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点:区域的过渡地带,为何如此重要附相关试题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区域的过渡性

为何在高考中很重要?

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过渡性的地理特征差异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类活动方式多样

(2)生物多样性显著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如果细心去研究的老师们会发现高考特别喜欢考区域过渡性明显的区域,如2020年全国卷1第一题组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第一个题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

01

地理界线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但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

02

秦岭淮河一线的过渡性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

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一般结冰。

第三个是植被,“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点击查看)

03

地理事物分布过渡性的表现

许多地理事物分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是渐变的。在自然地理事物分布上有非常多的例子。

如太阳辐射是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是渐变的。

五带的划分中,从热带到寒带,温带就是过渡带;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就是过渡带;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

如降水量的变化,由沿海到内陆是渐变的。

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渐变。从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就是过渡带;从阔叶林带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就是过渡带等等。

▲我国植被分布图(图源 | 星球研究所)

04

案例探究——甘肃省

在分界线附近的区域,位置上往往具有过渡性。在过渡位置上,该区域有何特点?我们以甘肃省为例来归纳总结。

▲甘肃省在我国的地理位置

甘肃省处于

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

▲中国地形图

甘肃省处于

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温度带

▲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接过渡地带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从湿润区依次向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甘肃省干湿区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从森林向草原、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

▲我国植被类型分布图(图源 | 星球研究所)

真题感悟

1.(2016年全国2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1)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2000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

(2)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按着这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分析。

(3)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需找途径。言之有理,符合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

2.(2016·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   。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   。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   。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太阳能

【解析】

(2)库布齐沙漠靠东,我国降水从东向西减少,所以库布齐沙漠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且图中显示,库布齐沙漠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从材料三中可知,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 ,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风能。

3.(2017·浙江·高考真题)【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甲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乙为图甲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丙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答案】(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解析】

(1)沙源地即沙尘的来源地区。甲区域西部是青海湖,湖床可能成为沙源地,一旦水位下降,湖床出露,即可成为沙源地;附近还有河流,河床在枯水期水位下降,也可以成为沙源地;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河口地区,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是由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也能成为沙源地。沙地的形成既要考虑沙的来源,也要考虑沙尘的沉积。

(3)生态破坏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表格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来看,植被逐渐被破坏,耕地越来越多,草地越来越少了,而整体的水域面积在减少,裸露的土地增加,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进而还会造成沙尘暴多发。

4.(2019·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材料二   图甲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图乙为“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

图甲                                                  图乙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3)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协同应对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及对外开放的作用。

【答案】(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间联系加强

(2)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3)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合理布局城市群;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边境贸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解析】

(1)从图乙可以看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很多中等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度明显提高,如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有材料可知,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达69.3%,城市人口比重较高。这些都是城市化的标志。

(2)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有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都是能源,因此该城市群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如能源行业、也可以发展化工,尤其是重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食品和纺织等轻工业,该区草原广布,饲料充足,适合牛羊放牧养殖,可以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如炼乳等。

(3)既要面对生态破坏,又要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黄河流域特殊的黄土层,以及夏季多暴雨的特点引发的水土流失,该区域发展重化工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4)城市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具有示范作用。不同的区域,根据区域特色发展不同的优势产业,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优化。从对外开放的作用来说,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的开发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内蒙古东西跨度广,邻国较多,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5.(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解析】

(1)“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2)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3)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

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

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6.(2018·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陕北:农林牧结合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以陕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图表判读、气温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结合图16可以很容易判断,夏季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南坡,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北坡。(2)关中地区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山脉,关中平原地势较低;且夏季盛行东南风,关中地区处于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晋陕边界为黄河,黄河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散热慢,气温较高,所以24℃等温线向北凸出,其影响因素为地形。(3)结合材料二可知,陕南为汉中谷地和大巴山、秦岭,以山地和平原为主,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明显。关中主要为渭河平原(或渭河谷地),主要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陕北为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由于降水减少,植被为温带草原(或森林草原)。(4)陕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谷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广大山区适合发展林业,所以陕南的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汉中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发展旱作种植业。陕北高原降水偏少,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农业发展方向为农牧业结合。【点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旱作农业区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THE END
0.青海湖,中国最美的湖!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我们来到了青海湖,走进了沙岛景区大门。 沿着这条木栈道,走进沙岛,走近青海湖。 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jvzquC41yy}/onnrkct/ew45;rw{8ƒx
1.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11.青海湖冰厚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 ) A.3月 B.5月 C.10月 D.12月12.影响青海湖东侧与西侧冰厚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水深②地形③风向④地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05/08 | 4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5届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相似题 纠错jvzquC41|wpvcw3zmy4dqv43:r868<7: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