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识别壮族聚居空间状况和评估行政中心服务能力。以崇左市居民点壮语地名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壮语地名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分析了壮语地名空间集聚特征和指向特征;采用缓冲区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2个视角探究了地理环境因素对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壮语地名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西北-东南、南北、东北-西南3种空间指向特征。(2)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坡、缓坡和斜坡,在向阳坡顺时递增和在向半阴坡逆时递减。(3)壮语地名显著依赖于水系空间分布,具有距离衰减趋势和局部距离递增趋势特征。(4)壮语地名在乡镇驻地向外延伸呈现出先递增而后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在县区驻地向外延伸呈现出先缓慢而后急速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5)壮语地名在半开放型交通路网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高速公路系统的影响,在全开放型交通路网中呈现出显著的距离衰减趋势特征。(6)壮语地名空间集聚特征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子和区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行政驻地和海拔的共同作用最为显著,行政驻地的解释力最强。
关键词: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影响因素;GIS;地理探测器;崇左市
0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方位、不同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的专有语言符号,是人类活动稳定的印记。地名在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经济等领域具有显著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证实领土主权、明确地理范围界线、反映开疆文化和传播扩散文化、反映民族聚居分布、民族迁徙及其发展环境变化、保留乡土历史记忆、分析历史土地开发与利用、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因此,地名研究受到语言学、地名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城市规划、旅游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些研究者运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探究地名实体的自身特征、演变规律以及地名人地关系等问题。
地名学是一门以语言学为基础,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因此,学界主要从地名学、社会变迁和地理学等视角探究地名演变规律、地名与环境变迁的人地关系、地名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一些研究者基于地名学视角运用通名和专名词汇系统等地名学理论,深入探究聚落地名演变规律以及地名-环境的人地关系演变,少数研究者甚至基于地名学和旅游学理论构建了旅游地名理论体系,促使地名资源朝着旅游化方向发展。一些研究者基于社会变迁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探究藏语、蒙古语等民族地名的演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变迁、人口迁移等对这些民族地名演变的影响。一些研究者基于地理学视角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传统计量地理学方法,探究客家地名、少数民族集聚区藏族地名、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与城区街巷地名、文化景观地名等的时空分布特征、地名演变规律及其成因。还有一些研究者基于地名学与地理学的双重视角,以地名学分类思想为指导结合实地案例建立地名分类体系,运用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深入探究了地名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如:吉林省土地开垦变化与聚落地名演变、关中平原夏至明清时期古地名演变与文化政治格局、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名景观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以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壮语地名研究在学科视角、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上述研究具有相似性,并且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基于语言学视角探析了现代壮语地名构词法、基于地名学和语言学视角的壮语地名命名、壮语地名分类、壮语与汉语的关系、文化特征等以及基于地理学视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为基础的市、县、乡镇空间尺度的壮语地名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这些研究成果为探究壮语地名实体自身特征、壮语地名的命名与分类、壮语地名与人地关系等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少行政村地名、自然村屯地名方面的研究成果。
综合而言,中国地名研究以政区、聚落、山川岛屿等地理实体地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言学、地名学、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地名实体的结构特征、自身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名实体与环境-人类行为的关系、地名实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等为研究主题;地名学分类思想和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是研究地名空间规律的理论基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为解决地名空间规律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本研究以崇左市居住点壮语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探究村(屯)镇居住点壮语地名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影响,这对于识别壮族聚居的空间分布状况,评估行政中心服务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区概况
崇左市位于中国西南边境地带广西段中部、广西西南部、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南部、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西部,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陆路门户;东北靠南宁市,东南接防城港市,西北邻百色市,西南与越南毗邻;管辖江州区、扶绥县、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天等县和凭祥市,总面积约1.73×104km2,总人口约252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09%,是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湘桂铁路、322国道斜贯穿该市,南友高速公路从南宁直达友谊关,309、213、315、316、319省道将全市县区和大部分城镇相连,2022年12月开通崇左至南宁高铁。地理范围介于北纬21°36′~23°22′,东经106°33′~108°6′之间,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年均气温为21.5℃,年均降水量1298mm。整体地形地势呈现西、南和北高、东北低的态势,东南部为十万大山余脉及四方岭,北部为西大明山,最高峰为十万大山余脉浦龙山的海拔为1358m。基本地貌主要有分布在东部和中部的左江河谷台地、丘陵、小平原地带,以及分布在西北和中部间的岩溶丘陵。河流主要有水口河、平而河、丽江、明江和左江。
1.3 研究方法
最邻近点指数。最邻近点指数以点状要素之间的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率表示,通常用于判断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运算式:
式中:R n 表示最近邻点比率;d 0 表示最近邻点之间距离的平均距离;d r 表示理论平均距离;D表示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a表示正方形的面积;n表示位于正方形内的点数。若R n >1,点要素呈规则或均衡分布趋势;若R n =1,随机分布为无效假设;若0<R n <1,点要素呈聚集分布趋势。
标准差椭圆。标准差椭圆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中心趋势、离散(向心力)、方向趋势特征。运算式:
式中:SDE x 、SDE y 分别代表椭圆x、y轴长度,tanθ为椭圆偏转角度, 为要素i 坐标(x、y)与椭圆质心 的偏离值。扁率可以反映标准 差椭圆面的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离散程度及其向心力,故将扁率刻画的数据离散程度分级为非常集中(0~0.2)、比较集中(0.2~0.4)、集中(0.4~0.6)、比较分散(0.6~0.8)和分散(0.8~1),相应地,将扁率刻画的数据向心力特征分级为非常明显(0~0.2)、比较明显(0.2~0.4)、明显(0.4~0.6)、比较不明显(0.6~0.8)和不明显(0.8~1)。
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可以识别点状壮语地名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它是一种非参数的表面密度估计方法,借助动态单元格来估算空间点位的密度值,核密度方程:
式中:K( )为核密度方程,h为带宽,n为带宽范围内的点数,x-x i是估计壮语地名x到x i之间的距离。这一方程的几何意义为密度分布在每个x i点中心处最高,向外不断降低,当距离中心达到一定带宽范围处(窗口的边缘)的密度为0,即核密度值越大,壮语地名分布越密集;核密度值越小,壮语地名分布越稀疏。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一种邻近性分析法,按照特定距离围绕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点、线或面)而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多边形实体,即要素实体向外延伸或向内紧缩特定距离范围,实现数据二维空间扩展。运算式:
式中:P为缓冲区空间领域集合,A为给定对象,d为欧式距离或其他距离,r为领域半径或缓冲建立的条件。使用等距缓冲区计算壮语地名与水系、交通道路网、行政驻地的距离,并将距离分段为0~2km、2~5km、5~10km、10~15km、15~20km和≥20km,观察壮语地名与水系、行政区驻地、交通道路网的空间距离关系。
地理探测器。空间分异性是地理现象的基本特点之一,地理探测器是探测和利用空间分异性的工具。
分异及因子探测:探测Y的空间分异性以及探测某因子X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属性Y的空间分异。用q值度量,表达式为:
式中:h=1,···,L为变量Y或因子X的分层(Strata),即分类或分区;N h和N分别为层h和全区的单元数;σ h 2和σ 2分别是层h和全区的Y值的方差。SSW和SST分别为层内方差之和(Within Sum of Squares)和全区总方差(Total Sum of Squares)。q的值域为[0,1],值越大说明Y的空间分异性越明显;如果分层是由自变量X生成的,则q值越大表示自变量X对属性Y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在极端情况下,q值为1。这表明因子X完全控制了Y的空间分布,q值为0则表明因子X与Y没有任何关系,q值表示X解释了100×q%的Y。
交互作用探测:识别不同风险因子Xs之间的交互作用,即评估因子X1和X2共同作用时是否会增加或减弱对因变量Y的解释力,或这些因子对Y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评估的方法是首先分别计算两种因子X1和X2对Y的q值:q(X1)和q(X2),并且计算它们交互(叠加变量X1和X2两个图层相切所形成的新的多边形分布)时的q值:q(X1∩X2),并对q(X1)、q(X2)与q(X1∩X2)进行比较。
2 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集聚分布特征
市域空间尺度壮语地名的平均最邻近比率为0.71,具有99%的显著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核密度形成不同程度的集聚区和集聚带,如图1(a)和(b)所示。
崇左市北部的大新县和天等县是壮语地名密集分布区域,并且发展成为主要由天等县西南部、大新县中部和西南部、龙州县东北部连片构成的高度集聚分布区;西部的龙州县、东南部的宁明县及其与扶绥县交界地带的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形成链状弧形空间分布带,并且发展成为壮语地名次集聚分布区;其余区域的壮语地名空间分布比较稀疏且均匀。
县域空间尺度壮语地名的平均最邻近比率为0.65~0.83,具有99%的显著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其中,集聚程度最高的是崇左市西部的凭祥市(0.83)和龙州县(0.82),其次是南部的宁明县(0.73)和北部的天等县(0.79),集聚程度最低的是北部的大新县(0.65)、东部的扶绥县(0.65)和中部的江州区(0.67)。核密度在县域各乡镇形成多种形状的集聚核和集聚带。其中,天等县中部的都康乡、西北部的把荷乡和西南部的上映乡、龙茗镇、小山乡、福新镇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乡镇,这些乡镇属于高度集聚核;北部的向都镇和东北部的东平镇、进远乡、进结镇、驮堪乡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密度稍微较低的乡镇,这些乡镇属于次集聚核;每一个乡镇都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集聚核。大新县中部和西南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壮语地名集聚带,其中中部的全茗镇、国营桃城华侨农场、那岭乡和西南部的堪圩乡、宝圩乡、雷平镇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乡镇,这些乡镇属于高度集聚核;西北部的硕龙镇、下雷镇和东北部的五山乡、福隆乡、昌明乡是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密度稍微较低的乡镇,这些乡镇属于次集聚核;其余乡镇不具有集聚特征。龙州县北部和南部分别形成两条西北 东南走向的壮语地名平行集聚带,其中北部集聚带由金龙镇集聚核和逐卜乡次集聚构成,南部集聚带由水口镇、下冻镇、龙州镇、八角乡集聚核和彬桥乡、上降乡、上金乡次集聚核构成,其余乡镇不具有集聚核特征。凭祥市西部的凭祥镇、中部的上石镇、东部的夏石镇形成马鞍型弱集聚带,这些乡镇属于次集聚核,其余乡镇不具有集聚特征。宁明县西北部和东部形成东西走向的壮语地名集聚带,其中西北部集聚带由城中镇南部次集聚核、明江镇集聚核、亭亮镇东南部次集聚核构成,东部集聚带由北江乡东北弱集聚核、海渊镇集聚核、那堪镇集聚核构成,这两条集聚带存在断裂特征而未连成一体;中部的板棍乡、南部的桐棉镇、东南部的那南乡属于空间离散分布的次集聚核乡镇,其余乡镇不具有集聚特征。江州区的中南部正在形成以江州镇为中心覆盖江州镇全域、罗白乡西北部、石林街道东南部、濑洲镇中部、太平街道西南部的星型次集聚带;东北部那隆镇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马鞍型次集聚;其余乡镇具有零星集聚特征。扶绥县的南部形成以东门镇为核心向东延伸至山圩镇西南部、向西延伸至柳桥镇的东西走向层次分明的集聚带;北部中东镇形成次集聚核;其余乡镇具有零星集聚特征。
2.2空间分布指向特征
市域空间尺度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具有西北-东南分布指向特征,空间分布向心力离散特征是比较明显的集中特征,如图2(c)和(d)所示。在中心坐标点(107.19°E,22.56°N),以33.53km 为长半轴、25.13km 为短半轴的一个标准差椭圆面,可以覆盖市域68%的壮语地名,并且壮语地名的集聚区域大致呈现出偏北的西北 东南分布指向特征,覆盖大新县、天等县、龙州县、江州区、宁明县等大部分区域。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特征比较集中,标准差椭圆扁率为0.25,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比较明显。
县域空间尺度壮语地名空间分布指向特征有西北-东南、南北、东北-西南3种类型。其中,壮语地名的集聚区域在龙州县和宁明县大致呈现出西北-东南分布指向特征,在扶绥县大致呈现出南北分布指向特征,在大新县、江州区、凭祥市、天等县大致呈现出东北-西南分布指向特征。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特征主要是集中以上等级,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主要是明显以上等级。其中,龙州县、宁明县的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非常集中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分别为0.11和0.19,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非常明显;凭祥市的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比较集中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分别为0.29,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比较明显;大新县、天等县、扶绥县的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集中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分别为0.49、0.55和0.59,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明显;江州区的壮语地名在标准差椭圆面上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分散的,标准差椭圆扁率分别为0.90,空间分布向心力特征不明显。
3 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1自然环境因素
崇左市的海拔范围是10~1358m,地形起伏度范围是0~498m,陆地基本地貌形态主要有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或丘陵、小起伏低山,壮语地名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丘陵和平原地区,如图2(a)和(b)所示。其中,86.53%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100~500m的海拔地带,11.8%的壮语地名分布在500~1000m的海拔地带;84.74%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30~200m的丘陵地区,10.01%的壮语地名分布在0~30m的平原地区,其余主要分布在200~500m的小起伏山地。
壮语地名主要分布在平坡、缓坡和斜坡,少数地名分布在陡坡、急坡甚至险坡,如图3(c)。居住地的壮语地名所处位置的坡度空间一般涉及耕地、山地、河流、森林等,借鉴坡度分级标准,将坡度重分类为平坡(0~2°)、平缓坡(2~6°)、缓坡(6~15°)、斜坡(15~25°)、陡坡(25~35°)、急坡(35~45°)和险坡(≥45°)。其中,平坡分布的壮语地名占6.42%,平缓坡分布的壮语地名占30.73%,缓坡分布的壮语地名占38.3%,斜坡分布有14.09%,陡坡分布有6.6%,急坡分布有2.89%,险坡分布有0.97%。平坡、缓坡和斜坡分布的壮语地名合计占总量的89.54%。
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具有向阳坡顺时递增和向半阴坡逆时递减的趋势特征,以及向南坡顺时递增和向西坡逆时递减的趋势特征,如图3(d)和(e)所示。按照太阳光照射将坡向重分类:平地(-1~0°)、阴坡(0~45°)、半阳坡(45~135°)、阳坡(135~225°)、半阴坡(225~315°)和阴坡(315~360°)。壮语地名数量以阳坡为参照点分别呈现逆时针和顺时针向半阴坡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其中,28.66%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阳坡,23.51%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阴坡,55.03%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半阳坡和阳坡,44.94%的壮语地名分布在半阴坡和阴坡,仅有0.03%的壮语地名分布在平地;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布的壮语地名数量极差为7.22%,最大值是阳坡的28.66%,最小值是半阴坡的21.44%。按照地理方位将坡向重分类为北坡(0~22.5°、337.5~360°)、东北坡(22.5~67.5°)、东坡(67.5~112.5°)、东南坡(112.5~157.5°)、南坡(157.5~202.5°)、西坡(247.5~292.5°)、西南坡(202.5~247.5°)和西北坡(292.5~337.5°),壮语地名数量以南坡为参照点分别呈现逆时针和顺时针向西坡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其中,15.02%的壮语地名分布在南坡,11.3%的壮语地名分布在北坡,12.99%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东坡,10.52%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西坡;南坡、东南坡、东坡、东北坡、北坡、西北坡、西南坡、西坡分布的壮语地名数量极差为4.5%,最大值是南坡的115.02%,最小值是西坡的10.52%。由此可见,壮语地名具有向太阳照射面分布的特征。
壮语地名显著依赖于水系空间分布,呈现出距离衰减趋势和局部距离递增趋势特征,见图3(g)和表1。生产用水、生活取水驱使居民点壮语地名依赖于水系空间集中分布,94.60%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水系周边0~5km的区域,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趋势分布特征。河流干支对壮语地名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河流细支对壮语地名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强。其中,65.84%的壮语地名均匀分布在江河干流沿岸0~20km的区域并呈现显著的波动均匀分布特征,其余地名分布在20km以外区域并呈现剧烈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98.03%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细支沿岸0~10km区域,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趋势分布特征。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周边0~10km区域至少集中分布了80%的居民点壮语地名。79.61%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水利沟渠周边0~10km区域并呈现缓慢的距离衰减趋势分布特征,其余壮语地名分布在10km以外区域并呈现单边快速的距离衰减趋势分布特征。88.18%的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水库湖泊周边0~10km区域并呈现距离递增趋势分布特征,11.82%的壮语地名分布在10km以外区域并呈现急速的距离衰减趋势分布特征。由此可见,水利工程措施可以影响居民点壮语地名天然水系周边分布的不均衡性。
3.2区位环境因素
壮语地名在乡镇驻地、县区驻地的空间分布趋势具有显著的空间互补性特征,见图3(f)和表1。壮语地名距离在乡镇驻地呈现先递增而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其集中分布区是距离乡镇驻地15km以外区域。其中,82.65%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乡镇驻地0~10km区域并且呈现伴随距离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17.35%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乡镇驻地10km以外区域并且呈现先缓慢递减而后快速递减的距离衰减趋势特征。15.44%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乡镇驻地10~15km区域,仅有1.9%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乡镇驻地15km以外区域,其空间分布特征越来越稀疏。由此可见,乡镇中心对壮族居民点的最佳服务范围是15km。壮语地名在县区驻地呈现先缓慢而后急速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其中,38.85%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县区驻地0~20km区域且呈现伴随距离缓慢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61.15%的壮语地名分布在距离县区驻地20km以外区域。由此可见,距离县区驻地20km以内的居民点可以相对便利地享有县域中心的行政、商业、生产、教育、医疗等服务,20km以外的居民点则主要依靠当地乡镇中心满足生产、生活等服务需求。
壮语地名显著依赖于半开放型交通路网空间分布,主要受到高速公路系统的影响;壮语地名在高速公路系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较高相关性,在铁路系统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见图3(h)和表1。由此看出:(1)高速公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分布的壮语地名均呈现具有比较高相关性的波动空间分布趋势特征,2~15km区域是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区。其中,58.26%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0~10km区域,41.74%的壮语地名分布在10km以外区域,42.55%的壮语地名分布在2~15km区域。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的壮语地名同样呈现波动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49.32%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0~10km区域,50.68%的壮语地名分布在10km以外区域,43.86%的壮语地名分布在2~15km区域。依赖高速公路与高速出入口分布的壮语地名数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2183,由此可见,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的壮语地名与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分布的壮语地名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2)铁路和火车站周边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一致,铁路网周边0~20km区域呈现先缓慢递增而后缓慢递减再缓慢递增的波动空间分布趋势特征,15km以外区域呈现单边急速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其中,28.13%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铁路沿线0~20km区域,呈现波动的空间分布特征;77.92%的壮语地名分布在铁路沿线15km以外区域,呈现单边急速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铁路沿线分布的地名数量与火车站周边分布的地名数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9,由此可见,铁路和火车周边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模式具有高度相关性。从相关性看,半开放型交通路网壮语地名空间分布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到高速公路系统的影响,高速公路、高速出入口与半开放型交通路网的相关性分别是0.927和0.415,而铁路系统的影响比较小,铁路、火车站和半开放型交通路网的相关性仅为0.030和0.022。
壮语地名显著依赖于全开放型交通路网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距离衰减趋势特征,整个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特征最开始出现在0~2km区域,国道、省道、县道的距离衰减趋势特征均开始出现在5~10km区域,汽车站距离衰减趋势出现在10~15km区域,见图3(i)和表1。其中,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特征最开始出现在0~2km区域,该区域集中分布了59.40%的壮语地名。国道沿线0~10km区域集中分布了66.25%的壮语地名,省道沿线0~10km区域集中分布了64.79%的壮语地名,县道沿线0~10km区域集中分布了95.77%的壮语地名,国道、省道、县道沿线距离衰减趋势出现在5~10km区域。汽车站周边0~15km区域集中分布了71.30%的壮语地名,距离衰减趋势出现在10~15km区域。从相关性看,整个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的形成最先受到县道的影响,其次是国道和省道,汽车站的减缓距离衰减趋特征则是在全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减缓以后开始出现,各种交通方式与开放型道路系统的相关性程度是县道(0.834)>国道(0.693)>省道(0.333)>汽车站(-0.689)。由此可见,距离交通线10km以内的区域的居民点,选择县道、国道和省道是比较适宜的出行通道,10~15km区域的居民点应依托汽车站选择汽车出行,距离县道、国道和省道15km以外的区域应重点建设镇域汽车站,满足居民出行。
3.3地理环境因素的解释力
以核密度为因变量(Y),以地形海拔(X1)、地形坡度(X2)、水系距离(X3)、半开放型路网距离(X4)、全开型路网距离(X5)、行政驻地距离(X6)为自变量,即驱动因素,如图3所示,探究地理环境因素对壮语地名空间特征形成的解释程度。
使用Excel编制的地理探测器软件,运用分异及因子探测器识别海拔(X1)、坡度(X2)、水系距离(X3)、半开型交通道路网(X4)、全开型交通道路网(X5)、行政区驻地(X6)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壮语地名核密度(Y)的空间分布差异,分析单因子对壮语地名核密度集聚分布区形成的解释力。使用交互作用探测器识别海拔(X1)、坡度(X2)、水系距离(X3)、半开型交通道路网距离(X4)、全开型交通道路网距离(X5)、行政区驻地距离(X6)之间的交互作用,即评估每对因子共同作用时是否会增加或减弱对核密度(Y)的解释力,或这些因子对核密度(Y)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
行政驻地距离是地理探测分析解释力最强的环境单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与自然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区位环境因子与区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明显弱于自然环境因子与区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表2结果显示,壮语地名驱动因素q值处于显著状态,但是每一个影响因素的解释力q值具有显著差异,解释力程度为行政驻地距离(X6)>海拔(X1)>全开型交通路网距离(X5)>水系距离(X3)>坡度(X2)>半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X4)。行政驻地距离的解释力q=0.127最高,明显高于其它因素,表明壮语地名的聚集性主要受到行政中心的影响,而地形海拔、地形坡度、水系距离、交通路网距离的解释力均小于0.1,属于低水平驱动因素。表3结果显示,每一个驱动因素与壮语地名核密度存在交互作用,具有显著的双因子增强特征或者是非线性增强特征,每两个因子交互作用后的解释力均显著高于单个因子。其中,自然环境因子海拔与区位环境因子发生交互作用后,区位环境因子的解释力最为显著提高,海拔因子与行政区驻地距离、半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全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的交互解释力依次为0.197、0.142和0.104,主要原因是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海拔100~500m的地带;水系距离因子同样具有类似显著的交互解释力,主要原因是距离水系越近的地区越适合生产耕作和生活取水,靠近水源的地区壮语地名空间分布越密集。因此,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受到了自然环境因子和区位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行政驻地距离和海拔因子的作用最为显著。
4 讨论与结论
有研究认为,地名历史变迁研究需要有较为系统的地名数量作为支撑,地名样本置于具体时间断限和地域空间,即是地名资料系统、时间截面分层、地名数量足够多、地域范围广阔。结合案例地实际,本研究以崇左市居民点壮语地名为研究对象,基于《广西地名词典·崇左卷》《崇左市标准地名》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由自然村(屯)、行政村和乡镇的居民点壮语地名、行政区、公路、水系、地形数字高程等地理要素构成的居民点壮语地名地理信息数据库。有研究认为,受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名其特征可以保持比较久远,而受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地名,其特征因制度、人口、移民、战争等因素变化而相对容易地发生变化。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势、交通、水系与城镇经济和人口指向性;少数民族居民点地名聚集区的形成受到山地地形和水系因素的影响,地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有政权更替、社会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移民迁入以及地名雅化简化等;壮语地名的分布趋向于地势较高、坡度陡的地区,在水田或灌溉耕地地区反而少,且远离交通干线和主要城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遴选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并探究其对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
(1)壮语地名具有99%的显著空间集聚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崇左市北部、西北和东南部,并以集聚带、集聚核的空间分布特征辐射延伸全域空间;壮语地名呈现西北-东南、南北、东北-西南3种空间分布指向特征,壮语地名总体上是集中的且地名集聚向心力是明显的。
(2)壮语地名集中分布在海拔100~500m和地形起伏度30~200m的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少量地名分布在小起伏低山;集中分布的地形坡度空间是平坡、缓坡和斜坡,少数地名分布在陡坡、急坡甚至险坡;壮语地名在地形坡向空间具有向阳坡顺时递增和向半阴坡逆时递减的趋势特征,或者是向南坡顺时递增和向西坡逆时递减的趋势特征。
(3)壮语地名具有显著依赖于水系空间分布的距离衰减趋势特征和局部距离递增趋势特征,水利工程措施可以影响天然水系对居民点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4)壮语地名距离乡镇驻地呈现出先递增而后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距离县区驻地则呈现出先缓慢而后急速递增的空间分布趋势特征。乡镇驻地和县区驻地的空间服务功能存在互补性,距离县区驻地20km以内的居民点可以相对便利地享有县域中心的行政、商业、生产、教育、医疗等服务,20km以外的居民点主要依靠当地乡镇中心满足生产、生活等服务需求。
(5)壮语地名在半开放型交通路网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高速公路系统影响,高速公路系统内部壮语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铁路系统的影响比较小,铁路系统内部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
(6)壮语地名在全开放型交通路网中具有典型的距离衰减趋势空间分布特征,壮语地名在不同类型交通通道中出现距离衰减趋势特征的空间区域是不同的。全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的形成最先受到县道的影响,其次是国道和省道,汽车站的距离衰减趋势在全开放型交通路网距离衰减趋势开始减缓以后才出现。距离交通线0~10km的居民点应选择县道、国道和省道作为便利的出行通道,距离交通线10~15km的居民点应依托汽车站作为便捷交通中转枢纽进而选择汽车出行,距离县道、国道和省道15km以外的区域应重点建设镇域汽车站,满足居民出行。
(7)壮语地名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因子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行政驻地是解释力最强的环境单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之间、区位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均明显弱于自然环境因子与区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行政驻地和海拔因子的作用最为显著。
作者:许小红 王倩 甘永萍
选稿:潘 薇
编辑:杜佳玲
校对:杜佳玲
审订:杨 琪
责编:耿 曈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