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治理终极手段,半年造三千亩“良田”!为何没全国普及沙地绿洲自然良田风沙

半年3000亩沙地变良田?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却真的发生了。

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的易志坚教授领着团队,在内蒙古沙漠开展了一个神奇的试验:用一种纤维黏合剂,把沙漠里的沙子变成能耕种的土壤。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顺利的改造了差不多三千亩的荒沙。

沙漠土壤化的“奇迹”

在治沙这件事上,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努力。几十年来,我们尝试过植树造林、修建草方格沙障,也曾通过放牧禁令和修建绿化带遏制沙漠扩张。

这些传统方法虽然各有成效,但也都有局限性:种树耗费时间且成活率不高,草方格沙障虽然便宜,但长期效果有限,容易被风沙侵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方法针对的更多是沙漠的表层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沙漠的生态环境。

治沙的核心问题在于,沙漠不是缺“方法”,而是缺“土壤”。如果能找到一种办法,把沙子改造成土壤,这岂不是意味着沙漠的命运能被彻底改写?

易志坚团队研发的“沙漠土壤化技术”,从原理上看起来简单又神奇:先通过一种特殊的植物提取出纤维黏合剂,将纤维黏合剂加入沙子中,再加上适量的水,沙粒就能粘连起来,形成像土壤一样的物质。

看似简单,却在全球范围内的沙漠治理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从理论上讲,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沙子具备和土壤一样的性质。

通过添加纤维黏合剂,将沙粒固定在一起,它们便具有了储水、保养分的能力,完成从沙到土的蜕变,这些“沙砾”版土壤就可以支撑作物生长了。

还有一点很好的是,这种黏合剂不是从通过化学合成的材料里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植物里面提取出的天然纤维,既环保又能一直使用。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区做实验,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的沙漠类型适中,并且经过专家评估,这片地区的沙漠化程度较高,但还保留一定的改造潜力。

团队选了一块25亩大左右沙漠区域当作试验场地。经过了几个月的技术处理后,真的把沙地成功改造成能种植的“绿洲”了。

这项实验取得了成功,让很多荒漠地区从事沙漠治理工作的人,看到了新的希望。要是这技术能在更多地方推广开来,那是不是就能助力中国的大规模沙治理呢?

而且,这项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也没有依赖于复杂的设备和巨大的资金投入,理论上,这样的技术可大范围复制。但问题是,这项技术究竟能否在不同地区普遍适用,是否能从实验地的成功跨越到更大规模的应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那么,沙漠变良田听起来如此神奇,究竟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呢?它能解决我国沙漠化的根本问题吗?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大的疑问。

技术背后的困境和局限

如果说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实验成功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那么随之而来的质疑和挑战,却让人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这项技术真的是“完美无缺”吗?

众所周知,沙漠里最为缺乏的便是水。在沙漠土壤化的进程当中,尽管黏合剂能够把沙子转变为类似土壤的物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去激发土壤。

也就是说,单纯依靠黏合剂的“神奇”效果是不够的,水分才是沙漠变“良田”的关键。

然而,水资源在沙漠地区本就极为稀缺。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如何获取大量的水源?这个问题成为了技术推广的最大难题。沙漠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水,而这一技术的运作又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才能实现有效的土壤转化。

所以,问题的核心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解决“水”这一瓶颈。

水就是沙漠的命脉,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实际效果,能否持久,也取决于能否保证充足的水源。如果没有水,即便沙子变成了土壤,也无法支持作物的生长,更别提农业生产了。

除了水资源的瓶颈,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另一个障碍,就是成本问题。你或许会问,既然技术本身看起来有效,为什么不能广泛推广?答案其实很简单:成本太高。

根据专家的估算,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成本远高于传统的沙漠治理方式。例如,普通的沙漠治理技术,像草方格沙障等,每亩的治理成本仅在1000元左右。沙漠土壤化技术,每亩的成本则要达到1500到3000元。

在这一点上,沙漠土壤化技术的前景依然面临重重压力。毕竟,不是每一片沙漠都适合采用这一方法,且其经济回报率也远不如其他沙漠治理手段,比如植树造林、草方格沙障等传统手段。

沙漠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导致,除了土地本身的贫瘠,还与气候、降水量、风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沙漠的扩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单纯通过沙漠土壤化技术来解决沙漠化问题,是否能奏效还要打一个问号。

许多专家认为,沙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屏障,它的生态环境与其他地区的土壤完全不同,单纯的技术手段可能难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不少专家对于沙漠土壤化技术的推广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这项技术虽然已经获得了些试验性的成效,不过它到底能不能切实地把沙漠化问题给解决掉,还有在大规模去推广应用的时候能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都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中国科学院的屈建军研究员就提出了疑问:沙漠的核心问题不是土壤质量差,而是缺水。即便把沙子变成了“土”,如果缺乏足够的水源,这些土地依然无法支撑植物生长。

加之沙漠土壤化技术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那么这一技术的推广依然受到很大制约。

还有些专家认为,由于沙漠里的生态系统跟别的地区完全不一样,要是过度去干涉也许就会引发生态失衡。

沙漠是否真该被完全改造?

然而事实却远比想象复杂得多。沙漠不仅仅是干旱和贫瘠的代名词,它还有自己的生态角色。而一旦被人类干预得过多,后果可能并不如预期般美好。

沙漠在许多人眼里等于穷山恶水之地,一望无际的黄沙,看不到绿色也看不到水。但其实它们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漠这个地方看起来很荒凉,但它那特殊的环境却造就了许多适应能力强的动植物。像沙漠狐、仙人掌、骆驼刺这类物种,全都是沙漠生物圈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光把生物链上的空缺给补上了,而且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这件事上还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从气候调节这一角度而言,沙漠对于地球碳循环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被忽视的。沙漠地区的沙能通过全球风系,而被输送至海洋,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沙漠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大量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确实能缓解温室效应,但如果没有沙漠在其中平衡,可能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使得地球进入另一个极端气候——冰河时代。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大规模沙漠改造,可能带来哪些潜在风险?

再有就是水资源过度消耗的风险。沙漠地区极度缺水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水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

既然大规模改造沙漠的风险不容小觑,这样我们是否应当完全摒弃沙漠治理呢?答案显然是否。相较于盲目地追求全部改造,倒不如用"有限干预"的方式。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以及人为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展开治理工程,或许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

不是每一片沙漠都需要被改造成良田。与其说我们跟沙漠作抗争,不如说是在与自然共存。

THE END
0.何为沙漠里“长”出新“建材”?如何重组工艺担起使命?|建材|沙柳|何为沙漠里“长”出新“建材”?如何重组工艺担起使命?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江苏工业园区的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下简称清研沙柳)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一批节能窗构件和明式仿古家具产品。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高档家具,人们很难相信,这些产品的原料是来自沙漠中的沙生灌木——沙柳。清研沙柳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
1.这项工艺让沙漠“长”出新“建材”生态“作为灌木植物,沙柳枝条直径很小,呈条状,且直径相差不大,类似枝丫材,但其纤维形态较好,木纤维所占比例较大,其长度为0.35—0.77毫米,壁较厚,在2—4微米之间,是制造重组木的优质材料,这是我们研发制备工艺的基础。”在清研沙柳1.5万立方米生产线旁,公司研发团队带头人、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沙产业制备研究jvzq<84gpx4qgxung0ipo7hp1p70496;12;228h3236.5:5996<80qyon
2.三千年的等待只为与你邂逅——额济纳大漠胡杨礼赞经济一棵成年胡杨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沙漠中的不朽胡杨 在大漠人的眼里,胡杨是抗风沙的英雄。它庞大的水平根系在土层中延伸半径长达20—30米,所以它才能经受8级大风而不倒;如果它被沙埋后,它主枝干上还能生出不定芽长出大量的根,继续活下去,继续防风固沙。胡杨jvzquC41geuoqv~0pomog€x0eqs/ew4u{uzfo8724651;87212912=952;4tj}rn
3.内蒙宝古图沙漠~不虚此行 宝古图沙漠旅游区内部地貌险奇,沙垄蜿蜒,连绵起伏,一望无际,是沙漠越野爱好者、徒步穿越探险者的乐园与天堂。近年来,奈曼人除了利用沙子发展建材工业以外,又奏响了沙漠旅游的新乐章,在宝古图沙漠这里建设以沙漠体验、休闲度假、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为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打造“金沙之城,魅力奈曼”的旅游品牌。 摄影jvzquC41yy}/onnrkct/ew45ei|yfm|
4.深度报告策略:建材行业2024年年度策略:寻找沙漠之花建材行业2024消费建材格局专题汇报:领先集团或长期稳固,全览消费建材格局 水泥错峰专题汇报:水泥,走向常态化和差异化错峰时代 培训金句 扫码查看培训回放 团队介绍 更多国君研究和服务 亦可联系对口销售获取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 baoyanxin123 )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周期研究团队依法设立并运营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本团队负责jvzquC41zwkrk~3eqo55:A;639:8:88279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