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沙漠成绿洲黄河输沙量每年减少亿吨中国人种起树有多狠

毛乌素沙漠是全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曾经,它黄沙飞扬,寸草不生,为了免遭沙尘暴的袭击,那里的百姓被迫进行迁徙。

而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比一个海南岛还要大,这就导致治沙的难度飙升。

但在我国政府的治理下,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80%的绿洲。

那么,我国是如何将千年沙漠变为一片绿洲的呢?这中间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的陕西省和内蒙古之间,它的沙漠面积有4.22万平方千米,一直以来以“沙漠之城”自称。

千百年来,那里的人民饱受毛乌素沙漠的摧残,因此,国家对于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变的迫在眉睫。

起初,我国政府在治理毛乌素沙漠时使用的方法一直是被动防御。

因面积巨大,治理需要一步步进行,首先要遏制毛乌素沙漠不再向外扩展的趋势,这样就得从外围进行抵御。

要知道,人们经常用“握不住的沙”来形容它的流动性之快,这就给防御带来了不少的阻碍。

当时,治理专家想到了用种植植被的方法来抑制毛乌素沙漠的扩大,但在沙地里树苗根本就栽不进去,一刮风,沙就飘荡起来,树植会连根被拔起。

又经过研究,专家发现沙漠里的沙质有着15厘米左右的沙土层,只要能保证这十几厘米的沙不位移,就能很快抑制毛乌素沙漠的扩张。

于是,在多方部门共同探讨下,“草方格”的抵御方法便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草方格”技术就是将物体插成四边形的矩阵,然后一排一排紧挨住不留空隙,相当于低配版的防御墙。

这样做的好处是效果好、成本比较低,因为形成“草方格”的草种一般为麦桔梗、芦苇或稻草等,且这种草非常便宜,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支出。

而且,“草方格”的里面沙土流动性不好,便可以在“草方格”内部种上绿色植被,使沙彻底不能位移。

在毛乌素沙漠实行“草方格”的方法后,沙漠的面积慢慢不再扩大,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横行霸道的时代已经结束,我国人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当地的环境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当毛乌素沙漠不再外扩后,治理专家便握住了主动权,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对毛乌素沙漠展开缩小面积的攻势。

此时,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科学种树。

而樟子松被当成了天选之子,樟子松是东北的树木,它在东北被当地改良嫁接后,防风和稳定沙土的效果非常不错。

于是,樟子松种苗被千里迢迢运到了毛乌素沙漠。

为了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专门开设了治沙站和林场等部门,有些村民还自告奋勇成立民间治沙队。

经过中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一起努力,毛乌素沙漠在80——90年代间,樟子松的种植量连年激增,小树苗也慢慢长成大树。

截止到现在,毛乌素沙漠的治理面积已经高达600多万亩,80%的沙地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进而让黄河每年的输沙量减少了将近4亿吨的量。

在战国的时候,毛乌素沙漠的沙化还不是很严重,因此到了秦汉,毛乌素沙漠变成人类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民在毛乌素沙漠发展牧业。

由于毛乌素沙漠的表层是砂砾,结构容易发生变化,那里的牧民在破坏完一片草场后,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下一个草地。

久而久之,毛乌素沙漠的沙化情况变的越来越严重。

到了明朝末,毛乌素沙漠已经扩大到挨近长城的地步,为了使长城不被掩埋,朝廷开始让老百姓手工“扒沙”,当时明朝政府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随着清朝的到来,我国和蒙古等部的关系变的很融洽,所以就不需要用长城来抵御周边国家的侵犯,毛乌素沙漠便直接吞噬掉了当地的长城。

眨眼间,新中国已然成立,中国政府此时意识到毛乌素沙漠,已经给周边的民众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毛乌素沙漠很可能会把这些地区掩埋。

就拿乌审旗来说,全国40%的沙土都会聚集在这里,当地不仅要抵御这些沙土,还要和毛乌素沙漠进行斗争。

在国家没有治理毛乌素沙漠之前,乌审旗已经有28%的面积被毛乌素沙漠占领,面积高达11645平方千米。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政府要排除万难,必须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原因。

经过治理后的毛乌素沙漠,改变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们不用担心出门被沙土迷眼,发生交通事故和呼吸道疾病等危害,空气质量的变好,也让室内变的明亮,大家不再需要白天开灯照明。

随着毛乌素沙漠的沙化变少,使我国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泥沙变少,河床会随之变低,减少了河流决堤和水土流失的情况。

众所周知,国家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沙漠变成宝地。

于是,当地的民众开始大量发展农业经济,许多生态园种植的农产品销量很高,人们每年可以赚到上百万。

除此之外,随着沙量的减少,当地的土地资源逐渐肥沃,给植物的生长和家禽的繁殖带来了福音。

THE END
0.十年累计治沙3.65亿亩中国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国也采取了许多源头管控的策略,比如在戈壁沙漠边缘建立绿化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赞比亚国家气候变化治理联盟国家协调员 莉迪亚·奇班博: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还通过种草来缓解沙尘暴的风险,这些都是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民众更加适应生活环境。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李啸虎)jvzq<84pgyy/i|hp0eun0ls1u{yugv4424;02@4351625<:533
1.北方今年第10次,“卷土重来”的沙尘暴能根除吗?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学者在4月发表的最新论文中指出,中国沙尘天气传输主要有5条路径,其中西北路径较为复杂、覆盖面积最广。它始于境外的蒙古国与境内沙地(包括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随着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行进,将沙尘输送到西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并且,西北路径也是造成国内历年沙尘天气最主要的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ps14284199/435:;B922;4tj}rn
2.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综述新闻报道中国,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6912?238h865>8/;>748>787mvon
3.12万亿像素看中国十年治沙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我们将通过12万亿像素,带您回顾中国的十年治沙故事。 12万亿像素是什么概念? 是最新一次荒漠化普查留下的36.6万个监测点。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4@::97=94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