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一年只刮两次风, 一次刮半年”,那些被“赤峰的风”关照过的人,都一定会记得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而被关照过度的人也许会这样说: 那“赤峰的风”就像后妈的手,大嘴巴子往死里扇啊。 ( 玩笑话,不是在描述什么社会现状,更没有误导的意思 )其实,赤峰与风的关系,比想象中的更亲近,也比想象中的更悠长。
风“起”远古
自远古时代,还没有人类居住起,赤峰便与“赤峰的风”结下不解之缘。
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倒也不用这么久,从发现冰臼群开始,人们就已经关注到了“赤峰的风”。面对大量冰臼群的出现,一批学者以“风蚀学说”来解释这一地质奇观,崔之久教授认为,在距今18000-8000年之间,赤峰地区正好形成一个大风口,这时候的风是猛烈的,而当时赤峰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风带动着沙石经过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不停地在岩层柔软的地方来回反复摩擦,因而形成了锅穴(后期认定为冰臼)。
关于风蚀锅穴的成因,物理老师也许会站在动力学的角度上,这么认为,强风力对较为平坦的山脊进行吹蚀,在坚硬的花岗岩层中寻找薄弱面,先形成凹槽和阶坎,然后进行平面掏蚀和下蚀,使凹穴不断扩大,当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定向风已经无法进入到穴中,只有回旋风继续侵蚀,并到达穴底。在这样的环流风吹蚀下,锅穴的迎风面有开口形成,成为了进风口或出风通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冰臼是上下两端都开口、有的冰臼群会有很深的洞穴。
风蚀学说解释了冰臼的成因,由此可以看出,“赤峰的风”在当中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而“赤峰的风”不仅造就了冰臼,还辅助性地造就了石林。克什克腾旗的石林是花岗岩石林,裸露在地表的花岗岩,在冰川作用下,形成沿山脊分布的冰斗群和刀脊,寒冻风化和重力持续加压,花岗岩沿着垂直节理不断地崩塌、分解、后退,形成了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单个石墙、石柱等。紧接着, “赤峰的风”开始发挥作用,以锐不可当之力,将原来沿着节理面发育的方形石柱打磨成浑圆状,以各种姿态,站立在高原之上。
形成石柱还没完,“赤峰的风”继续不停地打磨石林,石林在风化、雨水及重力的作用下,开始逐渐崩塌,崩塌后的石林散落在坡面上,慢慢地便形成了石海、石台、石堆或者被风化成土。
现在展现在众人眼中的地质奇观——冰臼群、克什克腾石阵、冰石河等,都是被“赤峰的风”轻抚过后形成的。
风“毁”林地
平地松林 or 防风固沙,这时,“赤峰的风”是被人厌弃的。
赤峰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平地松林,千里松漠,放眼望去,连绵不绝的绿。然而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赤峰沙漠化十分严峻,真的达到了“ 赤峰一年只刮两次风, 一次刮半年 ”的程度,造成这种后果的成因,是因为“赤峰的风”在度过叛逆期吗?并不是。
一万多年前,赤峰地区的沙漠边界,曾经向东推移了百公里,科尔沁沙地就此形成了。 据裘善文等人的长时间调查勘测, 科尔沁沙地在中更新世就已经形成了,西辽河平原接受了大量的中细沙、粉沙和含砂砾层堆积,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由于河流作用和风力作用在西辽河流域形成沙漠。然后沙漠缩小,流沙固定,直到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沙漠再次扩大,全新世后,沙漠再次缩小。
但是,在康熙乾隆年间,由于中原闹饥荒,清政府实行“借地养民”政策,大批来自冀鲁豫的灾民租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并形成了赤峰、乌丹、林西、经棚、林东等一大批城镇,森林被砍伐,农田面积一再无限制扩大,城镇对木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森林面积急剧缩小,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松林全部消失,平地松林风光不再。没有了森林阻挡,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游荡,就仿佛”赤峰的风“没有了束缚的紧箍咒。
1981年一场大风刚过,刚刚通车不久的京通铁路敖汉段被流沙分割成数段,个别路段的沙子厚达两米,全线停车72小时! 此时的人们早已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开始了防风固沙的漫漫长路。 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治理,“赤峰的风”再一次带上紧箍咒。据2004年卫星遥感图片显示,沙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赤峰的风”对七十年代的赤峰人来说,并不友好。
风“利”万家
风的力量如此强大,一味的与“赤峰的风”作斗争,倒不如反过头来,和它做一个长久的交易——风力发电。
赤峰市地域辽阔,而“赤峰的风”又很强大, 10米高处年平均风速可达到每秒6米。既然风有如此大的能量,何不考虑利用起来?况且,“赤峰的风”也想要与我们和平共处,携手共进。 据测量,赤峰市风能资源总蕴藏量达1.5亿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5000万千瓦,全市风能丰富区面积有1万平方公里。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公害的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交通不便的牧区来说,因地制宜利用风力发电,大有可为。将强大的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这也是“赤峰的风”喜闻乐见的。
国家计委把赤峰风电场列为“乘风计划”国产化风机示范风电场后,赤峰市加大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塞罕坝风电场、乌敦套海风电场、罕山风电场、巴拉奇如德风电场和红山风电场迅速崛起,2008年装机容量就突破100万千瓦,在全国地市级率先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你瞧,“赤峰的风”和赤峰人民和谐共处,生活地很好。
风“惠”赤峰
来自远古的风,飘荡了数千年,终于在大光顶子站住了脚跟。
风力发电是给人们带去了光明,大光顶子则是让“赤峰的风”被全世界看见。
大光顶子有一个带有文化色彩的传说,相传帝喾的次妃有娀氏简狄在此产下了商朝始祖契。《荀子·成相片》中有云:“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顶”是“砥石”,“子”是商朝始祖契(音通“谢”)玄王的姓氏。“大光顶子”这一名字描述了先商始祖契与砥石观测大火星的场景。契很喜欢观测星象,经常在大光顶子山上观测大火星的行星轨迹,日复一日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进而发明了以火计时的历法。 据说依据此历法可以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这一历法更是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光顶子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镇,因坐落于赤峰市最高峰——大光顶子山而得名,景区紧邻赤峰市松山区、翁牛特旗三个旗县区,总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是全球首家以“风”和“风神”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景区。 风是人类最早感知的事物之一,风文化也非常的源远流长,不管是神话崇拜还是风能利用,全世界各民族都有着非常完善的风文化故事体系。
在这里,有娀服务区作为景区的咨询服务中心,与风神小镇、风神滑雪场共同构成了风神游乐园;宣传百岔川岩画的不周游乐园;科普古今中外风神文化的天之使游乐园;汇聚欢笑尖叫的欢乐大世界;拥有沉浸式视听体验的青龙游乐园;具有独创的“风神推运程”文化和风神乐器展示的七星敖包游乐园和风之声游乐园,七大园区共同组成了充满神奇幻想的风车王国。
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风”和“风神”文化,景区还推出了花车游行、剧场演出、灯光秀、风之声音乐会等演艺活动。更是举办了大光顶子草原音乐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这里,与“赤峰的风”亲密接触。
其实,在不经意间,“赤峰的风”默默地做了很多好事,却未曾留下姓名:有多少人羡慕赤峰的蓝天白云;有多少城市羡慕没有雾霾的赤峰,这些都是“赤峰的风”的功劳,因为风力足够强大,所以可以吹开朵朵白云、吹走弥漫的雾霾,有时,也可以吹散你解不开的心结。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我走过你走过的路。无论是春夏的东南风,还是秋冬的西北风,“赤峰的风”都会与赤峰、与我们一直友好的相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