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

一、沙漠风:干旱区的局地热力风

“沙漠风”并非严格的科学术语,通常指沙漠或干旱区的局地盛行风,主要由地表热力差异驱动的热力环流或区域大气环流共同作用形成。其典型表现包括:

1. 昼夜风向转换的局地热力风

沙漠地区地表植被稀疏、沙粒比热容小,昼夜温差极大(可达30℃以上)。白天,沙漠地表强烈吸热升温,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周围相对低温区域(如绿洲、山地或裸地)的冷空气向沙漠流动,形成从“冷区”吹向“热区”的风(如绿洲风→沙漠)。夜晚,沙漠快速冷却,近地面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周围区域因降温较慢转为低压,风则反向(沙漠→冷区)。这种昼夜风向反转的风,是沙漠最典型的局地风系。

2. 区域大气环流的叠加

沙漠常位于行星风系(如副热带高压带)或季风边缘区,受大范围气流影响。例如,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北信风、中亚沙漠的西北季风,均是区域环流与局地热力风叠加的结果。这类风通常干燥少雨,加剧沙漠的干旱特征。

二、冷岛效应:干旱区的“局部降温岛”

冷岛效应是干旱区特有的气候现象,指绿洲、湖泊或植被覆盖区在夏季气温显著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如同沙漠中的“冷岛”。其核心是地表能量分配的差异:

1. 形成机制

•潜热消耗:绿洲中的植被和水体通过蒸腾、蒸发作用,将大量太阳辐射能转化为潜热(而非显热),降低近地面温度。例如,1克水蒸发需吸收约2.4千焦热量,相当于使1立方米空气降温约1℃。

•比热容差异:水体(如湖泊)和湿润土壤的比热容远大于沙漠沙粒(水的比热容是沙粒的4倍以上),升温更慢,白天储存的热量少,近地面温度更低。

•大气稳定度:绿洲上空的冷空气因密度较大,不易与周边热空气混合,形成“冷岛”垂直环流(近地面冷空气堆积,上方暖空气下沉),进一步维持低温。

2. 表现与意义

冷岛效应在夏季最显著,绿洲中心气温可比周边沙漠低3-8℃,且湿度更高。它不仅改善了局部生态(如支撑植被生长),还通过调节局地环流影响区域气候——冷岛的冷空气向外扩散,可能抑制沙漠热空气的剧烈上升,减少极端高温和沙尘暴的发生。

三、沙漠风与冷岛效应的联系

二者均是沙漠与周边下垫面(如绿洲、水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核心是地表热力差异:

1.驱动局地环流的“双引擎”:沙漠风是沙漠与周边区域的昼夜热力差导致的风场变化;冷岛效应则是绿洲内部与沙漠的热力差异,形成局地“冷源”。两者叠加时,绿洲的冷岛冷空气可能与沙漠风的流向相互作用(如白天沙漠风从绿洲吹向沙漠,而冷岛效应强化这一方向的环流)。

2.生态与气候的协同效应:冷岛效应通过降低沙漠边缘温度,间接影响沙漠风的强度和频率;而沙漠风若携带沙尘覆盖绿洲,可能破坏植被和水体,削弱冷岛效应。二者的平衡对干旱区生态稳定性至关重要。

总结

从“沙漠风”到“冷岛效应”,本质是干旱区地表异质性(沙漠、绿洲、水体)引发的热力过程与大气环流的互动。沙漠风体现了大范围与局地的热力差异,而冷岛效应则是局部下垫面(如绿洲)对沙漠环境的“反调节”,二者共同塑造了干旱区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系统。

THE END
0.科学网—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机制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机制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孙继敏及其团队发现,塔里木盆地受到新生代全球变冷与区域构造隆升的共同控制,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与“地中海盐度危机”紧密相关。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与古生态学》杂志。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tdqyonpkxu87237541;>:2;>/uqyo
1.地下水补给型湖泊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其形成机制——以巴丹吉林12马宁;巴丹吉林沙漠能量分配与湖泊蒸发量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年 13陈嘉琪;地下水补给型湖泊表层沉积物矿物组成及其形成机制——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为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年 14谢婧;基于“源—流—汇”综合分析的武汉市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年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LMMa7237652;70jvs
2.必读!番茄的驯化与未来番茄风味形成机制——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技术蓝图 风味不像产量、抗病性、外形、色泽等易于量化的育种性状,这一特性能“感觉到”,但“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决定了研究的难度。 2017年,黄三文团队组织了一个170人的“品尝小组”,对100多种番茄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品尝实验,并利用数据模型分析确定了33种影响消费者喜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6922B::a;;:8?=3624tj}rn
3.科尔沁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学位生物结皮是固沙植被系统演变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本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域,基于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研究了沙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发育过程、形成机制及生态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科尔沁沙地不同jvzquC41yy}/yjshcpmec}f0eqs/ew4fgvgjn|4fgvgjn7iqAazzrnBfgixfg/nf?[7749<65
4.获青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典型旱生、沙生植物的系统学、物种分化和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揭示它们的起源和系统分类、谱系地理结构、遗传分化和种群动态特征,分析第四纪气候波动(如冰期/间冰期)以及我国北方干旱及沙漠气候形成演变对其迁移/扩张和分化的影响,深入认识物种/种群遗传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过程,揭示沙、旱生植物的进化历史和多样性形成机制jvzquC41um~z0zmpw0kew7hp1s€h{||f{z~dlƒ~|jnt{8nphq522:>132;10qyo
5.如何实现,带来哪些影响?刘俏、高纪凡、张跃博鳌论坛热议碳中和刘俏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投资,根据光华课题组估测,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投资金额接近250万亿元,分布在未来三、四十年间。他还表示,实现碳中和,对金融体系来讲,当务之急是建立碳价格的形成机制。 高纪凡则认为,太阳能未来在整个碳中和中将会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对于如何提高太阳能光伏的占比,高纪凡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包括:通过科技创 jvzquC41yy}/dssgyu4dqv3ep1jfvjnn13<62>74;6828A<380nuou
6.龟鳖动物体色研究进展Ohno和Otaki(2012)证明变色连鳍Synchiropus picturatus的斑纹与蝴蝶眼斑的形成机制相似,符合诱导模型。龟鳖动物中,杂交后代的图案的形成符合图纹混合模型,例如黄额闭壳龟和平顶闭壳龟的杂交后代的体色是亲本体色的中间类型(Shiet al., 2005)。但是,在龟鳖动物中没有开展图案的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jvzquC41jvsm0{mj|0tfv8xefy€{1qyon1<73@>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