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荒漠化治理精准治沙关键点是啥——中国青年网

植被指数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为甘肃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一位治沙人在搬运稻草(摄于今年3月)。

马希平摄(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6月17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十三五”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占“十三五”规划治理任务的8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荒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的狼窝沙,成片的樟子松已吐出新芽,与30多年来栽下的杨树、沙柳等乔灌木一起,铺满了一道道沙梁。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一半分布在榆林境内,经过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榆林让860万亩流沙披上绿装,狼窝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目前,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

荒漠生态稳定向好,“沙上屋顶”“沙埋农田”的现象基本消失

“为加大沙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我国加快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开展固沙治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表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防沙治沙力度不断加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

监测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与2009年相比,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

“沙区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荒漠生态稳定向好。”孙国吉说,以前“沙上屋顶”“沙埋农田”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支持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公众参与,形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让绿色延展,也让沙丘止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表示。

“精准治沙,关键是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站在库布其沙漠最高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银肯敖包,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沙漠被绿色植被紧紧缚住。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形成生物阻隔带,阻止沙漠北侵黄河和向南扩展。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要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

盲目“向沙漠进军”,在不适宜栽种草木的地方盲目种树种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及公路边等地人工造林。”杨文斌表示。

杨文斌和他的研究团队多年的实践经历证明,植被覆盖度在15%—25%,就能固定流沙。“高覆盖度植被的治沙效果固然好,但是生态用水却难以支撑。以往,沙区中幼龄林衰退或死亡,存在不成林或者‘小老头树’等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的缘故。”杨文斌说。

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区选取30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典型性的县(旗、区)开展精准治沙试点。

“精准治沙,关键是要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应确保降水补给与植物水分利用动态平衡。”孙国吉说,“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将进一步扩大精准治沙范围,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抓自然修复,要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把所有荒漠天然植被都保护起来。2013年,我国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总数达104个,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

防沙治沙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十四五”期间计划治理850万公顷

防沙治沙成绩卓越,但仍面临不少困难。总体上看,我国仍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1/5。

“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治理,剩下的大多数地方建设条件较差,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治理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防沙治沙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孙国吉说。

已治理的沙化土地极易反弹。“当前,沙区生态极其脆弱。最新监测显示,荒漠植被盖度小于20%的沙化土地有近89万平方公里,占全部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孙国吉说,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仍处于生态修复初级阶段,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杨文斌表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关键在用好水,提高水的附加值,更大发挥水的效益,“要按照半干旱区、干旱区、极端干旱区的气候区划分,采取不同措施。半旱区造林,乔灌结合,成活后靠天然降水就能稳定生长;干旱区要以灌木为主,植被稳定生长也要靠天然降水;极端干旱区,植被稳定生长离不开灌溉,主要在河流、绿洲、公路周围等重点区域造林。”

沙 漠

沙质荒漠的简称,只分布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

我国八大沙漠分别是:

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姆塔格沙漠。

沙 地

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

THE END
0.“沙漠水城”中卫市的点沙成金之路时政原标题:“沙漠水城”中卫市的点沙成金之路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一家沙漠设施农业基地内,工作人员为沙漠红提修剪枝叶(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中卫市沙地果品经济林种植面积达86.9万亩。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的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素有“沙漠水城”之称,沙漠面积1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1427419>2;1i82@83/4897?7480nuou
1.内蒙古翁牛特旗:推进沙地治理向沙漠要效益|极目新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优化生态”到“绿色赋能”,从“沙漠效益”到“生态收益”,翁牛特旗将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继续让沙退人进,让更多的沙地变绿洲,呵护好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2022年,全旗谋划完成沙地治理28.3万亩,到2025年,完成沙地治理90万亩,累计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734176:B5490nuou
2.迪拜沙漠种出“中国稻”外媒点赞中国海水稻突破原标题:迪拜沙漠种出“中国稻”!外媒点赞中国海水稻突破 中国日报网6月11日电 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发表文章称,在迪拜郊外的广袤沙漠中,中国科学家们利用稀释的海水,在沙地中成功种植出了耐旱的水稻。在眺望这片稻田的同时,这些科学家们也意识到,一场长达40年的奋斗终于在此“开花结果”了。 文章称,水稻这种作物的生长通常 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3:2<248y423>18:7a74:38@:;70yivvq
3.中国沙漠、沙地分析(AnalysisofdesertandsandylandinChina内容提供方:jgx3536 大小:50 KB 字数:约1.84万字 发布时间:2017-09-06发布于河南 浏览人气:3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国沙漠、沙地分析(Analysis of desert and sandy land in China).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6:2>435467;?:70unuo
4.政协黑龙江省八届四次会议提案:我省土地沙漠化状况、危害及防治二、治理与开发并举,在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发沙地产业,结合自然景观,人为地创造出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沙产业模式,以积极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沙漠化土地的治理。 三、优化沙区周边生态环境,为阻止西部地区进一步沙漠化和改变沙区的现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jvzquC41jgomqwllkcth0mgy0et0u‚xvgo532971345388532;616?80ujznn
5.中国的沙漠与沙地(下)百科知识2021年19期中国的沙漠与沙地(下)安利 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是荒漠中分布最多的一种类型—沙质荒漠的简称。中国地理学界把分布在中国贺兰山以西的主要由流动沙丘组成的干旱荒漠地区称为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把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以 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CMcX42472;96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