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是全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曾经,它黄沙飞扬,寸草不生,为了免遭沙尘暴的袭击,那里的百姓被迫进行迁徙。
而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比一个海南岛还要大,这就导致治沙的难度飙升。
但在我国政府的治理下,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80%的绿洲。
那么,我国是如何将千年沙漠变为一片绿洲的呢?这中间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的陕西省和内蒙古之间,它的沙漠面积有4.22万平方千米,一直以来以“沙漠之城”自称。
千百年来,那里的人民饱受毛乌素沙漠的摧残,因此,国家对于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变的迫在眉睫。
起初,我国政府在治理毛乌素沙漠时使用的方法一直是被动防御。
因面积巨大,治理需要一步步进行,首先要遏制毛乌素沙漠不再向外扩展的趋势,这样就得从外围进行抵御。
要知道,人们经常用“握不住的沙”来形容它的流动性之快,这就给防御带来了不少的阻碍。
当时,治理专家想到了用种植植被的方法来抑制毛乌素沙漠的扩大,但在沙地里树苗根本就栽不进去,一刮风,沙就飘荡起来,树植会连根被拔起。
又经过研究,专家发现沙漠里的沙质有着15厘米左右的沙土层,只要能保证这十几厘米的沙不位移,就能很快抑制毛乌素沙漠的扩张。
于是,在多方部门共同探讨下,“草方格”的抵御方法便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草方格”技术就是将物体插成四边形的矩阵,然后一排一排紧挨住不留空隙,相当于低配版的防御墙。
这样做的好处是效果好、成本比较低,因为形成“草方格”的草种一般为麦桔梗、芦苇或稻草等,且这种草非常便宜,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支出。
而且,“草方格”的里面沙土流动性不好,便可以在“草方格”内部种上绿色植被,使沙彻底不能位移。
在毛乌素沙漠实行“草方格”的方法后,沙漠的面积慢慢不再扩大,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横行霸道的时代已经结束,我国人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当地的环境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当毛乌素沙漠不再外扩后,治理专家便握住了主动权,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对毛乌素沙漠展开缩小面积的攻势。
此时,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科学种树。
而樟子松被当成了天选之子,樟子松是东北的树木,它在东北被当地改良嫁接后,防风和稳定沙土的效果非常不错。
于是,樟子松种苗被千里迢迢运到了毛乌素沙漠。
为了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当地政府专门开设了治沙站和林场等部门,有些村民还自告奋勇成立民间治沙队。
经过中国政府和当地人民的一起努力,毛乌素沙漠在80——90年代间,樟子松的种植量连年激增,小树苗也慢慢长成大树。
截止到现在,毛乌素沙漠的治理面积已经高达600多万亩,80%的沙地变为生机盎然的绿洲,进而让黄河每年的输沙量减少了将近4亿吨的量。
在战国的时候,毛乌素沙漠的沙化还不是很严重,因此到了秦汉,毛乌素沙漠变成人类居住的地方,当地人民在毛乌素沙漠发展牧业。
由于毛乌素沙漠的表层是砂砾,结构容易发生变化,那里的牧民在破坏完一片草场后,会去别的地方寻找下一个草地。
久而久之,毛乌素沙漠的沙化情况变的越来越严重。
到了明朝末,毛乌素沙漠已经扩大到挨近长城的地步,为了使长城不被掩埋,朝廷开始让老百姓手工“扒沙”,当时明朝政府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随着清朝的到来,我国和蒙古等部的关系变的很融洽,所以就不需要用长城来抵御周边国家的侵犯,毛乌素沙漠便直接吞噬掉了当地的长城。
眨眼间,新中国已然成立,中国政府此时意识到毛乌素沙漠,已经给周边的民众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毛乌素沙漠很可能会把这些地区掩埋。
就拿乌审旗来说,全国40%的沙土都会聚集在这里,当地不仅要抵御这些沙土,还要和毛乌素沙漠进行斗争。
在国家没有治理毛乌素沙漠之前,乌审旗已经有28%的面积被毛乌素沙漠占领,面积高达11645平方千米。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政府要排除万难,必须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原因。
经过治理后的毛乌素沙漠,改变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们不用担心出门被沙土迷眼,发生交通事故和呼吸道疾病等危害,空气质量的变好,也让室内变的明亮,大家不再需要白天开灯照明。
随着毛乌素沙漠的沙化变少,使我国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泥沙变少,河床会随之变低,减少了河流决堤和水土流失的情况。
众所周知,国家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沙漠变成宝地。
于是,当地的民众开始大量发展农业经济,许多生态园种植的农产品销量很高,人们每年可以赚到上百万。
除此之外,随着沙量的减少,当地的土地资源逐渐肥沃,给植物的生长和家禽的繁殖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