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吉:中国荒漠化防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很多突破还不为人知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11-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在全球气温屡创新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当下,本次会议汇集了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的领导人,共同为当前人类文明面临的重要挑战寻找具体的解决方案。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各方的注意。但关于“绿色中国”建设的很多成就,还不为人知,其中之一就是在森林覆盖面积和荒漠化治理上:中国在过去20年里贡献了全球25%的绿色增加量;在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的背景下,中国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 18.24%,位居世界第一。

"大漠风尘日色昏",北方的读者对此再熟悉不过。须知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中国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与荒漠化斗争并取得如今的成就的?近日在“第四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会议现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第一副会长孙国吉向大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会后孙国吉会长就读者关注的更具体的问题,通过书面的形式回答了观察者网的提问。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观察者网:“绿色革命”正在中国悄悄发生,这些年大家逐渐意识到我国在减碳和绿色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比如我们的新能源车在能源转型上取得的成绩,再比如过去20年来,我们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而您在“第四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的演讲中讲到,其实从新中国成立,我们的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能不能简要讲一讲这个演进的过程?

孙国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拉开了荒漠化防治的大幕。相继采取了工程治理、制度建设、政策支持等重大防治措施,越来越多的沙区民众、科研团队、社会力量投身荒漠化防治,并致力于荒漠化防治成果的取得和巩固。

作者(右二)考察调研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刘坤平 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长江中上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工程等17个林业重点工程,有力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实施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对林业建设工程进行系统整合,对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加速推进了防沙治沙进程。

我国率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推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我国的防沙治沙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呈局部地区扩展,但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性减少的局面。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土绿化和荒漠化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中国的荒漠化防治进入到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千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成为全球荒化治理的标杆。

同时,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宣言》等重要成果,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开启了与国际组织携手治沙、共建“一带一路”的先河,不断引领公约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不断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向纵深。

观察者网:您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可以请您选一个代表性的工程,来说说咱们在治沙领域取得的成就吗?

孙国吉:“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可谓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之一。三北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建设周期从1978年到2050年,耗时长达73年,整个工程分为三大阶段八大周期。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三北防护林治理规划和成就(数据截至2020年)

自2021年起,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便进入了第三大建设阶段、第六个建设周期。三北工程第六个建设周期,为期10年,从2021年到2030年截止,是我国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在2023年下半年,在三北工程第六建设周期内启动了三大标志性战役,分别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绿色中国行动派

观察者网: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很形象地说明了,防沙治沙是代代传承的事业。在进博会“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上,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兼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贡献予以很高的肯定;原中国石化董事长、COP28 UAE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傅成玉还讲到,目前气候变化西方国家吆喝多,行动少,只有中国政府是真正在行动的。那么中国作为行动派,咱们在治沙上面,具体建立了怎样的行动机制,提出了怎样的目标,怎么一步步落实的呢?

孙国吉: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不仅推动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防沙治沙承载着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等新使命、新任务; 认真组织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在土地退化的地区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必须提高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性。

一方面,把握积极作为和有所不为的平衡,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对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区域,要严格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封禁保护。对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治理时也要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人工造林。惟其如此,才能推动自然演化过程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提升防治精细化水平。我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工作,2021年又新增年度动态监测,正是为了动态把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变化,不断优化防治方案。目前,我国正持续推进造林、种草改良、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油茶种植等任务落地上图。去年,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年度造林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强化科技支撑,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就一定能不断书写我国荒漠化防治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治沙方法论:技术突围

观察者网:科学防沙应该是治沙工作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家和治沙工作者钻研了哪些治沙利器,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比如微创种植法,蓝藻,能请您讲讲科研团队的研究过程和最后的成效吗?

孙国吉:我国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水定绿,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干旱区广泛推广应用滴灌节水造林技术,较传统的浇灌节约用水近70%。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聚乳酸(PLA)网格沙障、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立研发团队,在我国系统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研究。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了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干旱区的水分制约,以土壤生境修复为目标,具有建设周期短、稳定性好、固沙效率高、治沙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操作简易等优点,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利器,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固沙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之一。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隐花植物如蓝藻、荒漠绿藻、地衣、藓类和土壤微生物以及相关其他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在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十分复杂的复合体,是广泛分布在寒区和旱区严酷环境中的重要地表覆盖景观特征之一,其覆盖度占到荒漠地表活体覆盖的40%以上,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构建者和组成成分。目前,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已累计在宁夏境内推广400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节约了大量的防沙治沙成本。

人工蓝藻结皮治沙技术,大大减少土壤结皮时间从而起到固沙的作用。图为人工蓝藻结皮接种体规模化培养基地 赵洋摄

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是宁夏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要推广的固沙新技术,该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将实现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加速、提质和增效。

库布其沙漠最常用的种树技术是微创气流植树法,用常压水作为动力,在沙地里用胶皮水管冲出一个深1米左右的孔洞,再把苗条插入孔内,让苗条与沙土层紧密结合。用水管冲击沙土,使得挖坑、栽树、浇水三个步骤可以一次性完成,栽一棵苗木仅仅需10秒钟,大大提高了栽种效率。微创气流植树技术,不但不破坏土壤,还能大大提高治沙效率、提升植物成活率、减少治沙投资。

THE END
0.特稿丨防治荒漠化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公约》秘书处今年4月发布的公报说,恢复退化土地不仅有助jvzq<84yyy4ykwmwcpku0lto1yusnm4424;18:;1d5j6cnk4d2lf6oh5:6ke4;h5:96:7o651e4ivvq
1.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jvzq<84up0vfqyqg0eun0ls1p4532;8128781l6:8592/=5682;897mvon
2.我国西北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启示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但北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新疆作为我国土地沙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气候干旱,沙漠土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沙漠化土地治理投入高,加之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负面效应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5196241<:3B640unuou
3.求是网评论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jvzquC41yy}/s|yjgqxz0ls1yr532;8/285198ha338:8@:7564ivv
4.【壮美河山生态画卷㉓】东湖评论:扎实推进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为此,立足新的起点,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科学防沙、合理治沙,持续巩固并拓展好防沙治沙成果和权益,让更多治沙jvzq<84o0etiwkjk0eun1mmif1v03>>84:=9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