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的第二课时风沙地貌讲嗨了,从第二个班13班开始学生配合的非常好,思路一直跟得上,越讲越想讲,讲完以后意犹未尽,感觉很舒服,学生长舒一口气,明白了。核心素养里面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应该是实现了,特别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这两个素养得到了提升,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过程中体现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起的人地协调的理念,更值得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我们上的不仅仅是地理欣赏课,更应该是地理素养课,人地关系协调课,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了,以素养为考察目标的高考题自然不攻而破。
教材设计风沙地貌,研究地区的环境特征是“干旱”、“风大且频繁”,才有了地表物质的疏松,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风沙侵蚀、搬运、堆积,进而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如“风蚀蘑菇”里的差异性侵蚀,“新月型沙丘”的坡度和沙丘链的延伸方向,讲到这里,教材主体部分已经完成,最后做一拓展“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是我在上课过程中感觉和高考命题人最接近的时候,仿佛看见了那几个人满世界里找这样的“河谷、湖岸、海岸”,这些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风沙地貌,体现了哪些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怎样去寻求人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中将“丹娘沙丘”的问题探究透,以后野外考察再遇到类似是“河谷、湖岸、海岸”就能举一反三,这样核心素养里的“地理实践力”就得到培养了,我们地理课的目标就达成了。
这堂课到这里,往下怎么处理,能够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很多老师注重当堂记忆,教材轻描淡写,我亦一带而过,把三个练习的答案一给,背起来,同学们把上面讲的风沙地貌形成的地区、原因、内容理解记忆,当堂背诵即可,经济实用,平时考试还能得高分,因为平时考试就考这些,命题人都没理解什么叫核心素养,指望他命出核心素养的题目,简直是开玩笑,即使理解了核心素养,也没有行万里路,也不知道哪些湿润地区有风沙地貌,缺少素材,也是很难命出高质量的题目的,这就是为什么高考题需要高等院校老师命题,因为人家“见多识广”,有命题的“情境”,且对“核心素养”理解透彻,这就是2020年地理高考题面世以后,很多学生和一线教师抱怨“学的没考,考的一点没学”的原因,因为咱很多一线教师没有研究“核心素养”,没有研究史辰羲的那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悲剧了……
下面一起分析一下教材上的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图1
图2
图3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是河谷地带的风沙地貌,而且是湿润河谷,这里特殊的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年降雨量650毫米左右。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的季节,我们是看不到沙子从哪里来的,只能看到碧绿的江水倒映着黄色的沙丘,犹如佛祖合在一起的手掌(图3),所以丹娘沙丘也被称作“佛掌沙丘”,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得会编故事,我就不给大家讲这个故事了,佛掌沙丘在江边这种湿润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沙漠叫做“天漠”,很玄乎吧?
重点分析图2,引导学生思考沙丘的沙子来自于哪里,真的是天外来客吗?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6-9月是找不到沙子的,冬春季水位低,江心洲露出水面,于是有了沙,那么江心洲的沙怎么来的?当然是水位高时流水搬运带来的,然后在某些河段流速下降,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位低时露出地表,所以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江心洲的河段有什么共同点?4处江心洲,共同点是河道弯曲处,且河道变宽,因此流速下降,泥沙堆积,而丹娘沙丘附近是最弯曲、最宽阔的,因此江心洲也是最大的, 冬春季节气候干旱,经常刮大风,江心洲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当携带沙粒的大风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讲到这里,学生闭上眼睛,脑子中可以形成沙丘形成的全过程了,注意地理专业术语的应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河道弯曲且变宽--流速下降--泥沙堆积--冬季露出--大风搬运---遇山阻挡--风速降低--泥沙堆积。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同学接着提出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来源在哪里?肯定是上游,上游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那么有没有人类活动? 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流穿行于高山峡谷,流水侵蚀作用强。当地居民生产活动以放牧、种植和林业为主,生活能源来自薪柴,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因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佛掌沙丘”看似天外来客,实则是上游人类不合理活动,可以从人地协调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还有哪些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河谷存在这样的沙丘?还有哪些湖岸和海岸存在这样的沙丘?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命题中要研究的内容,更是学生在今后的旅行中遇到类似地貌要思考的内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