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作为我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比海南岛还大,其内部毫无生机,因为它的存在,榆林市曾三次迁移。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随着蒙恬带领数万“锐士”“却匈奴七百余里”后,毛乌素附近的区域成为了秦国领土。
当时的毛乌素区域还并不是沙漠,而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对此,为了守住这块土地,秦王派遣了众多百姓过去大兴农业,随后为了管理此地还设立了郡县,因此,当时的毛乌素区域一片兴旺。
十六国时期,义熙三年(407年),随着赫连勃勃率领军队背叛后秦以寻求自立,大夏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其当时坐落于陕西省榆林市附近,也就是毛乌素沙漠附近。
赫连勃勃选在这里发展的原因很简单,经过前几个朝代人民的努力毛乌素沙漠一片欣欣向荣,根据研究者调查,这个时期虽然毛乌素沙漠有沙漠但其面积也只有现在沙漠面积西边的一小块。
可是与原本的汉民不同,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夏人民,因为过惯了马背上生活的原因,他们不适应固定在一个地方种地的生活,所以放牧便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凭借着肥沃的土地和优质的水源,不多时,在赫连勃勃的带领下,大夏人民逐渐站稳了脚跟——牛羊成群,牧民自由高歌。
然而毛乌素牧草肥沃、风景宜人的景象并没有永远的得到贮存,一切都在唐朝初期时发生了转变。
随着当地人民不节制的开采和放牧,毛乌素的牧草与日俱减,不多时便突破了牧草生长和牧草使用的平衡点,自此,毛乌素的牧草开始呈现用一点少一点的现象,随后河套地区的树木也被全部推平。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根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一入十月便会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墙”的现象。
对此,当时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古人自然是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不加节制的开采,外加当时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唐中期和两宋时期的时候,毛乌素沙漠好似“活了”一般,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向东南扩张,而这一切更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据传闻,在明朝的时候,毛乌素地区可谓是黄沙漫天,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仅需一日便可以将刚修筑的防御工事“淹没”的现象,也是此时“扒沙”这一工种孕育而生。
但这种只扒不治的做法,就好似“亡羊补牢”一般根本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原本生机盎然的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几千平方公里的树木和草地也是被侵蚀殆尽,自此毛乌素沙漠也就形成了新中国初期时,人们所熟知的占地4.2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
而就在毛乌素沙漠准备进一步发力扩张的时候,“防护卫士”出现了。
原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为了当时政府的首要事宜,而也就在这时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进入了政府的视野。
在当时,因为陕北缺少有效沙土“阻拦”的缘故,毛乌素沙漠的黄沙可以用肆意妄为四字来形容,只要是大风天气它们便可“借风作乱”,吞噬林地,吞噬庄稼,而此时黄沙已经越过长城50多公里,更是逼迫榆林市三次南迁。
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毛乌素沙漠的存在,黄河每年都会汇入大量黄沙,一出现部分细小河道堵死的现象。
面对着危险情况,国家快速给予管控措施。
1959年,随着“冲锋号角”的吹响,榆林人民齐齐背上锄头开始奔赴防沙抗沙一线。
最一开始,为了巩固住沙子,当地人民在政府的号召下采用了一种名叫“草格防沙”的手段,通俗点讲就是,将一些优质的长麦草码起压实,然后再将它们种到事先挖好的单元格中地上,这样就可以牢牢的防住单元格中央的沙子飘荡,因此在那个资源相较匮乏的年代,这个办法成了防沙治沙的主力军。
为了响应这个政策,在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喊道“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决心。
随着一棵又一棵树苗的被种下,原本光秃秃的荒漠绿了起来,在国家大政策的扶持下,引水浇灌,继承着人们希望的树苗长了起来。
随后更是在各种经济型植物的混种下,原本的盐碱地开始得到改善——退沙成地。
为了不让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再次被“抢夺”,随后当地开始坚持“封山育林”这项政策。
在这一系列组合拳下,对于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开始取得成绩,原本快速向外扩张的沙漠不仅慢了下来更是有了往回收缩的趋势。
现如今经过多代人60多年的共同努力,了无生机的沙漠戈壁开始焕发生机——人工种植的森林已经将80%的沙漠变成了绿洲,物种多样性也丰富了起来,原本一刮风就会漫天黄沙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复返,而毛乌素沙漠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即将要消失的沙漠。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多年前因为不加节制的开采和滥用,不仅美丽的绿洲不复存在,随后在多年的时光里给人类带来众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所以,现如今我们应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开发自然运用自然,真正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