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亿亩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三北工程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至今已实施了45年。在今天(31日)国家林草局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三北局副局长岳太青表示,经过几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三北工程已顺利完成了前五期的建设任务,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

岳太青介绍,三北工程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等措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亿亩,工程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重点治理的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等四大沙地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

通过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按山系、分流域规模推进、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亿亩,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59%以上,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在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营造的农田防护林网(带),有效庇护农田4.5亿亩,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在绿色惠民富民方面,通过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在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重点地区涉林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

岳太青认为,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三北地区生态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他说。

据介绍,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6个强风蚀区、34个风沙口、3条主要沙尘暴路径区和84%的沙化土地、73%的水土流失面积集中分布在三北工程区。加之,森林质量不高,老化退化林占比高,防护效益低下;造林密度偏大,树种结构单一,混交林占比低,科学绿化亟待加强;工程建设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投资标准不能满足造林实际需求等。

2021年至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岳太青说,将坚持系统治理和科学治沙,把科技支撑和必需的林草生态用水纳入工程规划任务,通过推进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提升防沙治沙的科学性。同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并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持续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THE END
0.科学网—为“绿色长城”筑牢科技根基西北、华北、东北,简称三北地区。这里曾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集中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形成了一条绵延万里的风沙线。 历史上,我国森林覆盖率一度高达64%,但经过人类数千年的开发利用,在近代又被列强掠夺,到新中国成立时,森林覆盖率已骤降至8%。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tdqyonpkxu87246591<=2;97/uqyo
1.创新探索沙漠生态治理理论磴口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上,居“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黄河“几字弯”的弯头,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磴口县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坚守一线,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jvzquC41yy}/yxwmgtio0ls1e1814=227/891A78;7730|mvon
2.到2030年,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新闻频道“坚持治沙致富、增绿增收相结合,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孙国吉表示,此外,重点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开展沙漠自然公园建设,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jvzquC41pg}t0lhvx0ipo8724551;8651CXUKLOcXD€W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