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黄河与中华文明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被“决定”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觉、自主、理性的选择。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早期很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探索手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2~3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体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良渚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正确的选择可以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和谐共生,利益最大化;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人类得不偿失,还会伤害河流。但这种选择大多是随机的、非理性的、不得已的,人类往往只能将生存的需求放在首位,或者先考虑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⑦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但随着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展,牧业区日渐缩小,以牧业为主的戎、狄、胡人不得不北迁。到西汉末年,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人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朝强盛的国力。但中游的开发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泥沙淤积,引发河水泛滥决口和多次改道,东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或者变成牧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在黄河本身。

⑧再次,制度的选择同样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最合适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实际上,制度的选择也并非全为理性、自然、自主的结果,特别是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产生之前,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固然适合分散的城邦制,但异族入侵后并不会顾及地理条件而延续城邦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任何一个政权的疆域,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即地理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的条件,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但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弱者不得不部分放弃甚至完全丧失。

⑨最后,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系统内的规律、规则,只适用于系统内部。一条河流与人类共生的关系,只是建立在本身的空间之内,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应对外来因素、处理与相邻空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出现不可知、不可控的、强大的外来因素,无论是人类还是河流,都无法应对,更难以控制。外族入侵使欧洲退回黑暗、野蛮时代,在台伯河、莱茵河、多瑙河与它们的流域上找不到原因,也不是罗马人所能阻挡抗拒的。

⑩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大致相同的河流必然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初期阶段,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定性作用。

B.人类与河流互动,且互动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明形态。

C.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迁离而中断。

D.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发黄河河水泛滥,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农田荒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期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但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决定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域是有差别的,因为人类与之互动是不同的。

B.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类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利用既定的自然条件充分拓展发展空间。

C.虽然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及其他资源为人们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但人们优先考虑的往往是生存需求或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D.一个政权在选择自己的制度时,总是考虑其是否适合地理环境,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从而发挥制度的最大功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下列材料是否可以支持某段观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限制了古希腊人的发展,但希腊人早就扩散到周围的岛屿,并且越过地中海进入北非,渡过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这才创造出希腊文明的奇迹。——可以支持第②段观点

B.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伏尔加河及其流域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亚大陆居民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可以支持第④段观点

C.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可以支持第⑧段观点

D.气候普遍变冷,北半球群体开始南迁,个别群体迷失方向,往北迁徙,有的群体死亡灭绝,但有的群体偶然发现冰雪层可以隔绝冷空气,他们在冰洞雪屋中找到栖身地,因此免于灭绝,从此在北极圈内生存繁衍。——可以支持第⑨段观点

4.画横线句子中的“任何”和“往往”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5.有人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A项,说法绝对;原文有“往往”“基本上”限定。C项,主次颠倒。陶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良渚文明未能得到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得良渚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D项,曲解文意。一方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已存在,开发只是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东汉农田荒废,是“受战乱影响”。)

2.D(“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错误,不应该将“是否适合地理环境”与“能否守住疆域”对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3.A(A项,所述内容与第②段中“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观点一致。B项,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第④段强调的是规律的作用。C项,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第⑧段强调的是制度的影响,D项,强调的是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影响,而第⑨段强调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4.①任何,指示代词,不论什么。“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即所有的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一律如此,概莫能外,“任何”一词客观准确地表明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往往,副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人类与河流的互动经常在起作用,不是偶然的,但并不排除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客观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早期先民借此创造了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华文明。②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后来农业人口增加,农田扩展,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渐成定势。③与岛国希腊的分散城邦不同,黄河的绵长连续为中原地区追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THE END
0.记忆中的老郑州》文化底蕴之五一一郑州——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座商代古都的规模和建制,超越了同年代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公元前1894~1595)、亚述城(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哈巴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十七王朝和十八王朝的一些城市规模,即是这些古都在其最繁荣时期,其规模也远不如在地下沉睡了3600年前的郑州商都遗扯。 jvzquC41yy}/onnrkct/ew463t74kot
1.高举伟大旗帜勇担时代使命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当前,西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阶段,呈现出9个基本特征。 特征之1:多重国家战略叠加 ——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 ——承担着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加快推进,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jvzquC41yy}/zrfpep4dqv4eqpzfp}44248.2<4361ipp}jpva<5;A6820nuo
2.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途径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黄河滋补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同时黄河又一直“水患不断”,从古至今,黄河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导致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简要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对黄河流域生jvzquC41yy}/dj~ycvii0ls1pqth{nqwpyko1wtpi{kmww|gp1yigwlvcknvcwok1463285;4:527>8890nuou
3.《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第七章从邺城到许、洛——曹魏战国到西汉,黄河下游地区最富庶的城市是临淄与邯郸,它们与洛阳、宛和成都并称为汉朝的“五都”。但是到了东汉,临淄、邯郸的经济、政治地位日趋衰落,被邺城取代。据侯仁之研究,邺城所以兴盛而能接替邯郸,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华北平原水道的发展,邺城在交通上的地位超越了邯郸。“另一个地理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邺城 jvzquC41yy}/clkwp0io1j4ce4:49A=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