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提起沙漠,人们想到无垠的漫漫黄沙,传统的认知里,沙漠与生机是无法关联的。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多数荒漠化是人为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造成的,形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
随着生态治理的推进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能够“化沙为友”、“沙里淘金”,在沙漠中发掘生态效益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中国区域沙化土地面积约162.4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多位于我国西北部,分布在新疆省、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1984年5月,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委员会议上做的《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报告中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沙产业是钱学森提到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之一,当时作为全部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他提出了五项,分别为: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并指出:“假如这五个产业都实现了,将又是一次产业革命,即第六次产业革命”。
钱学森将沙产业的概念解释为: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是用现代技术组装起来在不毛之地进行的大农业生产;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的文明。“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是一次尖端技术”。他提出要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以新的思维去研究沙漠,以新的视角去认识沙漠,以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合理经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生产潜力。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为进一步合理适度利用沙区资源提供了方向。
《发展指南》将沙产业发展区域划分为极端干旱沙漠绿洲林果产业提升区、干旱沙地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半湿润半干旱沙地特色种植产业提升区和高原高寒沙地生态服务产业培育区等4个区,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产业,主要涉及沙区节水型种植业、循环用水型沙产品加工业、环境友好型沙区服务业等领域。
在大方向上,沙漠里目前已经发展出沙区节水型种植业、循环用水型沙产品加工业、环境友好型沙区服务业的产业方向。
种植业方面,根据沙产业的空间布局及资源分布特征,以水定产,培育和发展沙区种植业;种植业与加工业密不可分,
遏制荒漠化进程、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生态—经济复合型的沙漠产业发展模式在西北部得到推广,生产出饲料、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生产品”,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棘、枸杞等沙区特色经济植物深加工企业逐年增加。肉苁蓉是寄生在沙生梭梭根部的一种固沙植物,有着珍贵的药用价值,在沙漠中规模化种植肉苁蓉不仅能为当地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带动种植业发展之外,、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上下游产业也在同步延伸,沙产业链不断延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加工业经营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沙漠特殊的地貌与环境是劣势也是优势,光伏治沙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最新探索出的成果。漫长的日光时间和干燥的气候给中国西北沙漠地带带来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电站的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绿色经济作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发展出光伏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的产业模式。
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处于北纬41°,沙漠周边近80公里无人工污染、干燥洁净的空气、全年超过3400小时日照也恰好孕育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独特环境,而这些共同造就了——当代的北纬41°的黄金奶源地。
益婴美乳业所出品的所有产品均使用乌兰布和限定产地——沙漠绿洲有机牧场的有机奶源。在这里,20座沙漠有机牧场打造专属环境体系保障,为奶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营养,高规格产生好品质,益婴美产品所使用的原奶通过共计805项检测,微生物数低欧盟标准1/5,体细胞数低于欧盟标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