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以前背诗就只是单纯背诗,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现在当妈了,不由得不想了。
五一假期去兰州看闺蜜,顺便在黄河边转悠了一圈,就被我家俩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轮番轰炸:
黄河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叫黄河是因为水看起来很黄吗?它的水一直就是这么黄吗?黄河边上为什么会有一个妈妈和宝宝的雕像?为什么要把黄河叫作“母亲河?”
有问题就得有答案,看来是需要好好科普一下有关黄河的知识了。
比较了一番,选择了狐狸家的原创科普绘本《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科普黄河的童书不少,适合我家两小只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就属这本了。
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书中有我熟悉的兰州、有我爷爷划过的羊皮筏子,有我大伯工作过的龙羊峡,更在于这册绘本细节丰富,图文并茂,以孩子们能读懂的语言,带孩子领略黄河的魅力。
一、全景式镜头+重点特写,整体与局部尽在眼底。
这是一本大场景的人文百科科普绘本,全书的主线就像是航拍镜头中的黄河全景图一样,从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开始,一路将镜头缓缓摇到入海口,好像能亲眼看到黄河一路奔腾而来,绕过山麓,跨越平原,留下九曲十八弯。
这样的全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提起黄河,浮现在脑中的不再是一张或几张静止的画面,而是有了一种整体感。
孩子尤其需要这样的全景图,先对事物有了全局的认识,有了整体的定位,接下来对局部的了解就顺藤摸瓜,简单多了。
对沿途的重要人文景观,并不拘泥于等比例缩放的空间限制,而是进行写意的描绘,通过精美的手绘图,让孩子看得清清楚楚,比如途经兰州段时,对中山桥、兰州水车、黄河母亲雕像等场景,进行了放大描绘。
二、丰富的细节,让孩子仿佛来了一次黄河沿线深度游。
以黄河为主线,囊括了特别多的细节,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人文景观和各异的风土人情,都进行详细科普。
比如在湟水谷地:
既交代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关系,是四周的高山阻挡了高原上的冷空气,使得这里冬暖夏凉。又用较多的笔墨描画了人们着盛装去参加“花儿会”的场景,对当地的民族服装和民俗活动都进行了展示。以及小麦、青稞、油菜花等主要农作物、浇灌农田的水车、日月山等自然景观。还有古烽火台、彩陶等历史的产物。
可谓应有尽有,全面丰富,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地方原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其他各地也是如此,全书的整个氛围基调很放松,就像在一个悠闲的假期,几家子一起从黄河源头出游,孩子们一边叽叽喳喳地四处观望游览,一边听博学多识的大人讲解一样。
有一种从容随意的惬意和收获满满的充实感。
三、多感官画面,生动有趣,沉浸式户外旅行。
这本书虽然是科普绘本,但是故事感十足,故事主线是狐狸爸爸带着小狐狸兄妹去旅游,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这就让孩子有代入感,一路追随狐狸一家,以他们的视角,让自己也来了一次黄河之旅。
他们的旅行很有现代感,有时步行,时不时摆个造型拍张照,有时乘火车,还有的地方会坐缆车从空中飞过去,很容易让孩子沉浸其中。
细节也很真实生动,在黄河发源地,气候寒冷,狐狸爸爸和宝宝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围巾,到黄河三角洲的沙滩上玩耍时,则换上了单衣。
画面也是多感官并行,除了能用眼睛观看黄河沿途的大好河山,在三峡、在壶口瀑布,似乎能听到黄河澎湃的咆哮声。
在河西走廊的那个夜晚,美丽的星空映衬下,大家坐在火堆旁,看着火星迸溅,似乎能感觉到篝火的温暖。
在湟水谷地的油菜花田里,似乎能闻到花香。
多感官画面让孩子的体验更丰富,有身临其境之感。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和文明传承,是我们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了解了黄河,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根基,有了来处。
在带孩子实地旅游之前,先用这册绘本给孩子打个底,孩子心中就有了沟壑。再去实地游玩时,便会定位、联想、思考、感悟,让所知、所看、所感、所悟不断交融、发酵、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