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世界——当代艺术与树

《英国橡树》 斯蒂芬·麦肯纳 布面油画 1981年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树为人类提供住房、纸张、建材、防风御沙和美化环境的一系列重要的功能,但与整个植物王国一样,树在人类文化中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眼中,树仅仅是环境装饰的一部分,除非专业人士,很少有人认真观察和研究身边的树。

艺术与树的关系也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变迁在改变。长久以来,西方和非西方艺术都不缺乏关注树的艺术家,像勃鲁盖尔、王蒙、葛饰北斋、康斯特勃尔、文森特·梵高和艾米丽·卡尔,热爱树木的画家不胜枚举,这自然源于树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吸引力。但在整个人类视觉史中,树更多地被视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角色出现。

《阴天》,老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Erich Lessing / Art Resource, NY。

但在气候灾难、生物多样性萎缩的当今时代背景下,各种去人类中心化理论的兴起,科学对树木的感知能力、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类祖先记忆的最新发现,促使当代艺术家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以多种媒介重新观察与呈现人类沉默又陌生的古老朋友——树,本篇就展示近年来活跃于国际艺术展览现场的几位艺术家与“树”相关的作品。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温暖治愈的树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可能是当今描绘自然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之一,尤其是疫情期间他在法国诺曼底,家乡约克郡用传统画笔和IPAD描绘了大量风景,对备受疫情折磨人们是一种心灵的温暖治愈。大卫霍克尼偏爱画树,他说:“树,复杂得就像人体血管的结构,是一个有机体系,无法轻易简化成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直线和锐角”。

霍克尼以孩子般纯真视野观察自然,将修拉的点画、梵高和马蒂斯的活泼条纹,波普艺术的艳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移动视点等以往的绘画观念和技法融通简化,以令人惊讶的单纯方式来表现树枝、树叶、树簇的细节,呈现出一种既有秩序又丰富迷人的自然景观。

Aycoobo:亚马逊丛林中的万物关联

Aycoobo是一位土著艺术家,他描绘了哥伦比亚亚马逊丛林中奇异多姿的树,也包含从农屋创作故事到亚马逊季节变化中的各种内容,这些作品基于他在神圣植物仪式中所经历的感受、灵感和观察。他的艺术实践涵盖了人类与无形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药用植物来扩展感知,展示了自然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精神世界充满活力和惊奇感。Aycoobo一生都在接受祖先的知识,尊重前几代人教诲的一种方式:我们如何与我们的前人建立联系?知识的传播如何在人类和非人类世界中传播,特别是在殖民定居威胁到土著认知和存在方式的地方?

路易斯·皮埃尔·泽尔比尼(Luiz Zerbini):热带雨林与城市的缤纷色彩

巴西艺术家路易斯·皮埃尔·泽尔比尼(Luiz Zerbini)致力于独特版画的创作。他擅长将城市景观、巴西文化和热带植物茂盛的自然风光以丰富的色彩展现出来。他根据轮廓、形状和纹理挑选和收集的叶子、花朵和树枝被放置在预先涂上墨水的金属板上,当通过印刷机时,艺术家想象的构图被转移到纸张上,从而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形状和颜色。2019 年,泽比尼参加了巴黎卡地亚基金会的群展《树木》 ,艺术家的作品成为室内城市丛林的一部分,通过安装真人大小的植物标本室强调了巴西现代性的意象。

李季:树的超写实肖像

夜-核桃树,相纸打印 2021年

夜-桉树,相纸打印, 2020年

昼-箭毒树,相纸打印 2021年

摄影家李季的《树》系列仿佛是树的超写实肖像画,在他的镜头下,树是真正的主角,而不是风景,他镜头中的每一棵树都展现出纤毫毕现的细节。在他作品面前,观众很难不以一种谦卑的心态由衷地感叹树的庄严、美丽、神秘的生命张力。李季的摄影作品有其特殊的拍摄手法,近似中国传统的多点透视法,以及扫描式拍摄法和影像后期合成技术。他曾这样写道:“我所做的更像是对一棵树进行扫描,作品中所呈现的并非一个特定的瞬间,而是对一个时间片段的重现。”通过拍摄手法和后期合成的应用,李季将作品尺幅推向极致,从而实现了视觉上的震撼体验。

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关怀疲惫的老树

英国艺术家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的作品具有诗意化的影像魅力。她真正的主题是围绕着时间的流逝展开,她利用所有的媒介揭示了时间的碎片,探索了人类的故事和态度,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她被日本两棵独特的树——樱桃树和福岛核电站的幸存者——迷住了,在一场大型展览中,她展示了自己对自然近乎形而上学的、全面的方法。树的每一根树枝都由当地居民修复,用木杆支撑受损和疲惫的树枝,就像拐杖一样。两棵老树被加倍照顾,并继续开花几天。迪恩拍摄了照片,然后用彩色铅笔手工增强了大型银明胶版画的效果,因此树木呈现出像带着支架的云一样漂浮的印象。

丽莎·阿提拉 (Eija-Liisa Ahtila):近距离感受森林的生命力

四月

水平

丽莎·阿提拉 (Eija-Liisa Ahtila)是一位芬兰媒体艺术家。她的动态影像装置探索了动态图像中生态叙事的可能性,以及从将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移出的可能性,让观众体验超越和脆弱,敬畏自然,理性面对损失的复杂情感。《四月》是在2022年和2023年的春天拍摄的,覆盖了从冬季到夏季的过渡,通过八个通道接近森林的空间和轨迹。《水平》是一部以活体云杉为主题的六频道动态影像作品。作品完整地展示了这棵巨树的存在,就像一具倒伏的鲸鱼。观众能近距离地感受到云杉这一有机体的生命力的存在,每一帧画面上都展示了云杉枝叶的随风摇曳,仿佛动物身体的呼吸起伏一般。

曾孝濂:领略到造物者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海芋

美丽桐

博物画最初是由西方探险家在地理发现时作为考察动植物的一种视觉记录方式,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在中国,博物画长期处于潜隐状态。曾孝濂以自己在博物画方面杰出的贡献,成功地将博物画引入中国大众的视野,被誉为“中国博物画第一人”。曾孝濂惊叹于热带雨林中万千植物神奇的形态和细节,四十年来绘制植物科学画逾2000幅。曾孝濂曾经这样写道:“人认识自然,总是从局部现象和细节开始,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包含着宇宙的无穷信息,尽管我们的认知肤浅,不能理解信息之万一。但仅就生命现象的智慧和神奇,已经可以领略到造物者鬼斧神工的创造力。”

亚历山大·霍兰 (Alexandre Hollan):树木和寂静之外的无形事物

亚历山大·霍兰 (Alexandre Hollan) ,1933 年出生于匈牙利,1956 年移居巴黎。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霍兰几十年的研究主要寻找不可见的东西,寻找超越表象的事物的深层能量,以及连接每个物体和每个存在、呼吸、存在的东西。这位拥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艺术家认为树木是他赋予人类诗意名称或限定符的主体。五十多年来,他开展了一系列非常深刻的工作,寻找树木和事物的无形振动:达到“可见”的极限,触摸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本质。

克劳斯·利特曼 (Klaus Littmann):将森林装进体育场

2019年,克劳斯·利特曼 (Klaus Littmann)将奥地利克拉根福的沃尔特湖足球场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常绿森林,成为该国最大的公共艺术装置。该作品名为《FOR FOREST》,灵感源自建筑师 Max Peintner 的画作《自然的无尽吸引力》,由约 300 棵树组成,旨在“挑战我们对自然的看法并质疑它的未来”。利特曼还旨在强调自然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有一天可能只能通过高度控制的空间才能进入自然。

穆罕默德·阿尔法拉杰 (Mohammad Alfaraj) :亲密感植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穆罕默德·阿尔法拉杰 (Mohammad Alfaraj) 是一位多学科艺术家。他认为:“亲密感植根于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他的家乡在阿尔哈萨,那是一块沙漠中的绿洲,阿尔法拉吉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中汲取灵感,为遇到的场景和生物赋予新的形式。他经常使用在当地的天然材料;例如泥土、棕榈叶和枣子。艺术家将这些材料与居住在同一景观中的人们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知识化石”系列中,他用棕榈树死去的、丢弃的的部分组合成一个类似骷髅化石的生物。作品提醒人类可能不必抛弃过去的一切——比如祖传的知识,可以帮助人类更清晰、更自信地前进。

尼尔斯-乌多(Nils-Udo):森林中的 “树窝”

尼尔斯-乌多(Nils-Udo)是一位来自巴伐利亚的德国艺术家,他于1960年代开始在巴黎以传统画家的身份开始创作,后来移居到家乡后,乌多首先接受了林业方面的培训,他直接使用自然元素,以“种植”的方式创作作品,将作品交付到大自然的手中发展,之后自然消解。乌多的作品以非常微妙的方式与自然之美进行了精神和智力的对话。他的惊奇、短暂和在地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的脆弱性,并含蓄地谴责了人类给它带来的危险。

(作者:刘鹏飞 文章参考Nils-Udo、Alexandre Hollan、Mohammad Alfaraj、Klaus Littmann等艺术家介绍文章)

THE END
0.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起来认识沙漠里长出的神奇植物沙漠中的植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智慧,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防治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起来认识沙漠里长出的神奇植物。 玫瑰花。于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丹参。人民网记者 唐佳摄 枣树。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密胡杨。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黄芪。人民网记者 唐佳摄 梭梭jvzquC41pg}t0rkgpi4dqv4e1:qHRpkduFGP
1.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起来认识沙漠里长出的神奇植物沙漠中的植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生存智慧,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防治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起来认识沙漠里长出的神奇植物。 玫瑰花。于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丹参。人民网记者 唐佳摄 枣树。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密胡杨。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jvzquC41el4tkwf0ep5bt}nengy0xrjy18:68=:234=03A5f7;i5h97223ysl
2.冷意未散,来温室温暖赏花!沙漠虽然立春已过,但气温仍有丝丝冷意,室外的花花草草还在努力生长新芽。在国家植物园北园热带展览温室内,鲜艳多彩的花草正在盛放,让我们一同来领略热带植物的魅力吧。 热带展览温室主要划分为四个展区:四季花园展室、兰花凤梨及食虫植物展室、沙漠植物展室以及热带雨林展室。 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8/243198iqe/on{n|sju936@=6:0yivvq
3.为了适应荒漠环境,胡杨叶子也是拼了!其实,一株胡杨树的寿命一般为100至300年,最长也不过500年,而“千年不倒”是胡杨为了广揽水分而进化的密织如网的强大根系,将其牢牢固定在沙土上屹立不倒,但“千年不朽”其实与胡杨本身关系不大,是干旱沙漠地表环境由于缺少微生物的活动而形成的“干尸”。 作为“荒漠河岸林”的胡杨,有一种傲骨凛冽的风格,它能“闻到水、 jvzq<84yyy4oknjt0egt0ls1zyju1t}eo1813@631v813@6338e5:B9:9:4ivvq
4.沙生植物沙生植物基本信息 沙生植物特殊性 它们在春季或秋季的短暂降雨期间迅速生长发育,在1~2个月内完成生活史,这类植物叫短命植物。短命植物以种子或以鳞茎、块茎、根状茎等器官度过漫长的干旱季节,待来年雨季再形成新的植物体。这是这类植物对沙漠生活长期适应的结果。 jvzquC41dcolg7hfiv}/pny136>77=<0jvsm
5.3.1版本考据大赤沙海动植物深度考据(五)毒蝎和肥尾蝎须弥的沙漠地区有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毒蝎,它全身红色,有两支大大的钳子和上翘的蝎尾。 在现实生活中,最有名的红蝎子是印度红蝎(Hottentotta tamulus) ,是最毒的蝎子之一,属于霍屯督属的蝎子,而且虽然叫红蝎子,但是颜色从红褐色到橙色或棕色都有。但是,这种蝎子是生活在雨林而不是沙漠中的。 jvzquC41ddy/ormq{q4dqv4{u1gsvrhng18:6@5857
6.品读|低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刘国欣《黑白:永恒的沙漠之渴》简评我穴居窑洞里的同类,早就明白了永恒的饥渴,来自黑白边界的呐喊,一种生与死的绝对”(《黑白:永恒的沙漠之渴》)。其次是动物与植物。苦菜、蒺藜、苜蓿、燕子、鸡、鸦……这一切。在陕北,人是动物也是植物,依四时节令而起卧行走生活,和动物伴着植物,和植物伴着动物,最后和光同尘,溶于泥土,润泽万物,好像从未来jvzq<84yyy4xj‚3eqo4dp8|z1cxuklqg1463385814603?762::39>652487:9;40jznn
7.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2黎磊;周道玮;盛连喜;密度制约决定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1年08期 3马文红;杨元合;贺金生;曾辉;方精云;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年01期 4蒋礼学;李彦;三种荒漠灌木根系的构形特征与叶性因子对干旱生境的适应性比较[J];中国沙漠;2008年06期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HU\72356629>0jvs
8.一般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叶片退化.根系发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环境特点和生物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沙漠地区的植物叶片退化,可以降低蒸腾作用,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1ujoukhnfa2g1:?:;d5g47>87e9ig8B;d8c;29?k7h
9.为什么沙漠中的植物根很长?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有很多与其他植物不同之处,比如:仙人掌的“刺”,还有就是沙漠中植物的根,它们的根系特别的发达,你知道为什么沙漠中的植物根很长?下面就来为大家进行解答。 骆驼刺发达的根系图 沙漠地带最明显的气候特点是降雨极少,风极大,常年干旱。在沙漠上生长的植物必须适应干旱的环境。很多沙生植物根的生长速度极快,特别是幼 jvzq<84o0z{fzrqk0eun1€m{13?437mvon
10.沙漠深处的植物园我一眼望过去,只觉得沙漠植物园的植物高低生长,生机勃勃,通过常青的介绍,才看出来这里有荒漠珍稀植物引种区,荒漠观赏植物引种区,盐生植物引种区,特色沙生植物引种区等十个功能区。这些沙生植物,其原生地,有的远在非洲,有的来自中亚国家,更多的是我国西部沙漠的植物品种。常青说,沙漠道路的绿化问题基本解决后,沙漠植jvzquC41zclccyu0zkgoew3eqo5og€}cyd5qcm4jvor04974325298hqpvkovh64:7>40qyon
11.李鹤和他的梦想大漠: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李鹤负责的沙漠植物园区 苁蓉可以寄生在梭梭根部,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2013年,李鹤加入了现在的企业。他可喜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种植梭梭,实现了增收致富。李鹤说:“算是订单农业,预先支付一部分定金,一方面也恢复了生态,另一方也给我们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ip1813A423/841A9534670|mvon
12.扎根大漠终不悔植绿沙海富百姓就这样,刘铭庭如愿分配到了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从事沙漠植物研究。 在这里,他一干就是60余年,一双胶鞋、一个背包伴随着刘铭庭走遍了新疆的大小沙漠。他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于此,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因为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刘jvzq<84zl0vfqyqg0eun0ls1p4532;612:771l6:8593/<9:8;776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