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都姓“沙”沙漠和沙地到底有啥不同荒漠防治

地球陆地面积约占全球的1/3,其中约40%属于缺水的旱区。在我国,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而这四大沙地,就是指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它们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陕西、辽宁、宁夏、甘肃等地。

别看沙漠和沙地都姓“沙”,它们可是大有不同!

首先,长相不一样。

沙漠,也就是沙质荒漠,分布于干旱、极干旱的荒漠、半荒漠地区,里面有很多流动沙丘,植物也少得可怜。

而沙地主要分布于半干旱草原与半湿润草原地带,以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为主,植被虽然不多,但比沙漠里要多一些。

其次,成因也有很大区别。

沙漠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因素。

沙地就不一样了,人类活动起到主导作用,比如过度放牧、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是沙地形成和扩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让沙地肆无忌惮地扩张,会形成荒漠化危害。但是,如果适当地保护、治理和开发利用,沙地也能变成对人类有益的地方,也会成为水草丰美、风光宜人的草原。

因此,治理沙地恢复生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为“恢复土地,释放机遇”,强调健康土地在提供食物、水资源、就业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消除贫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凭借多年的治沙努力,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荒漠化综合防治力度,加快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同时,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从助力非洲“绿色长城”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到与中亚国家携手应对咸海生态危机,中国治沙智慧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注入信心和动力。

荒漠化影响全球近一半人口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是当今时代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之一,被称为“地球癌症”。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人类活动包括农田和牧场扩张、工业和城市化、矿产和能源开发等。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健康的土地不仅为人们提供食物、住所,也为全球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支柱。反之,荒漠化不仅严重威胁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荒漠化不仅会造成农业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还会造成水质和水供应情况恶化,影响水安全。水安全状况恶化又可能导致传染病滋生,威胁人类健康。荒漠化还会加剧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泥炭地变干、过度耕种和放养等都可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化。

荒漠化还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失灵;增加沙尘暴、洪水和山体滑坡风险;让更多的人直接接触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引发暴力冲突,破坏社会经济稳定……

多管齐下治理荒漠化

2015年,荒漠化防治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形成了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识。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的理论依据则是“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适宜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

在水资源紧缺的荒漠化地区,人们开发出多种水资源管理方式,如节水、净化水再利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或直接利用海水灌溉盐生植物等。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公约》秘书处今年4月发布的公报说,恢复退化土地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也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广泛收益。《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指出:“恢复后的土地蕴藏着无限潜力,现在正是我们释放这些机遇的关键时刻。”

中国治沙智慧惠及世界

作为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正是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的生动缩影。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造福世界。咸海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面积急剧缩小。通过联合科学考察、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家合力探索咸海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条横亘非洲、阻挡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向南侵袭的绿色防护带。近年来,依托位于肯尼亚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为这一计划提供科技支撑,借鉴“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经验,推动当地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展开荒漠化治理。

防治荒漠化,中国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开设培训班、举办国际沙漠论坛、成立跨国防沙治沙中心……中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注入新动能,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