过度增长,从而导致区域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问题,应控制区域人口数量。同时,加强农林牧用地调整,加强土地退耕还草。同时,要解决农村的生活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砍伐。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应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灌溉,防止沙漠化的扩张。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毛乌素沙地80%得到治理,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基本实现了“毛乌素沙地”到“毛乌素森林”的转变。下图为毛乌素沙地所在区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图示AB河段,春季易发生____,原因是____。

(2)近年来,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列举当地治理荒漠化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

(3)请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毛乌素“沙地”变“森林”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答案】(1) 凌汛 AB河段冬季结冰,A地较B地纬度相对低,春季升温相对快,河流先解冻导致凌汛

(2)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控制载畜量,合理放牧;人工种植草场等。

(3)空气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小;流动性沙丘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分含量增多;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流量年变化变小,沙尘天气减少。

【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所在区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到,该河流为黄河,AB河段是黄河由南向北流的河段,由于黄河位于北方地区,其冬季气温低于0℃,故河流会出现结冰现象;由于AB河段是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春季低纬度地区气温回升速度快, A地河流冰川融化,大量的融化河水向B地涌入;由于B地纬度较高,该地仍河流结冰,故大量的河冰在B处沉积下来,形成凌汛。

(2)由于毛乌素沙地位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当地植被。同时在部分地区可植树造林,恢复草场,防止荒漠化蔓延。在适合耕种的区域,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耐旱品种,同时减少大水漫灌,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农业。在草原地区,要合理的控制载畜量,防止畜牧数量过大对草场破坏,要合理放牧,实行轮耕、轮牧。也可适度扩大人工草场的种植面积,以缓解天然草场的不足。

(3)由于毛乌素沙地变为森林覆盖,该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明显增强,空气湿度增大;由于植物增多,该地区白天增温速度慢,夜间降温速度慢,使得气温日较差变小;夏季气温不会太高,冬季气温不会太低,其气温年较差变小。由于植被增多,地表覆盖物增大,该地区风力有所减小,其流动性的沙丘明显减小。大量的植物枯枝落叶在地表沉积,未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质沉积下来,使得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随着植被的增多,该地区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多。植被还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随着植被的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增多。河流还有调节径流的功能,可在丰水期蓄洪枯水期补给,其河流流量年变化进一步的变小,由于地表植被覆盖增多,该地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两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分析】本题以毛乌素沙地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风沙之间的关系、治沙的措施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由此可得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可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大于4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故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不赞同,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材料中可知,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过度绿化,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故毛乌素沙地不会消失。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南临黄土高原,北接库布齐沙漠,东西两面被黄河所包围。毛乌素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节性盛行风影响下,通常发育有大面积的沙丘。下图为毛乌素沙地新月形沙丘及其剖面示意图。

(1)简述毛乌素沙地沙丘广布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

(2)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判断当地的主导风向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地表物质疏松,沙源丰富;风力强劲,气流输沙能力强。

(2) 西北风 理由: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图中新月形沙丘西北侧坡缓,东南侧坡陡,则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详解】(1)根据材料“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可知,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远,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毛乌素沙地靠近沙漠和黄土高原,距离沙源近。沙地靠近冬季风源头,西北季风强劲,将附近沙源携带至此处堆积,形成广袤的沙丘。

(2)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中较缓的一坡为风吹来的方向。观察图片,依据指北针确定方位,对照沙丘剖面图,图中沙丘西北侧为凸坡,且坡度较缓,应为迎风坡,故风吹来的方向为西北风。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像弯弯的月亮。新月形沙丘最初只是一种较小的盾形沙丘,它是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了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此后风从迎风坡面上发生吹蚀,在背风坡形成旋涡进行堆积。与此同时,沙堆的左右两侧形成向内回转的气流,使两翼不断扩展,逐渐形成新月形沙丘的弓形形态。新月形沙丘移动的影响因素:(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毛乌素沙地80%得到治理,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基本实现了“毛乌素沙地”到“毛乌素森林”的转变。下图(左)为毛乌素沙地所在区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一早三改”方式是指引进早熟作物品种,从传统的秋季耕地松土,春季播种压实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改早播为晚播,改稀植为密植。甲地区因地制宜,采用“一早三改”方式之后,土壤侵蚀明显减轻。

材料三: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下图(右)是鱼鳞坑景观图。

(1)说明甲乙两处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有何不同?

(2)分析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和转变相对较容易的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二,说明“一早三改”方式的主要作用。

【答案】(1)甲处降水较多,主要是流水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乙处气候干旱,主要是风力侵蚀为主(土地荒漠化)。

(2)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

(3)当地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多大风。改早播为晚播、早熟品种,有效避开耕作期大风带来的不利影响;秋耕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利于防止冬春因土地翻耕后风力较大导致侵蚀加剧;改稀植为密植,作物保持水土、削减风力的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水保肥。

(1)

甲处位于黄土高原,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降水较多,主要是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为主;乙处位于内蒙古高原,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气候干旱,主要是风力侵蚀为主,主要土地退化形式是土地荒漠化。

(2)

毛乌素沙漠位于400mm等降水量线上,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生态用水充足,荒漠化治理容易取得成果。

(3)

从当地自然条件考虑,当地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多大风,容易受低温冻害影响,热量不足,改早播为晚播、早熟品种,有效避开耕作期大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收获减少寒潮等灾害造成的损失;秋耕改为免秋耕或播前耕,减少土地翻动,利于防止冬春因土地翻耕后风力较大导致侵蚀加剧,减少土地退化;改稀植为密植,增加单位面积植物数量,作物保持水土、削减风力的效果更好,土壤不易受风力侵蚀,有利于保水保肥。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漠(如图所示)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沙漠地区,曾被誉为“世界沙漠暴雨中心”。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沙漠工程。我国在治沙过程中摸索出了多项治沙技术,其中,沙丘“迎风坡种植灌木与草,背风坡洼地种植高大乔木”技术被普遍应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如今的毛乌素沙漠绿化面积超过80%。有人说“毛乌素沙漠已经彻底消失了。”但也有人说:“我们只是暂时困住了毛乌素沙漠。”

(1)简析毛乌素沙漠降水多的原因。

(2)分析沙丘“迎风坡种植灌木与草,背风坡洼地种植高大乔木”的合理性。

【答案】(1)毛乌素沙漠位于东部季风区边缘,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水汽较为充足;毛乌素沙漠地形闭塞,水汽难以扩散,沙漠夏季气温高,上升气流显著,水汽在抬升过程中易形成对流雨。

(2)沙丘的迎风坡风力较大,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灌木和草较为低矮,需水量小;沙丘的背风坡风力较小,蒸发较弱,高大乔木可以更好生长;且能有效抑制沙丘移动。

(1)读图可知,毛乌素沙漠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边缘地带,夏季受到夏季风的影响。结合图示可看出毛乌素沙漠西部分布着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山脉,北部则是东西走向且呈现为弯月形状的阴山山脉,东部是南北走向的吕梁山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喇叭口地形。在夏季7、8月份,由东南海面向北推进的偏南季风,虽然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时候已成“强弩之末”,但是因为这里特殊的三面环山的喇叭口地形,季风中携带的水汽便会在此产生汇流和辐合,造成大量的水汽堆聚。由于夏季气温高,水汽沿着山坡向上爬升作用强烈,从而产生了较大的降雨云系,使得毛乌素沙漠有了相对于其他沙漠更多的降水。

(2)迎风坡种植植被一般是为了固沙或者降低沙速,背风坡种植植被一般是为了降低沙丘高度。迎风坡一般风力较大,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乔木难以存活,灌木与草需水量较小,栽种灌木可以固沙,降低沙速,使沙丘不再向前移动,所以在迎风坡栽种灌木。背风坡一般风力较小,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需水量大的乔木可以存活,栽种耐旱乔木可以减小风速,削减沙丘高度,所以一般在背风坡栽种乔木。这样就能有效抑制沙丘移动。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毛乌素地区由水草丰美演变为黄沙漫天的人为原因。

(2)指出毛乌素沙地形成后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危害。

(3)简述治理毛乌素沙地的主要措施。

【答案】(1)人口不断增长,对草地进行过度开垦;战争不断,破坏当地草地植被;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矿产资源开采,破坏地表植被。

THE END
0.沙地和沙漠的区别沙地的形成人为因素占首要的主导作用,自然因素起辅助作用;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沙地多发生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的地区;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极干旱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 主要区别 沙漠是指地表被大面积沙丘覆盖,一般以流动沙丘为主,干燥多风,缺乏流水和植被稀jvzq<84o0igpujs0eqs0ijtmcq543::39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