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海陆之间的深呼吸环流气候沙尘

人为什么喜欢旅游?因为旅游给人新鲜、好奇的体验。差异性越大,体验感越强。游客眼中的“异域风光”,反映了景观差异,也反映了气候差异。

全球的气候复杂多样,地理学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大气进行着“三圈环流”,从而带来气压带与风带的有规律排布,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件“条纹衫”。

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气候模型。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表面均匀且光滑的球体。海洋与陆地的差异、地形的高低起伏,都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如果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温层,那么,海洋就是地球的“大空调”。

与陆地相比,海洋在白天升温慢,在夜晚降温也慢;在夏天升温慢,在冬天降温也慢。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更大,造成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如果没有海洋,地表的昼夜温差会很大,就像火星那样达到100多度。

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不仅调节着气温,而且对气压带风带造成影响。彼此相邻的海洋和陆地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

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它们之间的气压与风向,更取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体现为“季风环流”。

换句话说,在相邻的大陆与大洋之间,“季风环流”成为主导,其影响压过了“三圈环流”。如果陆地或相邻海洋较小,虽然也有“季风环流”,但以“三圈环流”为主导。

什么是季风环流呢?我们脚踩的地方最有代表性。

我国东部地区在亚欧大陆东端,又在太平洋西岸,因此是最典型的“季风区”。

夏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在亚欧大陆的腹地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叫作“印度低压”。与此同时,因为洋面升温慢,在太平洋中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叫作“夏威夷高压”。

于是,夏季风从太平洋吹向亚欧大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成为东南风,同时把大量水汽带到我国东部。由于热量与降水量同期增加,使我国东部农业获得良好条件,造就了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

夏季风十分强大,除了影响我国的东部、南部,也会深入中部地区,但吹到西部的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时,就走不动了。所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难怪古人感叹:“春风不度玉门关”。

每年的夏季风准时会来,但强度并不稳定。强度过大、推进太快,容易造成北涝南旱;强度过小、推进太慢,容易造成北旱南涝。因此,“防汛抗旱”是我国在夏季常抓不懈的工作。

我们再看冬季风的情况。

入冬以后,因为陆地降温快,在亚欧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叫作“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同时,太平洋洋面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叫作“阿留申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因地转偏向力而成为西北风。

因为从干旱而酷冷的内陆吹来,西北风凌冽又干燥,经常形成一股又一股寒潮,影响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寒潮过于强大时,甚至可以影响到长江以南。2008年春节期间,就发生了这种情形。

早春时节,大地逐渐解冻,西北风依然会兴风作浪,会席卷着内陆荒漠地区的沙尘一路吹来。这种时候,我国北方地区就会遭遇沙尘天气。

有人认为:出现沙尘天气,是因为近代以来人对环境植被的破坏。这应该是一个因素,但是不是主导因素呢?

历史地理学家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西北沙尘天气就屡有发生。甚至以证据推断:沙尘搬运自远古时代就开始了,黄土高原可能就是季风搬运沙尘、积累千万年而形成的。看来,主导作用还是自然气候。

春夏东南风,秋冬西北风,这是我们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季风了。然而,在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季风环流很弱,甚至没什么感觉。

譬如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北部,是一片热带沙漠景象。其实它们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为什么前者是沙漠,而后者是“鱼米之乡”呢?

原因在于:东亚大陆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干夏润,雨热同期。而非洲北部以“三圈环流”为主导,受副热带高压与东北信风交替控制,所以终年高温少雨。这充分反映了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写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来回鼓动,生生不息。

季风,气压与风向随季节而转换,就像大陆与大洋之间的“深呼吸”。正是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水汽来去循环,造就了特定的植被景观。

当然,除了海陆差异,气压带风带跨赤道移动也能形成季风。印度半岛的夏季风就是这个成因。我们下期接着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知识点8: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及成因名师工作室夏季,西南季风,雨季;冬季,东北季风,旱季。 西南季风成因: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北半球向右偏转。 4、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全年分为雨、旱两季。 下图为中南半岛 下图为菲律宾 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岛(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风向: 夏季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东北季风影响。jvzq<84yyy4nupuno4dqv4oqdomg8npfg~0rxxvu1oe1;8730nuou
1.信风和季风有什么区别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主要从信风和季风的成因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主要从信风和季风的成因分析 下载作业帮APP学习辅导没烦恼 答案解析 结果1 举报 区别:1、信风全年稳定,但会季节性南北移动;而季风,夏季冬季风向不同.2、二者成因不同.信风:信风是副热带高压流向热带低压的气流.根本原因全球太阳辐射不均匀(大体上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易形成对流雨,因此 jvzquC41sd4{wx~gdcth0lto1zlf/zzguvopp8vwguzjqw49gg;77Ak:64l7hki;2;633ogdff>92l90jvsm
2.东亚的季风气候形成原因是南亚季风形成原因是冬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夏季 北移.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的气温高于海洋,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则是海洋气温高于大陆,大陆形成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南亚季风的成因之一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还有一点是:夏季的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也北移,但越过赤道后的地转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73;3dl77877c8;j2c67bh<7574793@>f0jznn
3.季风影响因子、机制季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海陆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季节发生变化,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海洋为暖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冷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二是由于大尺度行星环流影响,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西风带。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jvzquC41yy}/k}ro0qxh0ls1ejooc6rqpuupp8kcs1jfvjnn14:
4.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A.南北纬度跨度大B.背靠亚欧大陆分析: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解答:解: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故选:B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6:8h=<;c9736B<695g6c;>he;71cm92d
5.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的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地形的影响D.海水运动的影响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解答解: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海陆性质的巨大差异,冬季亚洲大陆北部成为冷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8;53>=cc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