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别样韵味。落花最多时,地面甚至让人无处下脚。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华北豹
这期“宠物箱”的红眼树蛙太漂亮了,好想养一只!不过,既然它们晚上才活动,体色再美,在黑夜里也看不见啊,长那么鲜艳不浪费吗!
@博物杂志:海豹、海狮、海狗、海象、海牛、儒艮,这几种动物经常让人分不清。其实它们的区别很明显,博物君一说大家就清楚啦
一根号称“猴毛”的毛发被送到了中国顶级大学的实验室。“猴毛”的主人称,自家祖先乃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这根祖传毛发就是证物。虽然迄今对于“猴毛”的鉴定结果还未公布,但通过一根毛发,我们能确认什……
苜蓿古时又名牧宿、木粟,今名紫苜蓿,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亚洲中部、西部及欧洲,我国自汉朝时引种,如今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苜蓿之叶具有三枚小叶,花冠蝶形,淡紫色至深紫色。苜蓿可作为牧草,也……
天鹅身姿优雅、羽色圣洁,向来都是文艺圈的宠儿。通常一对天鹅夫妻会相守终生,因而也被视为爱情的化身。不过你是否知道天鹅的另一面:它们身大力强,凶猛好斗,堪称水禽中的头号狠角色。
多肉植物虽然萌倒许多人,但它们大多需要长时间光照,让家中光线不好的朋友很着急。不用怕,今天我们介绍的瓦苇类植物,就不需要那么强的日照,而且具有独特的观赏点,目前,它的走红程度大有赶超景天的……
在清明与谷雨两个节气之间,中华各地的“桐花”绚烂绽放。台湾的“桐花祭”中,桐花将漫山遍野铺得洁白;在华北城市里,枝头的桐花却是淡紫色毛茸茸的喇叭形;岭南的桐花将满树染得鲜红似火……在你心目……
一次又一次的持续雾霾天,让许多人吐槽像是“世界末日”。那么,如果全球一连好几年不见阳光、处处弥漫着有毒气体,又会怎样?那可能就是真的末日—“生物大灭绝”!在地球生命史上,确实曾有过这样气候……
全球环境剧烈变化可能导致“大灭绝”,同时也是新物种诞生的催化剂。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曾经有过一些动植物类群快速更替、新物种快速增加的时期,被称为“大爆发”。尽管科学上对“大爆发”没有严格定……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许多恐龙身上有羽毛,这对今天的读者已经不算“新知”了。不过,随着恐龙研究的不断深入,恐龙与鸟类“一家亲”的相似程度,还在一次次惊掉科学家们的眼镜。
美国西南部有一片叫比斯泰的荒漠,人迹罕至,异常荒凉。当你进入这里,孤独和静寂扑面而来,在怪石丛生的干旱丘陵间漫步,犹如置身外星世界。
目前,由于野生虎在中国已基本绝迹,所以在众多山林中,豹接替了虎的位置,成了现实中的“百兽之王”。几位动物保护者在山西的大山中,不但找到了豹的踪迹,拍到了豹的身影,还和毒蛇、狍子等动物有过不……
在很多人印象中,牧民都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不过,所谓草原也并非都是碧草连天的景象,在地理学上,还要根据气候和植被的差异,分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多种类型。而不同地……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
在历史上,大凡名人去过、又留下诗篇游记的地方,往往都出了名——琅琊山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天姥山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褒禅山,这座王安石偶然游历的山脉,也因他留下的《游褒禅山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古诗脍炙人口。所谓“王谢”,指的是东晋的两大名门望族。东晋是个很特殊的朝代:就连皇帝,也不敢得罪那些出身望族的大臣,因为朝廷能偏安江左,正是靠着这些……
传说中阴间奈何桥的守护者,会为每位即将投胎的亡魂,强制供应一碗消除记忆的孟婆汤。在影视中常以老妪形象出现,但在一些古籍的描述中,却是一位美女。
在动画《青之驱魔师》剧场版中,平日里微不足道的小鬼“魍魉”聚集得越来越多,细小的颗粒终于汇集成了巨大的烟雾状妖魔。这一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年初春,我国许多城市都被雾霾所笼罩,空气中的微小颗……
人分好坏是以道德为标准,而食用油也是以对人体的利弊来评判好坏。其实,油的好与坏并不那么绝对,再好的油也很容易就变坏。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黑烟滚滚的蒸汽轮船载着旅客、货物远渡重洋,蒸汽军舰扛着铁甲、重炮横行四海。它们身上的蒸汽机、铁船壳,以及后来的电气设备,无不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然而它们能乘风破浪,……
即便是在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大行其道的今天,每家每户的角落里,肯定还躺着一把扫帚。这个从树枝演变而来的清洁主将,虽经历过千百年来的各种改变,但它扫除垃圾灰尘的志向,从未“动摇”。
人们吃吃喝喝时,多专注于美食佳酿的口感,很少去在意它们是如何进到肚子里—吞咽,这个人体每天都要进行600多次的生理活动,虽看似简单,却是一项极为精密又复杂的体内“物流调配”。
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苏拉威西岛附近,有一条狭长的海峡,据说,上帝创造的那些太过奇怪的小生物,都被丢弃到了这里。在这片火山爆发形成的世界里,到处隐藏着让人惊叹的生命。这一次我拿着水下相机,来到……
冬去春来,脱去厚厚的棉衣,我们又可以到户外撒欢去了。本期的测试就邀请你来逛逛游乐园,看看我们在这里能收获点什么吧。
“背后长眼”的蝴蝶是玉带黛眼蝶。翅膀上的“眼斑”是眼蝶科昆虫的招牌。有人认为眼斑可以吓唬天敌,也有人认为,它的作用是转移捕食者的攻击目标,舍弃翅膀边缘这种次要部位,而使更重要的躯干免受袭击……
北方早春,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的时候,迎春花就已经悄悄开放了。起先只是三两朵,很快就变成了大片大片的花丛。它们是北方城市里最早开放的春花,尤其在几乎还看不到绿色的早春,这些亮黄色的花朵格外引……
2014年的自然摄影的主题依然是“最真实的自然”,不局限于形状或是色彩,只要能用镜头去记录你心中最真实的自然就可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绘图/林语尘
摄影 / 林语尘
由于水分条件不够,典型草原的牧民以养绵羊为主,牛的数量较少。“雪白的羊群,碧绿的牧场”是典型草原最著名的美景。
通过火烧时火焰、烟和灰烬的不同,来快速区分不同纤维,由左至右分别为:棉线、动物毛发(羊毛)、化纤制品。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在台湾客家人村落周边,举办“桐花祭”时,桐花自枝头掉落遍地,铺于山间小径上。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在2014新春走秀中,这只蝴蝶摒弃万紫千红,选了最经典的黑与白。六处不同,请找找看。
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长相甜美的糖果蟹不仅外观与鸡冠珊瑚几乎一样,甚至还在身上栽种了许多小株的珊瑚,这成为它们的完美伪装。摄影/张帆
摄影 / 张帆
疣鼻天鹅驱赶加拿大雁
摄影 / 张瑜
海象不论雌雄,都有两颗大牙。
今沁河(古沁水)上游的山间瀑布
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青之驱魔师》中魍魉形成的烟雾状妖魔
蒙古国东部长满禾本科针茅属植物的典型草原。摄影/舒泥
摄影 / 舒泥
电子显微镜下的动物毛发:川金丝猴。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落于溪流和沟渠中的桐花。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摄影/远阳
昆明鱼体长仅2~3厘米,嘴和眼睛很原始,但体内已有一根脊椎,是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
你猜对了吗?2014年03月号的答案
山西境内高海拔的山区林地,是华北豹理想的生存环境。
饱和脂肪酸分子
王导公元276年~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软叶系瓦苇的叶片顶端变成透明的“窗”结构,让缩在地下的植株也能晒到太阳。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没有背负珊瑚的糖果蟹,也和珊瑚的棘刺极为相像。摄影/张帆
摄影 / 张帆
连壳带触手长达11米的巨型鹦鹉螺,在奥陶纪海洋里称王称霸,却在4.46亿年前的大灭绝中一蹶不振。绘图/周明婕
海东青捕天鹅
紫苜蓿枝杈通常上扬,成丛生长,花梗斜向上生出。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海狮有外耳廓,也就是两个突出的小耳朵,后足能向前指,所以比较灵活,在马戏团里“顶球”的就是它了。
王安石的褒禅山游记图
文天祥画像
木槿的果实
鸡毛掸多选用公鸡的尾羽扎成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距离发源地较近的沙尘暴中,风中往往带有粗大的矿物颗粒,能够将天空染成浓重的土黄色。
2009年定名的羽毛恐龙—近鸟龙(左页图),生活在侏罗纪,体长近34厘米,是一种体型很小的恐龙,全身披着与鸟类相似的片状羽毛。从今天南美丛林中的原始鸟类—麝雉(左图)身上,或许能大致推测出它的身姿。
石蒜也被称为“彼岸花”,在一些传说中,孟婆汤是用它的鳞茎熬成的。
愈创树枝条
螺旋桨通过水下旋转的叶片驱动水流,产生反作用力让船只前进。这种高效的推进方式沿用至今,但对尾轴开孔处的套衬要求很高。
五味子的果实兼具酸甜苦辣咸五味,符合“孟婆汤”的设定。
带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别样韵味。落花最多时,地面甚至让人无处下脚。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迎春花(上)和连翘花(下)的区别摄影/远阳
微网虫是寒武纪最“奇葩”的动物之一,8厘米长的柔软身体上有9对骨片和10对长腿,犹如来自外星。
粼粼细浪这些细密纹路宛若粼粼波光,它来自一种调味品。有人很喜欢它,也有人受不了它。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风干的豹子粪,里面有红色的狍子毛。
不饱和脂肪酸分子
“六朝古都”南京,曾是东晋的都城建康,也是王谢两大家族飞黄腾达之处。图为今日南京秦淮河景色。
硬叶系瓦苇没有“窗”,而是用坚硬的表层保住体内水分。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今天海洋中残存的鹦鹉螺最大只有20多厘米,是昼伏夜出的“隐士”,主要以小鱼小虾为食,再也没了奥陶纪先辈们的风采。
飞翔中的大天鹅
蘑菇石的“菌盖”和“菌柄”分属不同岩层,因此颜色、质地差别明显。
多朵小花聚集而生,每朵花都略似蝴蝶状,因而被叫做“蝶形花冠”。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海狗和海狮几乎一样,它也属于海狮科,但毛比海狮厚实、软,所以也叫“毛皮海狮”。
盛世寺院的后记褒禅寺是典型的南方寺院——青瓦黄墙
今河南开封春日的园林景观
真正的沙漠玫瑰
从鳞片到羽毛因为化石上有明显的羽毛痕迹,始祖鸟(左图)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最早的鸟。但近年来有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只是一种羽毛恐龙。早期的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但最晚从侏罗纪开始,一些恐龙身上的部分鳞片转化为刚毛状结构,类似豪猪身上的刺;这些刚毛再进一步演化成丝状、片状的羽毛。其最初功能并非为了飞行,而可能主要用于求偶炫耀或保持体温。
电子显微镜下的动物毛发:东北虎。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在草原上,牧民说的“山区”只是一些东乌珠穆沁旗牧民的传统运水车。
在草原上,牧民说的“山区”只是一些坡度很缓的山包,但它们作为牧场,跟“平地”有很大区别,因为河流、水井都在平地,“山区”没有水源。夏季牲畜要“抓水膘”,最好是在平地放牧。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电子显微镜下的动物毛发:人类。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苗栗县的“挑炭古道”旧时盛产木炭,如今则是台湾油桐林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在花卉摄影中,经常需要用闪光灯灵活补光。摄影/远阳
1米多长的奇虾是寒武纪的海洋霸主,它就像是几种动物拼起来一般,不过和今天的虾、蟹没什么亲戚关系。
“深色摇粒绒”并非毛肚,而是晒干的黑木耳!所以它只是看起来柔软,实际上却是脆的,泡水发胀后才会变得光滑有弹性。黑木耳的绒毛很细,而且一般只长在背面,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还有一种俗称“毛木耳”的食用木耳,背面的绒毛更为明显。
中介蝮凶狠地瞪着我们,尾部不停拍打地面,沙沙作响。
固态油多出自动物,是“饱和”的,液态油多出自植物,是“不饱和”的。但也有例外,比如鱼油和椰浆中的油。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琅琊王氏是东晋第一豪族,生活也较为富贵。图为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簪和青瓷虎子(一种夜壶)。
“斑锦变异”的个体会出现白、红或黄色的条纹。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泥盆纪的海洋霸主邓氏鱼,身躯庞大,头部覆盖着坚硬甲壳。但它们游动不够敏捷,在食物稀少的泥盆纪末期走向了灭绝。
刚刚孵化出来的天鹅宝宝十分娇小可爱,一点儿也不“丑”,它们最开始非常喜欢藏身在父母翅膀下,享受温暖和呵护。
石蘑菇的“菌盖”是岩层比较坚硬的部分,它们能在风雨侵蚀中幸存,同时也保护了下面的岩石,使其存留下来,形成“菌柄”。
海豹没有外耳廓,只有一个耳孔,后肢只能向后指,所以只能在地上匍匐前进。
紫苜蓿的常见近亲种类,还有开花黄色、生于我国北方的黄花苜蓿。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在宋代扩建以前,曾叫“慧空禅院”,因高僧慧褒于此布道,又被叫做“慧褒道场”
专用于制作扫帚的高粱新品种—扫帚高粱。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当沙尘暴出现时,大气中携带大量的细小颗粒物,日光经衍射作用,使整个太阳的轮廓看上去更大,边缘不甚清晰。
侏罗纪晚期的树息龙属于“擅攀鸟龙类”,是最接近鸟类的恐龙之一,只有麻雀大小。它夸张的前爪能挖出树皮下的虫子,有点类似啄木鸟嘴喙的功能。
而愈创木制作的套衬,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是唯一选择。
日晕常常预示着天气变化,古籍中俗称“孟婆”的“飓母”,可能就是一种日晕。
民间所谓的油桐,实际指两种树木:木油桐又名千年桐,花稍小,叶片多分裂。
摄影 / 王辰
摄影/远阳
石炭纪时大气含氧量高达35%,出现了一批地球史上最大的昆虫、蜘蛛和马陆。
同样是菜籽油,左边是精制的,右边是初榨的,精制油色泽明显更清亮。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华北豹母子留在地面的脚印,经过拓印和加工,最后变成一件精致的足迹模型。
强烈光照配合特殊的温差和水分,就能让叶片变成红色。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二叠纪末的“大灭绝”,堪称地球生命史上最惨痛的劫难,盾甲龙只是无数受害者之一。绘图/梦迪
这对疣鼻天鹅夫妻做好了巢,雌鸟生蛋孵卵,雄鸟就会在附近观望守卫。
在漫长的岁月中,风雨不断消磨地表岩石,把原本平整的岩层切碎、打磨成浑圆的小丘。小丘的山壁被雕刻出石林。在风化侵蚀作用更强的地方,原来的岩层只残留下一些“石蘑菇”。而有些地方,岩层被消磨殆尽,变成平坦的谷地。
Step 1:食物进入口腔后,通过舌尖上的感受器,牙齿和舌头会对它们加以处理—咀嚼而后推送。在推送中,舌尖不由自主地向上抬升,把食物送到口腔后部,大约只需要0.1秒。
海豹的幼崽
花色红黄相间的花苜蓿。摄影/王辰
摄影 / 王辰
在历经宋、元、明三朝数位高僧法师主持扩建后,“褒禅寺落群”极为宏伟,但在后来毁于战火与动乱。如今人们所见的褒禅寺,是清代后期重建的,规模虽不及从前,但也足够排场,其中的标志性建筑,便是存有慧褒禅师舍利的舍利塔
塑料拉丝根根都很均匀。
松树是春季常见的“花粉风”制造者,细小的花粉散落在空中,极易致人过敏。
用愈创木碎块泡的茶,是16~18世纪欧洲流行的“保健饮料”,制药也是愈创木投身造船之前的主要用途。
像苏乙拉图家那样长着多年生牧草的草场,到冬天还有一层绒毛,不会是光秃秃的一片。
电子显微镜下的动物毛发:亚洲象。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油桐又名三年桐、五年桐,花稍大,叶片常不分裂。
摄影 / 王辰
当时大部分陆地都覆盖着森林,在今天的煤层中仍时常能找到植物化石,比如蕨类植物舌羊齿。
人造黄油(1)比真黄油(2)颜色深,且有点透明,由于熔点低,质地也较软,通常不用锡纸包裹,而是用塑料盒装。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安徽滁州琅琊山
波斯特鳄是三叠纪最强大的掠食者之一,它们的灭绝,为恐龙的称霸扫清了道路。
如果进行较长距离的移动,天鹅全家会非常有秩序,父母一个开路,一个断后,把所有的孩子们都夹在中间。
褐煤层长达几个世纪的自燃,把部分岩层“烧”成了褐色和深红色。
吃东西呛到,在咳嗽的同时,拍打背部也有利于残渣被咳出。
海牛后肢退化,尾部又扁又圆。
从古至今,很多名家都在洞间石壁上留下墨宝,其中,尤以“华阳”和“万象皆空”两处题字最为出名。
引领羽毛恐龙大发现的“中华龙鸟”生活在白垩纪,是一种长约1米的小型食肉恐龙。上图是今天非洲草原上的蛇鹫,这种古怪的猛禽主要在地面捕食,长腿长颈的样子与恐龙略显相似。
电子显微镜下的动物毛发:狮子。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元登家的草场退化严重,开春时,他和妻子常常要顶着漫天沙尘出门。摄影/舒泥
摄影 / 舒泥
三叠纪早期,两只犬颌兽分食一只水龙兽
氢化油是在高压环境中通入氢气,使液态油固化的。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狍子
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醉翁亭
白垩纪末期“来访”的一颗小行星,终结了恐龙、翼龙和海洋爬行动物的统治,而当时还是小配角的哺乳动物却迎来了随后的大发展。
黑颈天鹅
比斯泰的褐煤层中有不少化石,这是一株大树形成的硅化木(树木化石)。
Step 2:在食物到达口腔后部时,“扳道岔”就要开始忙碌了,它必须在0.1秒内安排好这股汹涌而来“食流”的走向—舌根下压形成坡度,引导“食流”流入咽部,同时腭部又变得膨大,以便控制流速。
儒艮属于海牛目,儒艮科。后肢同样退化,尾部是弯月状的。
华阳洞内空间很大,石罅流泉,淙淙可闻
夜间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分过饱和,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共同制造了清晨沼泽的水雾。
人类头发毛囊经试剂处理后,可以清晰观察到染色体。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虽然有定居点,但为了保护草场,苏乙拉图还是会带着蒙古包,到远离定居点的地方放牧。摄影/舒泥
摄影 / 舒泥
血桐:海岛奇树叶片宽大的血桐,与油桐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大戟科植物,在我国仅见于台湾岛和珠江口附近的岛屿上,对于内陆人而言,此树可谓稀罕之物,但在台湾东部及南部海岸,血桐非但常见,而且能够顽强矗立于荒凉沙地与外来入侵植物的围剿之间。甚至一些地区还将它当作易栽易活、无需管护的行道树。血桐之所以得名,乃是因其枝茎折断之后,会流出近透明的黄绿色液体,暴露在空气中约10~20分钟,这些液体就会变为红色,仿佛树干的伤口汩汩流血,因而民间称之为“流血桐”。
摄影 / 王辰
如今常见的泡桐有两种:白花泡桐生于我国南方,花色偏白。
摄影 / 王辰
在恐龙崛起之前的三叠纪早期,是它们统治着全球陆地。而富饶的大海,则呼唤着一支爬行动物重返海洋,比如“幻龙类”的贵州龙。
图1表皮金黄的油炸食品(图1),表明所用的油还比较新鲜,如果表皮呈现均匀的棕红色(图2),那多半是用旧油炸制的,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赤狐
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谢安公元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人。
碎蛋
Step 3:此时,与鼻腔相连的鼻咽会先自行关闭,停止用鼻子进出气。而后,舌根继续下压,扯动喉部肌肉,带动喉里原本竖着的会厌软骨翘起,盖住喉部与气管相连的位置,封锁住人体进出气的总干道,“食流”只好别无选择地向食管流动。当“食流”流到食管顶端时,食管括约肌便会扩张,好让它快速通过,而这也导致舌根上抬,拉扯喉结出现跳动,这股“食流”正好顺势借力,完全进入食管,整个过程大约持续半秒左右。
溶洞华阳,满是题记华阳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深约1000余米,钟乳石、石笋遍布各处,对王安石这一行没怎么见过溶洞的驴友来说,就像到了琅梵福地一般
羽毛恐龙没能真正飞上天空,就连会滑翔的小盗龙也灭绝了。
偏光显微镜拍摄的金丝猴毛发。(仿绘周用武、王泽威的研究成果图)
早期被子植物之一—中华古果
图2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白鹇
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东山(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清幽景色。
渡渡鸟只产于毛里求斯群岛上,17世纪初被欧洲人发现后,仅仅几十年就因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而消失,成为有记录的第一种被人类灭绝的动物。类似渡渡鸟的故事,在此后几百年里一再上演。
满地的石蛋是地质作用形成的球形结核。
喉结是一块突起的软骨,吞咽时会被肌肉扯动,发生跳动。
“荒”山罕至,“野”洞慑心王安石一行探秘的马山和北洞,由于道路崎岖、山势较险,直到今天仍是游人罕至。
夜晚的海滨常会有海雾弥漫,有时能见度极低,甚至导致港口难以使用。
鸟类却幸存到了今天,将“飞羽部落”发扬光大。
偏光显微镜拍摄的猕猴毛发。(仿绘周用武、王泽威的研究成果图)
毛泡桐生于北方,花淡紫而有茸毛。
摄影 / 王辰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貉
氢化油通常不用于炒菜,只用于烘焙,较低的熔点能让糕点更酥脆,而油腻感又低于“真实版”的固体油,如人造黄油、代可可脂。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谢安隐居东山之事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是古画常见的题材。图为明代画家沈周所绘《东山图》。
如果拿捏不好土壤的干湿度,可以用透明的容器种植,顺便还能观察白色的根在土中一点点地前进。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疣鼻天鹅
如果不是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想到此重走王安石路径的游人,恐怕很难找到那个游记里的后洞—北洞。这个隐没在山野中的洞穴,光从洞口来看,就能隐隐感到阴森,这也难怪王安石一行人中,有人半途而废。
恐龙的颜色曾被认为是无解之谜,所幸羽毛恐龙帮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羽毛化石有时会保存下“黑色素体”,这是一类携带色素的小颗粒,形状因色素而有所不同。如今,科学家能借助电子显微镜,分析羽毛化石内各种黑色素体的组成、排列,还原部分恐龙的羽毛颜色:小盗龙(上图)羽毛黑亮,阳光下泛着彩虹般的光泽;中华龙鸟的羽丝呈栗色或红棕色,尾巴橙白相间。
偏光显微镜拍摄的东北虎毛发。(仿绘周用武、王泽威的研究成果图)
春末,泡桐花落遍地,致使空气中弥漫起花香和腐烂花瓣的混合气味。泡桐树形美观,赏花遮阴皆可,如今西方也常见栽种。
摄影 / 王辰
红外相机拍下的动物:华北豹
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经长时间高温的精制油,含有它的食品包括快餐店的薯条、炸鸡等。此外冲调咖啡、奶茶时加入的奶精、人造奶球和植脂末,以及各种含代可可脂的零食,也含有不少反式脂肪酸。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唐志远
安隐居东山之事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是古画常见的题材。图为清代画家苏六朋所绘《东山图》。
到了花季,瓦苇会抽出长长的花梗,它的花很小,观赏性不强,可以将花梗剪掉以免浪费营养。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造型就源自美丽的疣鼻天鹅。
后人凭借着对《游褒禅山记》的臆想,作出了同名画作。
各种烟雾中所含微粒示意图1.花粉:直径10~20微米,常见于花粉风中。2.烟尘集合体:每个个体直径不足1微米,见于生物毒烟和工业烟尘中。3.元素碳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常见于工业烟尘中。4.海盐颗粒:直径常为20~60微米,在海雾中含量较高。5.大型液滴:直径约20微米,见于海雾中。6.小型液滴:直径约8微米,见于水雾中。7.黏土类矿物:直径常为70~150微米,见于距离发源地较近的沙尘暴中。8.细小不规则矿物:直径约为10微米,见于沙尘暴中。9.细小规则矿物:直径约为5微米,见于沙尘暴中。
偏光显微镜拍摄的棕熊毛发。(仿绘周用武、王泽威的研究成果图)
图为法国巴黎街头栽种的毛泡桐。
摄影 / 王辰
庞大又耐寒的猛犸象,依然难逃史前人类的猎杀。正是在冰河时代造就的智慧头脑,让人类成为地球史上适应力最强的物种之一。
摄影/唐志远
摄影 / 嘉楠
疣鼻天鹅
焚烧生活垃圾造成的滚滚黑烟,其中多含有机物燃烧后的残留物,统称为烟尘集合体。
泡桐的果实如乒乓球般大小。
摄影 / 王辰
闷养可以让植株状态迅速改善。摄影/嘉楠
摄影 / 嘉楠
大天鹅
但其中所含的种子极小,如同碎屑,因此被古人误认为只开花而不结种子。
南京夫子庙内的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驻扎于此的孙吴黑衣禁军,又因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闻名遐迩。巷内曾有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宅邸,如今已被改建为王导、谢安纪念馆,供“寻常百姓”参观。
小天鹅
梧桐:是梧非桐梧桐之名,原本只一个“梧”字,汉朝后,渐被讹传作梧桐,因树皮青色,别名青桐,常栽种于井边潮湿处,别名井桐。如今说到桐树,很多人默认作梧桐,实则梧桐花细小而繁多,不呈筒状,果实倒是格外显著,种子为球形颗粒,与古时所谓“桐”的诸般特性都不相符。(关于梧桐请见本刊2008年7月号)
摄影 / 王辰
刺桐花朵鲜红色,颇值得观赏。
摄影 / 王辰
刺桐花朵,树枝上生有直刺,由此得名。
摄影 / 王辰
工业烟尘的排放通常被看作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其中的“碳成分”通常会变为PM2.5污染物。
如今我国南方常见栽种的刺桐,多是名为“鸡冠刺桐”的种类,花朵更大,红火满枝。
摄影 / 王辰
古时所谓的“海桐”原本是指刺桐而言,如今却是另一种植物的中文正式名叫做海桐。
摄影 / 王辰
雾霾天气时,在空中俯瞰北京,灰色的雾霾层靠近地面,在此之上则是较少污染物的蓝色天空。
海桐的花朵初开时白色,之后渐渐变黄。
摄影 / 王辰
有着金玉满堂的吉祥寓意;它的果实与油桐略似,其中也含有油脂,因此才有了“桐”名。
摄影 / 王辰
赪桐:南国赤龙花赪(音“撑”)字意为红色,赪桐之花繁茂于枝头,艳红如火。因叶片宽大,貌似泡桐,赪桐也被古人看作一种桐树,但实则它却并非高大乔木,而仅仅是灌木罢了。赪桐生于长江以南,其花形似唇口,花蕊伸出,如同赤龙吐珠,喜庆祥瑞,因而为人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