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飞翔文章

越野车在这里穿行,与其说驰骋,不如说飞翔。

不过,千万别被库姆塔格最初的印象所迷惑,一望无际的坦途只是她很小的一部分。深入库姆塔格腹地,那里仍然是高大起伏的沙丘和冷峻陡峭的峡谷。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和甘肃交界处,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她东接甘肃敦煌,北抵天山山脉东段,南以阿尔金山为界。这里气候极端干旱,腹地植被稀疏,沙丘流动性大,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

库姆塔格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沙山”。确实,沙丘不是这里的主角,沙垄、沙山、河谷才是库姆塔格的主宰。

而在我的印象中,沙漠应该是连绵不断的沙丘,一脚踩上去,松软的沙子会流下来盖住脚踝。看来,这一趟有我看的了。

2007年9月,我跟随库姆塔格沙漠科考队来到这里。车队从甘肃敦煌的雅丹地质公园出发,沿着沙漠北缘阿奇克谷地往西走了150多公里,来到库姆塔格沙漠西面,这里有一条自南向北贯穿沙漠的红沟。

没想到,这里还有一处不错的营地,除了沙多,似乎没有更多的缺点。我们在营地里支起了20多顶帐篷,然后静静地等待落日给营地镀上一层金黄。

红沟下部的河岸非常陡峭和狭窄,我们的越野车只好从沙漠里穿越,绕到红沟的中下部才下到河道里。

虽说是沟,不过沟里可没有水。库姆塔格北低南高,海拔从800多米到2600米,历史上曾有十余条发源于阿尔金山的河流穿过这里汇集到罗布泊洼地。

不过现在,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近年来只有多坝沟、梭梭沟、红沟和大沟等少数几条河流有季节性洪水穿越沙漠。

当我们来到红沟的中上部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峡谷,并把它命名为K1峡谷。现在是这里的枯水季节,因此成为我们的天然通道。

这是一个U形峡谷,两边铁灰色的陡壁棱角分明,风格硬朗,非常具有质感。如果拍摄西部片,这里应该个非常不错的外景地。

队里的专家说,每年5月到7月,南面阿尔金山上的季节性洪水咆哮而下。年复一年,在沙漠腹地冲刷出了这条长10公里、深约200多米的峡谷。

仔细观察,红沟末尾处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规模不小,这些砾石和粘土胶结而成的红色石柱有30多米高。人站在谷中,自觉渺小。

沙漠的景观并非都很硬朗,也有柔情的一面。

队伍里有一位遥感测绘专家叫张怀清,来自中国林业科学院资信所,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遥感图上的一条红线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确认那条红线是植物在遥感图上的反映,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是一条古河道。”

红线与库姆塔格沙漠的西北边缘齐平,已经到了罗布泊的边缘,自东北向西南延伸50公里之后,与红沟和大沟的末端相交。

红线两边都是大片盐沼,以南的盐沼大约有3公里宽,远看如同翻耕过的田地,等踩上去才知坚硬如铁,脚步走过几乎不留痕迹。稍有不慎,就会割伤脚踝。

“气温45摄氏度,风力一级,湿度为零。” 张怀清告诉我。

库姆塔格最好的季节就是9月,但早晚温差仍然很大。早上我们从营地出发时还穿着羽绒服,中午在盐沼上便汗如雨下。在这里徒步,真是痛苦不堪。

慢慢靠近红线,才知道这里并没有想象中荒凉。眼前是一条百米宽的绿色走廊,密密麻麻长满了盐地柽柳、芦苇和珍珠猪毛菜等荒漠植物,由于水分充足,长得还格外繁茂。

这是沙漠里的霸王(这种植物叫霸王),只要有一点水,这种植物(它)就会长得最好,物如其名。

更令人激动的是,我们还在这里发现了层层叠叠的野骆驼的粪便。有粪便就意味着这里有野骆驼途经,可惜的是,当时我们并没有遇见。

在之后的穿越过程中,我们有幸遇到了它们。一群野骆驼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从旁边的沙梁上冒了出来。

这里是新疆野骆驼保护区的一部分,野骆驼是极度濒危物种,现存800只左右。这些骆驼应该是返回温度较高的罗布泊过冬。

在卡拉塔什塔格,我们还遇到了一头落单的骆驼。我们从远处向它靠近时,它居然没有逃跑,愈发让我们好奇。于是大家呈扇形慢慢靠近,一直走到距它两米远的地方才停住。

这时我发现,原来这头野骆驼跟我们一样充满好奇。常年在沙漠里跑的司机师傅说,它应该是没受到过人类威胁,所以不怕人。

但愿它以后也不会受到来自人类的威胁。

库姆塔格沙漠的尾闾湖比较多,但一般多为干湖盆,有水保留下来的沙漠湖泊极少。

我们在梭梭沟附近发现了一大一小两个沙湖,它们隐藏在一处高大的沙丘后面。这里距阿尔金山很近,每年的季节性洪水补充比较充分。当它们成为强弩之末的时候,一般会在一个低洼的地方停留下来,形成季节性河流尾闾湖。

严平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水文专家,这次来库姆塔格就是为了弄清这里河流的状况。

他说:“阿尔金山有很多溪流,流进沙漠后就会消失。在沙漠里潜流几十公里后,往往会随着地层在峡谷里流出地表,为野骆驼的生息繁衍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

多坝沟的瀑布高达百余米,最后流入西湖湿地。

远古时期,库姆塔格沙漠一带曾经存在面积很大的湖泊,它们很可能与西北部的罗布泊相连,但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古疏勒河水系再也无法西流,逐渐退缩至现今的哈拉湖一带,而库姆塔格沙漠东北部的大湖则由于失去水源的补充逐渐变成了盐沼和荒漠。

在安南坝的北面,有一条从甘肃的阿克塞沿阿尔金山北缘通往新疆若羌的公路,当地人称为704公路,它是省道314线的一部分。

上世纪70、80年代,这条公路曾经盛极一时,后来由于兰新铁路与国道312线的贯通才逐渐废弃。如今,这条道路已被来自阿尔金山的洪水腰斩成无数段,交通已经完全断绝。

后半段的考察,我们主要是沿着704公路进行,这是我们每日不变的午餐:海军单兵自热食品。刚开始我还吃得挺欢,但看到保质期为两年之后,我宁愿吃饼干。

有利润的地方就会有温州人,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却无疑为人所称道。

沿着704公路,我们来到阿克塞多坝沟乡,这是甘肃最靠近库姆塔格沙漠的人类定居点。引自阿尔金山的泉水奔流100公里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沙漠边缘的绿洲。

进入村中,一排排高大胡杨树下是整齐的土坯民房。虽说阿克塞以哈萨克族为主,但这里的居民却大多为汉族人,不过现在很多都举家出去打工了。

穿过村子时我们迷了路,好在遇到了一个放牧老人。沿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我们踏上了前往西湖湿地的道路。

西湖湿地在库姆塔格沙漠的东边,本是阻挡沙漠东进敦煌的最关键生态屏障,现在却越来越干涸,植被也逐渐稀疏。

不过,湿地深处的芦苇足有两米多高,车都被淹没在芦苇里了。

在西湖湿地中行进,不时可以看到废弃的烽火台,一般相距10公里,一直延伸到玉门关。这些烽火台都是汉朝戍守大海道的边关驿站。如今,商旅断绝,道路堙埋,再也难寻沿途“七城十万户”的繁华,仅成为我们前行的路标。

我也曾这样眺望过远方。远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站在废弃的烽火台下,我感到人类的渺小。或许它已经屹立千年,但一切终将消失,归还给荒野,不留任何痕迹。

进入库姆塔格沙漠腹地现在只能采取自驾的形式,切忌单车进入。

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前往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全程约180公里,这段路路况较好,一般3个小时可以到达。

地质公园门票70元/人,含园内观光车。如果自驾进入,需要办理通行证。

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前往一号营地,全程约80公里,这段路基本上是在戈壁上行驶,时速能达到100公里。

一号营地是一个干湖盆,没有水源补充,最近的取水点是在西北方向40公里的自流井。中间要经过阿奇克谷地,路不太好走,有车辙印,单程约1个多钟头,不过水量还不错,以前曾是科考人员的重要取水点。自流井以北约5公里就是著名的八一泉,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水了,附近还有干长城井及一个测绘部队的砚标。

从一号营地前往红沟营地约150公里,这段路大部分在沙漠边缘行走,有一半路时速可以达到100公里,另外一半则需在土堆中穿行,临近营地有大约10公里的松软路面,车行缓慢,要注意陷车,全程大约需要5个钟头。

红沟营地是在沟尾的一个大台地,运气好的话可以在附近的下一级台地找到洪水冲下来的灌木,这是极好的燃料。营地没有水源,最近的水源得前往红沟中部,那里有泉水出露,距营地大约30公里,途中要经过K1大峡谷,有时候可以看到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如果继续前行的话,再走10公里就到了车行道的尽头,要到卡梅什布拉克需要爬上一处陡崖,再上面就是平坦的山前冲积扇。

临近二号营地要翻过马木里山口,过山口后就是10多公里的戈壁滩,非常平整,几乎可以起降飞机。

二号营地处在沟口,没有水源补充,不过在阿尔金山里克孜勒塔斯苏有水量很大的泉眼,距营地约60公里,这里也是附近铁矿工人的取水点。

在二号营地可以沿卡拉塔什塔格活动,这里的野生动物很多,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风凌石。

从二号营地前往三号营地约100公里,整体路况比较好,可以借用704道路,不过速度也不会太快,大约需要4个钟头。

三号营地在多坝沟乡的旁边,附近有引自阿尔金山的泉水,当地人称609渠,据说是1960年9月开通的。在这里可以看到阿尔金山的主峰。

沿着多坝沟乡西侧的河流可以前往沙漠瀑布,大约10公里,大部分是在河道里行驶,村庄里容易迷路,可向老乡打听道路。

沙漠瀑布高约100米,最好从西侧绕道攀援而下,然后顺流而下,在河流拐弯处右转上山经过一大片茂密的芦苇丛,从苇子泉返回先前的停车处。

从沙漠瀑布顺河而下可以前往西湖湿地,不过通常情况不这样走。去西湖湿地一般是穿过多坝沟乡,然后向北翻越一个垭口,这条路有荒废的道路,是石油公司勘探时修的专用道,不过现在很难通行。

多坝沟乡距离西湖湿地约60公里,大约15公里就可以翻山来到湿地边缘的戈壁滩,顺着车辙可以来到石油公司的井场,看到废弃的房屋和井筒。

继续前行约40多公里就进入西湖湿地,这里长满芦苇等耐盐碱的植物,还有大量的雅丹地貌,蔚为壮观。在湿地的北部边缘可以看到汉代的烽火台,再往东行30公里就可以出西湖湿地保护区大门驶上前往敦煌的道路。

注意

沙漠中气候条件恶劣,冬冷夏热,风沙较大,建议带上墨镜、遮阳伞、食品、足够的水和衣服。

如果徒步库姆塔格,需要帐篷、睡袋、防潮垫、徒步鞋、炉头、套锅、GPS、指南针、手杖、对讲机、徒步衣服和裤子等。此外,还需要一些特殊装备,比如雪套,用来防止沙子进入鞋里,塑料袋用来保护各种装备和衣物不至于粘上大量沙子。这里冬天温度很低,夏季炎热难当,最好季节是9月。

杨浪涛,中国国家地理编辑,热爱文字和摄影,足迹遍及中国西部地区及周边国家。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THE END
0.沙漠秘境——介绍沙漠摄影家莫斯.阿洛菲的沙漠摄影传奇沙特阿拉伯沙漠摄影家莫斯·阿洛菲(Moath Alofi)是一个传奇式的沙漠摄影家,因此, 莫斯.阿洛菲在沙漠深处拍照。 人们对他的照片很好奇,而对他怎么找到照片的所在地更好奇。他所捕捉的影像是——深深地埋藏在曾经被长期遗忘文明之中的废 沙漠中废弃的沙屋 jvzquC41yy}/lrfpuj{/exr1r19bg:h6eg>e3m
1.《原神》静态风景照片沙漠宝箱在哪静态风景沙漠宝箱位置一览第11-15张照片获取方法: 静态风景目前可以获得15张照片,可以在背包-森林书的第三页查看当前获得的照片。第11-15张照片需要在邮箱中获得,每天可获得一张。邮箱位置如下图所示。 沙漠宝箱位置一览: 第11张位于阿如村七天神像附近,用风元素攻击吹走沙子即可看到。 jvzquC41pg}t0:<3954dqv4|1{y0exsvgpz03:7442831:7753?98<3ujvsm
2.卡里姆·阿姆鲁和他镜头下的“百变沙漠”卡里姆·阿姆鲁:大约两年前才开始拍照,我一直对拍摄旅行类的照片比较感兴趣,但是拍的大多数照片还是沙漠和金字塔,我希望能尽可能的向世界展示埃及的美和特色。 拍照前你一般会做些什么准备? 有助手帮你吗? 卡里姆·阿姆鲁:在我拍照之前,我总是要花很长时间来构思,有时在家,有时在沙漠,这就是我所有的准备,一旦构jvzquC41ctzjeuj0zwkyk7hp1cxuklqgu1oofn}0jvsmAjwvakj>8;=98;75;:9:566839;
3.万里踏山河127张照片还原腾格里沙漠的真实模样按惯例,仍然看图说话,我用127张照片来传神腾格里沙漠的美。 腾格里沙漠,雄踞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东南部,面积3.8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沙漠。 蒙古语中,“腾格里”是“天”的意思,形容这片沙漠“像天一样高远、辽阔”。 当地牧民说:登上腾格里,离天三尺三。 jvzquC41yy}/:;;60eun1‚twlk568><2744ivvq
4.来沙漠拍美美的照片来沙漠拍美美的照片 来◎腾格里沙漠可以拍星空 来腾格里沙漠可以拍黄昏落日,感受"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来腾格里沙漠可以拍摄日出沙漠拍照推荐时间: 傍晚19:30-20:30 这时候的阳光会很温和,不刺眼、也不晒,重点可以拍到日落 19:30左右还是会拍到日落jvzquC41{q{/e}wkr0ipo8ytcxkmu8hjkpg2395221:24<9::0nuou
5.通向自在的桥梁——从一张具有治愈能量的照片说起然后我又浏览了其它留言和照片,其中有几张沙漠的照片。之后我@了安姐姐和 探险家行者哥哥,说: 你俩在共同在展现这个世界,苍茫冷寂与绚丽缤纷并存。感恩分享,汲取了丰盛的营养,我也增加了在心灵世界探险的勇气了。 之后我又继续欣赏这张照片。然后给安姐姐发了信息:照片中最抢眼的是安姐姐自信而璀璨的笑容,jvzquC41yy}/lrfpuj{/exr1r1>:9
6.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赓续奋斗50载——昔日塞上荒漠今朝第一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女兵向沙漠进发。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青年听从党的召唤,扛起“长城姑娘治沙连”连旗,来到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植树治沙。这个连就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 “你们这些个女娃娃,还能治得了沙?”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63186691fud/rsc{{€vh;=438>60|mvon
7.2025中卫沙坡头旅游攻略之腾格里沙漠6.腾格里沙漠景点照片 腾格里沙漠简介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蒙古语为天,意为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沙漠内部,沙丘、湖盆、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其中沙丘占71%,其中7%属于固定、半固定沙丘。沙漠中有大小湖盆422个,其中有251个积水,主要为泉水补给和临时集水,大部分为第三纪残留湖,是居民的主要集居地。 去过2224 jvzquC41o0sfg}>;0eun1snpifobp6jqpmxgrxjkunbrxyqw/=83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