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寸草不生,荒芜了数百年的毛乌素沙漠,如今正在急速消失风沙沙丘植被

复杂的真理往往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好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自无数人记事起,这句话便一直萦绕在耳边。

那么,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自然是无数遭到破坏的大自然。比如,曾经寸草不生、荒芜数百年的毛乌素沙漠,在近代却在快速消失。

这到底是好是坏?背后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有没有想出办法让它起死回生呢?

毛乌素沙漠前后对比

在统治者的建设下逐渐繁荣

毛乌素沙漠,听说过的都知道,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的榆林市。用蒙古语翻译,可以将毛乌素理解为“坏水”。

好在这些都是过去的面貌描述,而现在毛乌素沙漠已经在党政府的号召,和老百姓的努力与坚持下,焕然一新了。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经高达93.24%。林业局表示,其沙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472万亩,取得这一成绩的确是振奋人心。

毛乌素沙漠

与此同时,毛乌素沙漠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

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片被人类彻底征服的沙漠即将出现。不过,既然曾经的它穷凶极恶,又为何会逆转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毛乌素沙漠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毛之地。曾经的它也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毛乌素是蒙恬北逐匈奴时,从胡人手中夺过来的。紧接着,秦始皇在毛乌素的基础上,围绕它建立了九原、上郡等郡县。

本来一开始,毛乌素的样貌无可挑剔,为此,秦始皇曾动员大量百姓,举家迁徙至此。

沙漠

新定居的老百姓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农业开发,取得了无数傲人的农业成绩,庄稼收成一度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毛乌素摇身一变,一度成为与关中相媲美的“新秦中”。后来,秦朝灭亡,匈奴卷土重来,再次将毛乌素据为己有。

但是汉武帝时期,在卫青的带领下,汉族重新占领毛乌素,于是汉武帝将70多万平民迁入毛乌素地区,并且因地制宜,设置军屯。

在汉朝老百姓的辛苦耕耘下,毛乌素重振雄风,使其摘得“沃野千里,庄稼殷积”的美誉。该地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富庶与繁荣,甚至可以有效解决国家的饥荒问题。

毛乌素沙漠

在气候和居民的破坏下“毁容”

然而,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似乎许多事物都会经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毛乌素沙漠也不例外。尤其是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它的“颜值”迎来了断崖式的下降,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显示,当时,中国进入了气候的干冷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毛乌素沙漠降水量陡然减少,与此同时,胡人已经将这块肥硕之地占领,经过朝代更迭,又成为了匈奴赫连勃勃政权壮大的心脏地区。

进入隋唐时期,中国的气候开始变得湿润,到唐太宗大败东突厥时,毛乌素沙漠再度回归中原,在唐朝的规整下,该地区成为突厥的屯田和游牧之地。

遗憾的是,唐朝末年,风沙天气在毛乌素此起彼伏,其严重程度可以用风沙高于城墙来形容。

沙漠

而所谓的风沙与风中带沙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治理方法,人们的家园只能任由这种灾害性天气肆虐,没过多久,飞沙成堆已是常态。

公元822年开始,毛乌素沙漠的面积继续扩大,鄂尔多斯地区竟然也开始逐渐沙漠化,无法支持举足轻重的农业。若要说起沙化的原因,与气候的干冷大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六胡州牧民的胡乱开垦、随意放牧也密切相关。

因此,毛乌素沙漠的形成是在气候变化,和六州胡人不加节制使用的双重压力下形成的。

宋朝时期,毛乌素成为西夏的囊中之物,到宋夏两国交战时,已是国家短兵相接的前沿地带。由此,毛乌素地区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沙漠

明清时期,毛乌素沙漠正式形成,并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向着东南推进,到达延绥长城一线。

延绥长城是万历初年重建的,由于长城沿线遭到风沙的强烈侵袭,由强风携带过来的沙子已经能与城墙一样高,蒙古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翻过城墙进入内地。

进入内地的蒙古人对当地百姓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为此,明朝的政府必须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扒沙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因为扒沙功效不明显,所以飞沙与流沙跨过城墙,继续向东南扩散,使得内地的河流迅速沙化,不得已,榆林城的百姓只得向南迁徙。

清朝时期,毛乌素沙漠的面积仍在扩大,榆林城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一步步消失,他们没办法阻止沙漠的侵袭,只能选择再次南迁。

榆林城

在人民的努力下重返绿色

当时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毛乌素沙漠的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是主导因素,在他们看来,沙漠的变化与自然变化呈正相关。比如,在气候偏暖湿的时候,毛乌素沙漠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变成适合农耕和放牧的风水宝地。

但是一到气候干冷的时候,毛乌素地区便会面临水源减少、植被退化的考验,然后沙漠面积进一步扩大。除去气候原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毛乌素沙漠的形成,最大的原因是人类只索取,不克制的行为。

因为早在明清时期,当时有从国外引进一些粮食作物,进行种植与生产,使得毛乌素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引起了人口的激增。

毛乌素沙漠

人口暴增之后,需要用来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在需求激增的情况下,毛乌素地区的土地成为居民的首选。

1949年,毛乌素的沙化早已势不可挡,沿着长城靖边等地区的流动沙丘,多如汪洋大海,榆林城在流沙的影响下,无可奈何地将身躯放置在了沙漠之中。

榆林城

毫不夸张地说,人们可以踩着城墙这边的沙堆,走到城墙那边,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曾经的“塞上名城”已经沦为“沙下名城”了。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到解放初期时,榆林市仅剩下60万亩天然林,0.9%是残存的一点森林覆盖率。

大片的农田和牧场已经在流沙的影响下不知去向,剩下的农田和牧场情况堪忧,它们被大量沙丘包围,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沙化、盐渍化和大面积退化。

雨水天气一来,大量泥沙经过冲刷,随着河流一起流入黄河,每年因水土流失而进入黄河的泥沙有数亿吨。

黄河

总之,为了防沙治沙,人民政府开始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他们励精图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治沙活动。

全体市民在政府强有力的号召下,扛起镐头,背起树苗,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毛乌素沙漠挺进。有了补贴,大家干劲十足。

一边出力,一边拿钱,千家万户风风火火建树林,大力扩建防风林带,与此同时,不忘引洪淤地,很快,大家的付出有了成果,毛乌素地区的情况慢慢好转。

治沙

在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人运用智慧创造出了一项又一项切实可行、功效显著的技术,飞播灌木、栽种乔木、引进常绿树种这三种方式贯穿始终。

此外,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根据毛乌素地区的特点和长期工作的经验,发明了与众不同的“草方格”技术,让水源得到进一步涵养,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住了水土。

有了范本,“草方格”技术很快得到无数专家的认可,在国际上推广开来。如今,毛乌素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小,植被覆盖率越来越高。

毛乌素沙漠

曾经谈之色变的沙漠化灾害,早已成为人们口中的往事,放眼望去,毛乌素地区褪去黄沙,换上新装,又有了很久以前“妙丽女子”该有的模样。

都说历史是一个轮回,的确如此。毛乌素逐渐返老还童,无疑是在验证一个事实: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定会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迎来又一个盛况空前的“汉唐时代”。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十大旅游景点博雅地名网提供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十大旅游景点,沙雅县旅游景点排行沙雁洲景区,太阳岛生态观光园,园中园休闲渡假村,艾吉乃姆古墓群,胡杨林自然公园,齐满湖休闲度假区,天然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科克却勒胡杨艺术科考影视基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观光旅游区,鸿运楼休闲农庄等介绍和jvzq<84yyy4uevfr0eun0ls1xkkx1}tr325jpmjz37830qyon
1.《沙丘》:沙漠星球上的资源争夺大战之前传(沙丘)影评——— 《沙丘》这本书很厚,但是读起来其实很容易,很多人看到里面的一些直接音译的新创词汇的时候,开始也会引起阅读障碍,但是当你了解作者的创词原则和翻译者音译的必须时,其实会直接越过那些词汇本身所带有特定含义的障碍,而直入腹地。简单的说,每个人具有他的本名,然后还有他的教名,甚至还有昵称,当他成为有影响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5?64;>71
2.河北:让“沙地变林海、荒原成绿洲”张家口坝上地区经过防沙治沙让黄色沙丘变草原梯田。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人民网石家庄6月16日电 (朱鹏涛、赵明妍)仲夏,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小南辛堡镇西南部南马场的小沙丘上放眼望去,昔日被黄沙包围的官厅水库,如今天蓝、水清、林密、草长,一片片新绿在夏日的晨风里散发着勃勃生机。几年前来过的人现在再踏上这jvzq<84jg0vfqyqg0eun0ls1p4532;7128771l6;4496/<:53:;85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