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

认证主体:赵**(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1、一级区划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地理、 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一、全年均温 -2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二、一月份均温 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1.10

2、00m 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2.3000m 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 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标志。一级自然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北部多年冻土区、东部温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代一级平均温度平均潮湿系

3、数最大冻深号区名()(K )(cm)北部多年全年 02000.501.00冻土区东部温润一月 0102000.501.00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一月 0201400.251.00过渡区东南一月 0,湿热全年101.002.25区1422西南一月 0,潮暖全年201.002.00区1422西北全年 10东部干旱山区垂直东部 0.250.5,100250 西区分布西部 0.25部 40100青藏全年 10,除南端外高寒一月 00.251.5040250区地势阶梯新构造土 质 带特 征大面积中等东部 1000m 等或微弱上棕粘性土高线两侧升,差异运动不大东部 1000m 等大面积下棕粘性土,黑降,差异运

4、粘性土,冲积高线以东动强弱不一土,软土东部 1000m 等大面积上升,幅度不高线以西,西南大,夹有长黄土3000m 等高线条形中等沉以东降大部分地区下蜀土,黄棕东部 1000m 等上升,局部粘性土,红粘高线以东地区下降差性土,砖红粘异运动微弱土,软土东部 1000m 等大面积中等紫粘土,红色高线以西,西南上升,差异石灰土,砖红3000m 等高线运动强弱不粘性土以东一东部 1000m 等大面积或长粟粘性土,砂高线以西,西南条形上升与砾土,碎石土3000m 等高线盆地下降相以北同西南 3000m 等大面积强烈上升,差异砂砾土,软土高线以西以南运动显著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代一级区公路

5、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号名称北部多纬度高、气温低,为我国唯一的水平年多年冻土区, 多年冻土层夏季上部融冻土区化为无法下渗的层上水,降低土基强度。秋季层上水由上至下冻结,形成冻结层之间的承压水。冬季产生冻胀,夏季有热融发生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路面设计的重要原则是维持其冻稳性,保护冻土上限不致下降,以防路基热融沉陷,导致路面破坏。在路基设计中是宁填勿挖。原地面植被不应破坏,露地土质应为冻稳性良好的土或砂砾,必须采用路堑时,应有保证边坡和基层稳定的措施。沥青面层因导热系数高,应相应抬高路基。结构组合中入设东部湿是我国主要的季节冻土区,冻结程度润季冻及其对路基的影响自北至南一般逐区渐减小。除黑粘性土, 软土

6、和粉土外,土基强度较好。主要矛盾是冬季冻胀,春季翻浆,形成明显的不利季节。夏季水毁和泥石流也有一定的影响。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局部低山公路修建条件不困难黄土高为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原干湿西南潮暖区的过渡区, 以集中分布黄过渡区土和黄土状土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位深,土基强度较好,边坡能直立稳定。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质大孔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因为湿度较低,翻浆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少,病害较多东南湿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春、夏东南季热区风造成的梅雨和夏雨形成本区公路的明显不利季节。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多,由地表径流排走影响相对较小。低温较高,易引起沥青路

7、面泛油。加大水泥路面翘曲应力。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公路通过条件尚好西南潮为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暖区区。一些地区因同时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雨期较长。加之地势较高,蒸发较少,渗透较大,故土基较湿,湿质路基和部分干湿季节分明的地区 ,土基强度较高,本区为我国岩溶集中分布地区。 北部和西部新构造强烈,不久地形高差大、地震病害亦多。西北干由于气候干、旱,土基强度和道路水旱区文状况均佳,筑路砂石材料较多,中级路面搓板松散,扬尘为主要病害,高山区有风雪流危害。 灌区和绿区有冻胀翻浆,山区公路通过垂直自然带,选线和修筑均较复杂青藏高全区为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高原,寒区给公路建设带来特殊的问题,分

8、布有高原多年冻土、泥石流、沮洳地和现代冰川。 东南部由于新构造运动活跃砂砾垫层,只能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设计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应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应采取隔温、排水、阻断毛细水上升,以防止冻胀翻浆。利用水温性冻稳性好的材料做路面的基层, 在水文土质不良的路段,可设置排水垫层,促进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整体强度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或上封闭层。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面基层结构。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亦为本区常用为减轻沥青路面在热季泛油和雨季粘聚力降低,沥青材

9、料宜选用较高的标号,保证其垫层的稳定性。渣油路面应提高抗滑性能并注意封闭表面,以提高公路的水温性。在路基设计中,应加强公路的排水系统。水稻田、软土和潮湿路段的路段应进行处理,或选用低塑砂砾料或泥灰结碎石做底基层或垫层路基路面结构组合,首要任务是保证其湿稳性。个别干热河谷中,也应注意其干稳性,过湿地去为保证道路强度,断面一般宜采用路堤,并使边坡符合要求。本区土质多系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结构稳定,强度较好,山地多石料丰富,有利于在设计中就地取材。岩溶地区应在详细地质勘测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保证公路整体稳定性。路基路面的特殊要保证其干稳性。由于干旱,大部分白色路面搓板严重,许多地区缺粘土和水。改建沥

10、青路面为主要解决办法。绿洲灌区地下水位高,冻融翻浆严重, 结构层应充分利用就近所产的砂砾、石料进行处理。道路设计中还应注意风蚀和沙埋的防治结构设计应针对自然条件和工程病害,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全区除高原冻土地带应维持其冻稳性外,大部分公路路基低,路面多由养护形成,一般用砂砾结构,材料和强度可满足要求。交和地形破碎,地震强烈,公路自然病通量大时应敷设沥青路面。由于昼夜温差大,紫外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极严重。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且施工季节短,故施工应公路通过条件困难, 尤其是 4000m 以采取措施。柴达木盆地气候较干旱,氯化盐可做筑上的高山地区更甚路材料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11、以潮湿系数 K 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潮湿系数 K 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过湿区K 2.00中湿区2.00 K 1.50湿润区1.50 K 1.00润干区1.00 K 0.50中干区0.50 K 0.25过干区K 0.25有关潮湿系数K 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K=R/Z式中R年降水量( mm);Z年蒸发量( mm)。年蒸发量 Z 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 来代替 Z 计算。蒸发力 ET的计算,采用H L 曼公式ET=F E0式中F 季节系数,见附录二:E0水面蒸发量( mm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二级区水热状态地表情况多年平最高月名潮湿年降水地下水均平均地地

12、貌类地表切割土质和(包括系数量雨型埋深最大冻温型深度( m)岩性副区)( K)( mm)( m)深( cm)()湿 润 重 1 东一般 0丘 低 山棕 粘 性北东部0.75600为主,其大部为土、砂性8025030.0洼地,谷山地润夏雨次 为 冲土、粗粒1.501200地 11.5200500湿冻区积 平 原岩和沼泽1a 三0.75600沼泽、平除完达山江平原15020030.0 1外大部分陆软土夏雨原为主副区1.00800为平原 2 东冲积平北中部一般 3黑 粘 性0.25400原阶地大部分为山前平12024030.0谷地土、陆软夏雨或洪积平原原重冻1.2560013土扇区2a 辽0.756

13、008012030.0一般冲积平大部分为冲 积 土河平原1.25夏雨12 海原或海平原和 沿 海800冻融交替副区 3 东北西部0.50200润干冻0.75600区 4 海0.50400滦中冻0.75800区 4a 冀0.75600北山地1.00800副区 4b0.75600旅大丘1.00800陵副区 5 鲁0.50600豫轻冻1.00800区5a 丘0.75600陵副区1.251000二级区名潮湿年降水(包系数量括副( K )( mm)区) 1 山地、盆0.5400地中1.00600冻区1a0.5400雁北0.75600夏雨10024030.0夏、401003032.5秋雨夏、1001203

14、0秋雨夏、608030秋雨夏、10403032.5秋雨夏、305030秋雨水热状态多年平最高月均平均地雨型最大冻温深( cm )()夏、401002530秋雨夏、1001402530秋雨滨 1边软土软土平原重丘、低粟 粘 性大部分为土 冲 积山冲积一般平原或高土 和 砂平原、阶13 山差为砾土,粗地,并有前 3200500 的粒 花 岗沙地分丘陵岩 流 纹布岩大部分一般为冲积冲 积 土平原,三大部分为14 海和 沿 海角洲,海平原滨 1软土边为软土平原一般 4湿润,低冲积土,粗 粒 岩谷地山和重200500和 细 粒24丘岩湿润丘棕 粘 性 3微丘土、粗粒陵岩一般冲击平23 海平原冲积土原滨

15、2湿润丘棕 粘 性一般 3土 和 砂陵、重丘200 或谷地,海砾 土 粗和低山200500滨 3粒 岩 和局部为可溶岩地表情况地下水地貌类地表切割深度土质和埋 深型(m)岩性(m)黄土和一般湿 润 和山地黄土状3 盆地冲 积 平5001000,盆土;粗13原地部分为平原粒岩、可溶岩一般湿 润 和山地黄土状3 盆地冲 积 平5001000,盆土;粗宣副13原地部分为平原粒岩、区可溶岩 2 陕北 典河谷黄土峁、黄土和型黄0.5400夏、梁、塬为大部 2001.006004010025303 塬黄土状土高秋雨局部 200500原中20主土冻区 2a楡0.50400林副区0.75600 3 甘东黄0.

16、25200土山0.75600地区 4 黄渭 间山地、0.50600盆地1.00800轻冻区二级区名年降水(包潮湿系数量括副(K )(mm )区) 1长 江下 游1000平 原1.001.501400润 湿区 1a930副区1.001.401150河谷黄土峁、黄土和夏、梁、塬为黄土状大部 20050010012025303 塬主、局部土、砂秋雨20流砂砾土黄土和夏、河谷黄土梁、黄土状200土、山8010025303 塬塬为主秋雨20区为细粒岩湿 润 重丘,低山黄土状一般和、黄土边缘山地夏、土和黄3032.53 河谷梁 和 冲5001000,部1540土粗粒秋雨1.5积 平 原分为平原岩分 布 其

18、.002.00暴雨3.54.52200中 湿区 5江 南1400梅雨3.54.025丘 陵秋雨1.52.255.04.532.5过 湿2000伏旱区 6武 夷南 岭1400春、3.03.530山 地1.52.25夏雨4.54.5352000过 湿区 6a1800梅雨3.54.025武 夷1.752.25夏雨4.55.032.52600副区 1土平冲积土原,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平原阶地一般和湿大部为黄棕粘润丘200 或性土、3 丘陵陵,重200500,局下 蜀间盆地丘与部为土,粗1.52.0低丘50001000粒岩为主,局部为冲积冲积土一般平原和陆软12 湖和陆平原土,局滨 1软土部为下平原蜀土

19、湿 润红粘性土,局谷地重丘大部为部为沿13 山低山、200500海 软岭 5局部土,粗为粒岩湿润丘陵一般 200红粘性谷地局部局部为土,细23分布200500粒岩有山地谷地湿润红粘性大部为土粗粒23和低500100 局岩、细山岭山重部为 1000粒岩、5丘可溶岩红粘性 5湿润1000土、粗粒岩 7夏雨华 南和台1600沿 海 0.752.0风暴2600台 风雨区 7a夏雨和台2000山 地 1.502.75风暴2800副区雨 7b岛 西台风800部 润 0.500.75雨1600干 副区 7c南 海对流1600诸 岛雨台2000副区风雨二级区2.02.53.04.5 2.53.03.03.03

20、.0水热状态最一般303 海滨32.5 130332.51335.032.535湿润丘陵砖红色重丘、粘 性平原或土、沿低山、沿200 局部为海 软海有200500土、粗三角洲粒岩平原北部为红粘性湿润土,南部为砖高5001000 或山地1000红粘性土,细粒岩、粗粒岩沿海为稀平原或砖红色林草粘性土原200阶地珊瑚砖红色平原岛粘性土地表情况名潮湿年降水(包括系数量雨型副区)(K )(mm )1 巴山夏、1.00800地 润 湿秋雨1.501400区2 盆地1.251000夏雨中湿区1.751400秋雨高最大月月雨期长K 度值2.03.03.53.02.03.54.53.0地下最高月平土质水地貌地表

21、切割深均地温类型度( m)和岩埋()性深( m)湿 润大部分为黄 棕粘 性埋深局 部5001000,土,粗2532.5为 高局部为不定粒 岩山200为主丘陵冲 积大部为紫 粘2 谷平 原200 东南部性土,3032.5和 湿为细 粒地平原 12润 丘5001000岩 为2a、过1.751200湿副区2.752200 3 三10001.50西、山地2.001400过湿区 3a 滇南、桂西1.001000润 湿 副1.501600区4 川、滇、黔高0.50600原 干 湿1.001000交替区5 滇西1.001200横 断 山2.001600地区全年多雨秋雨量多全年多雨夏雨秋雨夏雨秋雨夏雨陵 ,西

23、岩原 ,200500坝 子分 布其间湿 润和 高大部分粗 粒山 ,岩、细2.01000 南部2030有 坝粒岩、5.012.0为5.0子 零可 溶5001000星 分岩布砖 红粘 性大部分 5a 副湿 热土、细1.008002.0和 坝1000,南部1.50夏雨4.05.52030粒区18004.0子为岩 、5001000粗 粒岩水热状态地表情况二级区名潮湿年降水多年平最高月地下水(包括副均最大平均地地表切割土质和系数量雨型埋 深地貌类型区)冻深温深度( m)岩性(K )( mm)(m)(cm)()干旱残积一般平原。丘粟粘性陵、沙漠大部为平1 蒙草0.2524;谷土和砂150400夏雨1402

24、40 30局部分布原,或原中干区0.50地洼地砾土,溶岩台地20012粗粒岩和冲积平原 1a 河套粘性土 0.25150200夏雨100140 301.5冲积平原平原和砂性副区土沙漠、岩砂砾土 0.25和粘性 150漠、砾漠、其中夏雨土 为其中塔绿洲干旱残积2 绿洲塔里或大部分为主,局里木至10030403,荒漠平原、盐荒漠区木至“无平原部有黄甘西5碱化湖积甘西雨”土,粗50平原和冲 0.05粒岩为积平原主3 阿尔0.25泰山地冻200400夏雨150 303高山 1000粗粒岩0.50土区砂砾土和粘性4 天山高山和冰土 为0.25川雪山 ,5001000主,局界山山200600夏雨10015

25、0 3051.00局部有高或 1000部有黄地区寒砾漠土,粗粒岩为主 4a 塔城0.25 200夏雨100 3035冲积平原平原或粘性土副区0.50和山地5001000为主,砂性土和黄土状土为次,粗粒岩为主 4b 伊黎0.5冲积平原粘性土50100 303和阶地或平原和砂性河谷副区200400夏雨0.75洪积扇土二级区名(包括副区) 1 祁连昆仑山地区 2 柴达木荒漠区 3 山原草甸区 4 羌塘高原冻土区5 川藏高水热状态潮湿年降水多年平最高月均最大平均地系数量雨型温( K )( mm )冻深( cm)()0.25100夏雨300.50400夏雨100 0.2550或“无雨”2000.5200

26、夏秋301.50600雨有多年冻土存在,北部呈连30续分夏秋年平均 0.50 200布,南雨温度低部呈岛于 -4状分布(以安多为界)0.75400春雨30地下水埋 深地貌类型(m)山地5,山前高山和冰洪积扇 3山雪地 5.0西部荒岩漠、盐碱化湖冲漠 3积平原南5 ,东部部边缘为盐沼 3沙漠高寒山一般原、高寒3,洼地丘陵、台 1源和沮洳地冻结层上水发育,在河高寒丘谷平原陵、台原一般和高山,1.0 米最局部分部高仅为有砾漠凹0.20.3地,沼泽米呈片湿地状连续分布 3高山和峡地表情况地表切割 土质和深度(m) 岩性粗粒 100岩、细粒岩砂砾土为主,大部分为局部为平原陆软土,细粒岩以粉性200 50

27、0土和变或 500质岩为1000主台源丘陵 200,山 以细粒地为岩可溶200 岩为主1000 1000以粉性山峡谷区1.501000夏雨谷,局部土和变分布有冰质岩为川、雪山主高山、冰粗粒岩6 藏南高200阶地 3川和雪和细粒30山、台地谷地或 0.50夏雨岩,河山台地区6005和冲积平1000谷为砂原砾土高山,冰粗粒岩川和雪和细粒0.25400 左30 3山、台地谷地或6a 副区夏雨岩,河0.75右和冲积平1000谷为砂原砾土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北部多年冻土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二级区名主要自然病害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包括副区)1 连续多冻胀、雪害、冰锥、冰路面结构应采用保温的措施,防止夏季冻土融化,降低土基强度,年冻土区丘、涎流冰、翻浆等以及防止秋季冻结水溢地面形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广西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许多地区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为探究广西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及风险情况,基于1950-2022年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的SPEI指数识别干旱事件并依据囊括社会经济数据和农业数据的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广西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绘制广西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干旱灾jvzq<84kttohc}j0yj{/gmz0ep5kupl1EP5227645;<0l|li04635;94
1.沙漠与绿洲气象2023年02期石羊河流域雷暴气候特征及防护等级区划马中华;杨晓玲;张春松;陈英;李岩瑛; 辽宁春末霜冻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赵思文;纪瑞鹏;于文颖;赵思玉;张玉书; 石河子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安冬亮;李霞;雷薇;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地层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李英;卢萍;赵兴炳; 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C/G6/aOSZ/814<224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