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富同兴推动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

●运用好内蒙古享有的各项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以打好“几字弯”攻坚战为重中之重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宽生态产业化途径,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果

●推动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绿色能量”

□华晓龙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入内蒙古时,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和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落实好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运用好内蒙古享有的各项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以打好“几字弯”攻坚战为重中之重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千秋大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千秋大计。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传统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能源流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拓宽生态产业化途径,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果,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黄河流域区位独特、面积广阔、资源能源富集、产业集中,是我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我区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区上下特别是沿黄地区要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煤炭、石油、天然气、煤电、煤化工等各类能源项目用水耗水量普遍比较高,必须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持续提高节水技术水平。黄河“几字弯”是全流域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必须处理好发展用水总量与流域用水调配、生态补水、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深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实施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科学配置水资源,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推动全社会各行各业节水。

要以“节水控碳”为目标,理顺相关产业整体发展思路,适应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在优化开发结构与空间布局方面,化石能源开发要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约束,加快退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资源枯竭地区的开发项目。通过发挥可再生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红利作用,实现环境优势与可再生能源优势相互促进,实现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不断增值。能源产业要瞄准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能源产业集群,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应用创新技术工艺,针对基地园区和产业链实施系统节能减排和循环性改造等,提升传统能源基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改革创新方面,要聚焦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构建流域一体化综合治理体系。要优化能源生产布局,高效配置能源产业用水,激励节水项目落地,推进能源产业节约集约用水。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适当调整区域用水结构。积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创新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强化资源型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绿色开发、收益共享。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是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关系的核心。推动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绿色能量”。

推广“光伏+沙漠”治理模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库布其、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支撑性电源及外送通道。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的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极为珍贵。要围绕减少水资源蒸发量,综合发展“光伏+农牧业”,将光伏产业与沙漠治理并举,带动当地农牧业绿色发展。例如,太阳能板下的水资源挥发量减少,就可以发展农业和草业;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桩基固沙,光伏板遮阳改善植物生长条件,绿化治沙也能大大降低光伏企业维护成本。

促进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黄河“几字弯”具有显著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同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宜开展大规模风光制绿氢、绿氢制绿氨、绿醇及氢冶金产业化应用。要鼓励新能源就地消纳,支持先进绿色高载能产业向低碳零碳园区转移布局,通过将现有煤化工项目与新能源基地相结合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二氧化碳加绿氢制甲醇技术示范项目、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项目等,采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醇)消纳绿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绿电-绿氢-绿氨(醇)”全产业链示范。要立足资源禀赋和战略定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推动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坚决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广“光伏+沙漠”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断铺展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

THE END
0.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措施加强对外部区域的联系与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历史发展机遇,形成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4.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加强黄河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黄河流域各区域优势资源与支柱产业具有较大差异,应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差异性发展思路,从地区实际出发,jvzquC41yy}/onnrkct/ew45yp~4km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全11篇(一)地理条件及区位因素 从空间角度来看,新疆北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南疆,区位优势突出。北部是新疆的核心区域,拥有北部的交通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工业化水平等优势,因此经济实力较强一些。南疆因为自然环境恶劣,降水量少,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较多,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6;77=3jvor
2.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条件优越奠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础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我省地处黄河中游、黄河“几”字湾内部,省内黄河干流全长719公里,流经82县(区),流域面积为14.3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4.6%,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7.7%,与甘肃、宁夏、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六个黄河流经省区接壤,综合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内陆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8134881<5562<30|mvon
3.读黄河流域部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图中D平原是我国西北本题以黄河流域为背景,考查区位问题。 (1) 考查农业区位因素。D位于宁夏平原该地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发展农业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水灌溉,另外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交通、市场、劳动力等。 (2) 考查工业区位。E省是山西省,发展煤炭能源基地的区位因素主要从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方面考虑。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hh:8?;8e::e6;:h32=9do6:38978?i:2
4.青海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初步思考一、青海黄河流域国土开发现状、基础 首先,从用地条件上看,青海黄河流域的国土总面积是27.77万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0.17万平方公里,占比0.6%,87%是以牧草地和林地为主的农用地,11%为未利用地。从分布上看,55%的建设用地和 70%的耕地集中于河湟地区。其次,从基础评价看,根据相关规划的评价结果显示,在生态方面,环jvzq<84sj0vfqyqg0eun0ls1ID5o487243516;:1e3>39@:/56<:6<590jznn
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范文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等自然环境是影响中原经济各个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体现在区位与资源方面。因核心区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资源较为丰富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区域则相对较低。在测定中原经济区范围过程中,应对各个区域内产业影响力、开放影响力、科技影响力进行充分考虑,通过调整与分析,对其空间范围进行最终确定。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