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你未至,从地理角度解析夏至的意义有多特别!!!节气降水夏至日季风北半球

夏至,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夏至是怎么来的呢?作为节日,夏至又有哪些习俗?地理人眼中的夏至是什么样的呢?小编这就带你看↓↓↓

在地理概念上,这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正式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夏至”。

今天就是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了!

提到夏至,

小编首先想起了中学地理题,

一起温习一下,

你还会做吗?

下列城市夏至日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

C.哈尔滨

B.武汉

D.北京

答案

这一天,我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则昼长最短,是12多小时,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

夏至(夏之极)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太阳运行至黄经90°(处在双子座)。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事实上,不止是在地理领域,在制表业,夏至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巨石阵中,1999年发现的、建于公元前4800年左右的Goseck圈的三个出口之一,就正对夏至日出日落的方向。

既然如此,在夏至日这一天,我们不妨“温故知新”,重温曾经学过的那些地理知识,

地理课上学到的“夏至日”

为什么说夏至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呢?它既不是不是情人节,也不是圣诞节,没有礼物收的日子都不特别呢~但是,同学!它是一个逢考必出现的重!要!考!点!啊!

关于夏至日,地理老师不厌其烦强调的一个知识点是: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几乎直射北纬23°26’。于是这一天,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延伸到另一个知识点: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离太阳比较远。

由于地球时时刻刻都处于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才能感受到泾渭分明的四季和昼夜,欣赏到日换星移的天文星象。

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平年都是365天、每天都是24小时呢?

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吗?

走过春夏秋冬,跨过酷暑严寒,四季轮回,周而复始

人们通常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为一年四季开始,其实,季节的划分有多种:天文、气象、节气等。

天文划分法

天文划分法,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开始;

气象划分法

以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2月为冬季;

节气划分法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始。

四季更替使原本美丽的地球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有没有更科学的划分呢?

气候季节特指从天气气候的角度划分季节

气候季节划分指标的依据是候温法,是张宝堃先生于1934年提出来的,至今仍在气象业务中使用。我国古代将5天称为一候,候温即5天的平均温度。但在气候季节划分中,不是固定的5天,而是采用5天滑动平均值,即以当天及前4天为一组计算平均值。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春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夏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秋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2℃且大于等于10℃,冬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小于10℃。

谁制定了历法

你还记得地理课上老师让我们将左手紧握成拳背诵的口诀吗:“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只有八月是个例外——因为七月大,八月也大。

八月的英文为August,是以传说中的奥古斯都大帝命名的。

关于“八月有31天”这件事,有两种说法。

一是奥古斯都在位期间采用的是儒略历。在这种历法中,教皇每三年增加一天(而不是四年)以弥补岁差,这就意味着36年出现了12个闰年。奥古斯都为了纠正偏差,于公元前8年宣布取消12年间的3个闰年。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人们就将奥古斯都出生的月份——八月改名为奥古斯都月,并从二月“借”来一天。于是,August(八月)就有了31天。

另一种说法呢,小编觉得比较符合奥古斯都大帝的人设啊!

公元前45年,凯撒大帝引入了新的历法。他将自己出生的月份——7月命名为July,并从处决死刑犯的2月拿了一天加到自己的月份,以彰显自己的仁慈。

除了7月之外,1、3、5、9、11这五个月份也“沾光”被定为31天。

等到凯撒大帝的养子奥古斯都即位,他当然就不干了!凭什么一样杰出而伟大的他,出生的月份比别人少一天呢?于是,奥古斯都大笔一挥,将出生的月份——八月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同样从二月拿走一天……

你相信哪种说法呢?

但其实你相信那种说法并不重要……因为我要说的跟两段说法的真伪没什么关系:无论一年多少个月份、一个月多少天、一天多少小时,历法的制定除了学者的研究,也受到当时最有权力的人影响。

夏至的地理意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直射23° 26′N。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是太阳直射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昼夜变化

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一年中最长,夜长最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从春分开始日长夜短,而夏至这天太阳落山最晚,日天也最长,古代就把这天叫做“日长至”。

太阳高度和日影的变化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也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回归线在我国的穿越的省份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自西向东依次穿越我国的云贵高原,珠江流域,浙闽丘陵,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山脉。被北回归线穿过地区这天正午立杆无影。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杆日影这一天最短,且影子朝北。因为这一天北回归线以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也就最短,太阳在大部分国土的南面所以影子朝北。

日长之至,是谓夏至

这一天,我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最南边的曾母暗沙则昼长最短,是12多小时,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人们看自己的影子,也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星象学家发现235个太阴月(从上次新月到下次新月的时间为一个月)相当于19个太阳年(从上次春分到下次春分的时间为一年),为了尽可能让太阴和太阳周期同步,他们加入7个额外的月份(闰月),随后诞生了卓越日历。

卓越日历规定一年为365.2469天,或者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而事实是,一年之内,由地球公转轨道而引起的每天日照长度都在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地球自转平面和公转的轨道平面又有一个23°的夹角,这就导致了一天的实际时长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24小时,而是在24小时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5分钟左右。刚好是24小时的日子每年只有4天:4月15日、6月14日、9月1日和12月24日。

总结一下,由夏至日的概念,我们可知:

地球公转每四年就比民用时多出0.9687588天,由此产生了“闰年”的概念,也就是腕表上的闰年显示功能……

6月21日或22日,夏至节气。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三伏天,热成狗

中国人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季风(monsoon)

季风一词源于阿拉伯语“mawsim”(季节)。至少在公元1世纪前,阿拉伯的水手已经注意到印度洋上冬季盛行从印度吹向东非的东北风,夏季则盛行从东非吹向印度的西南风,并利用风向变化进行航海贸易。

我国早在周朝的《诗经》《国风·邶风·北风》描述东亚冬季风:“北风其凉,雨雪其旁。北风其嗒,雨雪其霏。”和相传虞舜所作的《南风》中描述东亚夏季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除了第一次夏季启航,秋季返回外;其余六次均在亚洲冬季风(北风)出发,亚洲夏季风(南风)归航,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人对季风活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亚洲季风风向变化示意图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

季风的成因分析

英国E·哈雷认为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和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型海陆直接环流。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近地面空气自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比海洋暖,大陆上为热低压,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大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了比较多的高空气象资料后,有人指出行星风系的季节位移也是形成季风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并不是所有具有海陆差异的地区都有季风,还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季风形成中起作用。例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积重难返及南半球越赤道而来的气流,对夏季风的活动均有很大影响。

季风的分布

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是: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北部等。

首先来看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

夏季时,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加热缓慢,海面较冷,气压高,而大陆由于热容量小,加热快,形成暖低压,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时则正好相反,冬季风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这种由于下垫面热力作用不同而形成的海陆季风是最经典的季风概念。这种季风在亚洲东部最为明显,另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类似成因的季风分布。

东亚冬季风示意图

东亚的冬季风(西北季风)和南亚的冬季风(东北季风)都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导致的。

东亚夏季风示意图

东亚的夏季风(东南季风)也是由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导致的。

除了上述原因形成季风外,还有一种成因的季风也常出现在高考地理中。那就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引起的。

南亚西南季风

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虽然也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但其形成的更主要原因是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夏季随直射点移动而北移,当气流从南半球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时,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差异,气流会受到一个向右的惯性力作用,而形成西南风。

澳大利亚北部的季风

澳大利亚北部的草原气候也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冬半年(7月)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为离岸风,降水少,形成干季;夏半年(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直射点南移越过赤道后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自海洋而来,降水丰富,形成湿季。

索马里半岛的季风

索马里半岛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冬半年受东北信风影响,因东北信风自亚洲大陆而来,故携带水汽较少;而夏半年时,则受西南季风影响(此处西南季风成因和南亚西南季风成因一致)。对于索马里半岛而言,西南季风属离岸风,故降水也比较少。这样冬夏季风都比较干燥,所以形成了沿岸热带沙漠气候。

索马里半岛和几内亚湾北岸的季风分布

离岸风会产生上升补偿流,所以索马里半岛沿岸夏季时,受西南离岸风的影响,导致冷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季节性渔场。但这个渔场只有在夏半年才会存在,冬半年因缺少离岸风渔业资源相对较少。

印度洋西北海域夏季上升流和索马里寒流示意图

因为是冷海水上泛,所以西南季风影响下的季风洋流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自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冬季则形成暖流性质的洋流。

几内亚湾北岸的季风

几内亚湾北部的季风和东岸的索马里半岛成因一样,冬半年东北信风控制,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但是由于此处位于大陆西岸,所以西南季风是向岸风,能带来丰沛的降水;而东北信风是离岸风,降水少。

什么是太阳雨?

太阳雨(Monkey’s wedding),是南非地区的一个常用表达,指太阳和降雨同时出现的情况(即“太阳雨”)。

太阳雨(字面意思为“猴子的婚礼”)是南非地区的一个常用表达,指太阳和降雨同时出现的情况。万里晴空的好天气,怎么有时会下雨呢?此时所下的雨称为"太阳雨" 。其实下太阳雨时,还是有云的。有的太阳雨是因为远方的乌云产生雨,被强风吹到另一地落下;有的是因为高空中两块带有不同电荷的在太阳风的作用下相互碰撞,造成局部地区空中水汽含量过大形成的,又由于太阳辐射而使水汽蒸发的较快;有的是天气突然转变,开始降雨,从高空降下的雨还没落地,云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天气看起来虽然晴朗,却下起雨来了。

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南方的夏天,太阳很好,万里晴空,对于突然起来的暴雨也许会形成“太阳雨”。也就是太阳还没有完全被乌云遮住,而一股冷气流已经来到的情况,就会形成我们现实中遇到的太阳雨。

夏季多发灾害有哪些?

强对流天气多发,龙卷风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台风及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也都是夏季灾害中的“狠角色”。

台风

登陆前6小时不可以外出

强风过后不可以轻易“露头”

怎样才算是台风呢?根据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的热带气旋可以分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虽然通常把这5类系统都叫台风,但严格来说,台风是最大风速达到32.7m/s以上,也就是风速超过12级的强热带气旋。气象台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应及时关注预警播报,采取预防措施。

专家提示,台风伤害的预防重点时间是台风登陆前1到6小时,尤其是登陆前的3至4小时,因此台风登陆前6小时以内应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屋内。有数据显示,户外人群受台风伤害的危险是室内人群的4倍。

此外,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此外应提前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为防止窗玻璃被强风震碎伤人,可用“米”字形胶带加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强台风经过后,地面貌似风平浪静,这时一定要在室内或藏身处继续观察。此时风暴并没有结束,通常这种“平静”持续不到1个小时,强风有可能会从相反的方向再度横扫过来。

强对流天气

不可以在临时建筑物处躲避

遭遇强雷电不可以待在空旷处

进入6月以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局地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短,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二是局地性强,影响范围一般在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三是要素变化强,如在短时间内会出现风力突然增大、降水增强、气温变化明显等情况。

由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突然,常会伴随电闪雷鸣、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因此破坏性很强,还可引发局地洪涝、山地灾害等,可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灾、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强对流天气在所有天气类型中最难预报。所以,在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公众应关注当地气象台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当得知会发生强对流天气时,要减少户外活动;如遇上强雷电,避免待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待在高处,尽量躲在室内或车内;如遇上雷暴大风,注意远离广告牌和临时搭建物;如遇上短时强降水,要尽量避免开车,防止汽车在低洼地段熄火。

泥石流

不可以顺着泥石流方向跑

山区沟口居民不可以躲在室内

夏季,雨水可以缓解高温带来凉爽,但降水也可能是泥石流的“前奏”。一般来说,高山深谷是泥石流的易发地。夏季,当沟谷山坡和沟道内上山体比较松散、量多,大雨或暴雨后,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非常高。

深谷、暴雨、松土……这些都是引发泥石流的危险要素。倘若发生泥石流,该怎么办呢?“如果身处深谷,突遇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逗留。同时,要时刻留意周围环境,一旦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轰隆声、垮塌声等异常声响,要立刻做出反应,这很有可能就是发生泥石流的征兆。”文宝萍强调,泥石流发生时一定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上快速转移,绝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如果泥石流来了,躲在家里是不是就安全了呢?住在山区沟口的居民应尽快撤离,不可留在室内。泥石流的冲击力非常大,泥浆冲刷下来,房屋极有可能被掩埋。

滑坡

向山下、山上跑都不可以

不可以靠近房屋和围墙

同样是山区夏季的易发地质灾害,滑坡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坡度大于15度的山坡,当坡体为松散软弱土体时,遇到降雨后,都有可能发生滑坡。降雨、不合理人类活动、地震等都是滑坡的常见诱发因素。

不过,在发生滑坡前,大自然会传递一些警示“信号”。通常在发生滑坡前,会出现斜坡上部拉张裂缝,坡脚出现鼓起,斜坡前部、后部掉块;坡脚泉水断流、水变混浊或突然出现新的泉水等,这些都是滑坡即将发生的前兆。

如果遇到山体滑坡,文宝萍认为,应尽快向山体两侧逃离,切不可顺着滑坡向山下跑,更不要向山上跑。若处于滑坡体中部无法撤离时,可以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但一定不要和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当无法继续撤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

暑假将至,又到出游旺季。赴山区旅游前,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不仅要看旅游当日、该地的天气,还要了解几天前及周边是否出现过大雨或暴雨。有时,滑坡不是在雨后立刻出现,也许会延迟数天,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

《昌氏春秋》中说"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

古人认为,所谓夏至,"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见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也就是阳气将衰,阴气始萌,阳光的直射抵达最北,感觉是阳光最亲民的一个节气。

此时,地表由阳光获得的热量达到最多。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继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温达到峰值。

谚语云: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感觉此时"食汤饼",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谓汤饼,便类似现今的热汤面片儿。

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是"芒种三日见麦花",随后"宿麦既登"。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夏至面",首先是有物质基础的。

据记载,旧时北京在夏至时"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直到今天,过了水的炸酱面,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爱。

与"猫冬"的冬至时相比,夏至时满地的农活,人们更忙,包饺子蒸包子有些烦琐,煮面很简便。炎热的夏季,吃食往往不像冬天那样肥甘厚味,夏至面恰好比较清爽。

"火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夏至之后便进入盛夏,就如同冬至之后便进入隆冬一样。

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所以入伏日期并不固定。

数伏的习俗,始于秦汉时期。"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因此,所谓伏,并不是指人们热得懒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阴气潜伏。

如同冬至起数九一样,夏至起也有数九的习俗,一个是冬九九,一个是夏九九。

古时冬也数九,夏也数九。尽管夏季南北气温梯度远比冬季小,冬九九歌谣具有显著的地域限定,夏九九歌谣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但夏九九歌谣为什么远不及冬九九歌谣那般流传呢?

我觉得或许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冬闲夏忙,无暇仔细数;第二,严冬之苦甚于酷暑之苦;第三,夏季的天气更为多元和复杂,人们的关注点比较分散,不大可能只聚焦在气温方面;第四,夏九九说的是温度转变过程,而冬九九说的是生机的酝酿过程。那份守候,更为唯美,更值得人们憧憬。

夏至 · 诗意

《子夜吴歌 · 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 · 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夏至 · 习俗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馄饨冬至团

夏至这天,江苏常州、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你那里吃什么呢?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这天,南京人吃豌豆糕;山东人吃凉面条;湘南吃夏至蛋,“夏至吃蛋,石板踩烂”;浙江绍兴吃圆糊醮;陕西咥面食,吃凉粽;广东吃荔枝,喝凉茶……你那里吃什么呢?

你准备好了吗?

说起二十四节气,据我所知,不少人不清楚,过去生活在农村的大人们非常了解,为什么?因为这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但如今更多的年轻人,说不全二十四节气,除了经常挂在口头边的略有知晓。二十四节气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所以我们爱好地理的人要清楚这一个地理知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远亮探寻微信公众号工作室整理

二、特征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三、节气与四季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四季是温带和副热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地球上的一年,而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量是不一样的,这种光热变化上的差异就造成了地球上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标志着该文化成就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有利于对其保护。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人如何观察研究太阳周年运动等有重要意义,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遗名录,有利于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有利于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使我们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每点3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知识体系,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了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开展。认识具有上升性等。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二十四节气”——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骄傲等。

练习

A. 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

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

这道试题中,A项涉及到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从秋分往后推,11月7日距离秋分一个半月,相隔3个节气,根据这个时间特点,考虑到前后的变动,11月7日至12日大致位于立冬(11月7日)与小雪(11月22日)之间,故A选项正确。

A. 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

这道试题,A项涉及到处暑节气。从秋分往前推,8月21日比秋分提前1个月,相隔两个节气,应为处暑,所以A项正确。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我院陈海山教授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陆气相互作用》(项目编号41625019),围绕东亚季风区陆气耦合系统的可预报性及相互作用机理这一主题,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陆气相互作用团队的努力,在东亚季风区陆气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发表项目资助论文55篇,其中SCI论文40篇。项目研jvzquC41ecy/p~nuv0kew7hp1ktgq86723528A56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