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面积比海南岛大,治沙奇迹如何实现毛乌素绿洲沙地

沙漠,自古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酷热难耐、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是地球上对生命最不友好的区域。然而,在我国却有这么一块神奇的沙漠—毛乌素沙漠,上面绿草如茵、生机盎然,植被覆盖率可以达到80%,被誉为在中国地图上即将“消失的地方”。

那么,毛乌素沙漠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由沙漠变成了“绿洲”的?这治沙奇迹的背后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下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吧!

毛乌素沙漠:由绿洲变沙漠

毛乌素沙漠,又名鄂尔多斯沙地,位于我国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海拔约为1100-1300米之间,在蒙古语中,毛乌素意为“坏水”,也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的确,毛乌素沙漠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它的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比我国一个海南岛的面积(3.54万平方公里)还要大0.68万平方公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毛乌素沙漠并不属于天然的沙漠,而是因为人为的原因逐渐由绿洲演变成沙漠的。那毛乌素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沙漠和沙地是有很大区别的,沙漠主要出现在干旱、极干旱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占主导,人为因素只是辅助;而沙地主要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人类的干预占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而毛乌素沙漠虽然名字中有沙漠二字,但其实它属于沙地,而且在千年之前,这里还被人们誉为“塞上明珠”,是水草肥美的生命绿洲。据史料记载,公元5世纪左右,毛乌素地区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游牧民族放牧的天堂。

但是,随着人们不合理地开垦草地和战乱的影响,地表植被变得越来越稀少,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流沙面积逐渐增多。再加上气候变迁造成降水量的减少,使得风沙现象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沙地。当然,毛乌素由绿洲变成沙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形成经历了千年的时光沉淀。

据《新唐书》记载:“长庆二年十月,夏州大风,风沙为堆,高及成堞”,也就是说,毛乌素大约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积沙的现象。到了两宋时期,毛乌素的沙漠化逐渐向东南扩散,而到了元、明时期,沙漠化推进速度更快了,已经发展到延绥长城一线,甚至在明朝中后期,为长城城墙“扒沙”已经成为朝廷的一项大事。

到了清朝时期,毛乌素已经彻底变成了一片荒芜广袤的沙漠,与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沙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据相关数据显示,整个榆林的植被覆盖率只剩了0.9%左右,有120万亩以上的农田和牧场已经被流沙吞没,多达400多个村庄被被风沙侵袭致掩埋,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就超过了5亿多吨。

就这样,以前水草肥美的生命绿洲消失了,变成了狂沙漫天的大沙漠。正如当地人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中描述的:“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毛乌素:从沙漠再变绿洲

由于毛乌素以及周边地区的沙化问题让人们生活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活命,甚至远走他乡。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荒漠治理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1956年,为了尽快恢复榆林的生态环境、降低风沙的危害,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方针,大力修建防风护林带,积极引进水源,毛乌素沙漠的防沙治沙之路正式开启。而且在与毛乌素的风沙对抗中,我国也摸索出了不少切实有效的防沙方法。

比如,“麦草方格”固沙法,即用麦草、稻草等材料在沙漠里扎成方格的形状,再借助方格截留住水分,降低风沙的侵袭速度。这一方法在毛乌素沙漠治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全世界广为推广,被外国媒体形象地称为“中国魔方”治沙法。

再比如,因地制宜在毛乌素开展适地适树造林法,即根据毛乌素沙漠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降水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树种进行分批分量种植。

这是因为毛乌素沙漠虽然在以前是绿洲,具备天然的气候和降水优势,相对别的沙漠植被更容易成活,但是毛乌素地区地下水盐分高,如果种植的植被耐盐性不够强,是很难成活的。所以,因地制宜开展适地适树造林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也可以极大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外,除了积极推进改造沙漠的工程外,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就业,实现可持续治沙,当地政府还把旅游创新和沙漠治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开发了沙漠特色旅游、大棚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经济。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毛乌素在一代又一代人科学合理的治沙方法下,已经从沙漠再次变成了绿洲,彻底改写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据调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榆林地区便再也没有受到过沙尘暴的侵袭,而且榆林的荒漠面积正在以每年1.62%的逆转率在不断地缩小。

同时,据美国航天局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00-2017年,地球新增了约5%的绿化面积,也就相当于地球上多了一整块亚马逊雨林,而且值得自豪的是,这5%的绿画面积中,我国就贡献了四分之一。

治沙奇迹背后的英雄

这消息真的太令人振奋了,消失千年的绿洲如今又重现了往日靓丽的风采。这是几代人的努力,是无数默默奉献的治沙英雄凝聚青春和梦想创造的奇迹。接下来,我们也要了解下治沙奇迹背后的英雄。

补浪河女兵治沙连,为了响应国家“向荒沙草滩进军”的号召,也为了改变毛乌素地区恶劣的环境,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自愿组成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开了治沙造林的活动,用她们的青春和热血为“绿色长城”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统计显示,在毛乌素治沙的40多年间,补浪河女兵让超过1.4万亩的荒漠变成了绿洲,800多座沙丘消失,营造了30多条防风护林带。这是380多名巾帼英雄前仆后继地挥洒着青春和热血创造的奇迹,是她们用坚定的信念改写了曾经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历史。

再比如,电影《大漠雄心》的原型就是毛乌素治沙英雄之一的石光银,从少年到老年,一辈子就干一件事:治沙,甚至为了治沙种树,他负债累累,却无怨无悔。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石光银和周边的农户经过与风沙对抗了40多年,种植成功近3000万株树木,为毛乌素筑起了一道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当然,这些只是无数治沙英雄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还有很多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沙漠变绿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5地签订《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会议要求,要将此次会议作为新的起点,共同推进毛乌素沙地跨界区域联防联治,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毛乌素沙地,又称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jvzquC41yy}/eww0ep5oopky1iyulwri14635:5451z32;83249`7;;6826:;7xjvor
1.通辽:推进沙地综合治理交出生态发展亮眼“答卷”科尔沁新浪财经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发展林沙产业、改善民生,启动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多样性保护工程,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退化速度的良性逆转,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98/295eql2kmmtte|m::6<19B3ujvsm
2.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采用ASTER标准地表发射率产品AST05对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过渡带沙地进行评价。该产品包含空间分辨率为90m的地表发射率数据。ASTER全球发射率数据集(ASTER GED),包含100m空间分辨率的五个ASTER热红外波段发射率。ASTER GED为实现精细区域-全球沙地空间分布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此外,ASTEjvzquC41yy}/k{xiku4qm~3gfw4dp8}yfv524B=:;0nuo
3.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长安大学“走三边访塞北明珠,同筑梦谋乡村振兴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以北,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在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坏水”和“寸草不生之地”。据定边县志记载:县属北部处于毛乌素沙地边沿,大沙尘暴,埋没禾苗,或冲蚀表士,裸露苗根,或冲散羊群,撞死牛驴,农牧业生产备受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1956年至1982年jvzquC41efod0lmf0gjv0ls1kplp1:5831927:3jvo
4.碧野千里退风沙慎终如始向绿行如今,“四个千万亩”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78%,草原植被盖度达62%,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实现了人进沙退、林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深入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建设绿色矿山88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西辽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建成高效节水高标准jvzq<84po0vfqyqg0eun0ls1p4532;712;821l8693?4/=535564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