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中国人自古以来钟爱自然山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山水也早已不止于一道风景,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中国传统营城方式也历来强调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强调山、水、城、人的和谐统一。
有山有水的山地城市,是中国山水营城的杰出代表。传统的山地小城、小镇、老城,不仅继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营城理念,同时彰显了各地结合地形、灵活布局、匠心独运的建造智慧,城与自然山水融合、交织,使山地城市的空间与风貌形成了异于平原城市的无穷变化之美。
随着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造技术的进步,在山地新城、新区建设中,挖山填水、平场建屋、破山建路、遮山建城等做法,破坏了山地城市的特色基因与风貌,让山地城市独有的山水本底、层叠建筑、蜿蜒道路、立体景观消失殆尽。
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延续传统、以人为本,山地城市更如此,以往做法已经难以为继。西部分院深耕西部十年,致力于探索如何既能延续传统山城的营城精髓,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建设方式。笔者结合若干山地城市实践项目的经验积累,归结出以下五条工作体会。
针对不同的山地类型,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留住原本的山势与地貌特征。
浅丘地形:要素叠加“找”态势
此类地形最大的特征是小丘众多,除了小丘以外的地区,地形起伏度不足10%。这类地形仅根据散落的点状山丘很难把握整个片区的地貌特征,需要识别并叠加更多的自然要素,才能“找”出态势。
在贵安新区马场科技新城的规划中,项目组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场地基因的梳理,保留了最具特色的本底结构,将城市轻轻放入大自然,营造出“望山见水织田园”的城市风貌。
深丘地形:山谷识别“保”态势
相较于浅丘地区,此类地形山谷态势明显,起伏度大、陡坡多。这类地形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应重点考虑用谷还是用山?如何平场还能留住地形态势等现实问题。
用谷,看间距。保障谷的宽度至少有300-400米,且整体坡度较缓,可以组织两个城市街区。
用山,看形态。连绵、尖顶的骨架山体不宜使用,顶部成缓台的山体较为适宜,稍加平整即可作为城市建设。
在内江高铁片区,项目组经过识别、系统性保留了最具特征的一山、一谷,使城市建设布局更加紧凑和集约化。
俗话说营城先理水,水是城市命脉。而山与水又是相生相依、阴阳互济的关系,所以山地城市需要更加注重城与水的关系。
顺水:水陆平行、河街相邻
梁平是被山体围绕、重庆地区少有的“三厘三”平坝地区。看似平地,但与自然山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水与山平行,老城与山水平行。新区建设同样需要遵循生长规律、平行于山水搭建城市格局,避免产生城市与水不协调的尴尬关系。
北川新县城同样四面环山,内部平坦,静风频率高达37%,易堆积污染。城市依托安昌河、永昌河等水系廊道形成通风走廊,城市、街道平行河道进行布局,通过“水 街”构建生态网络,形成通风良好、布局紧凑、水城相生的城市格局。
控脉:因势利导、排蓄结合
山地城市山势起伏、坡度多变,汇水体系会更加复杂,并且承担了非常重要的排水、泄洪作用。在山地城市建设中,需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汲水通道的作用,因天材就地利,通过“梳、蓄、排、控”构建城市天然的防洪排涝体系。
· 梳——梳理自然排水通道。山地城市的水系与平原城市的水网密织形态不同,是由河、塘、田、沟等组成,延续而不连续,所以需要对水系廊道进行系统梳理。
· 蓄——增加调蓄水体湿地。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优势,选择凹地地区增加调蓄水体及湿地,构建天然海绵体,加强城市对于水的调蓄能力。
· 排——制定排水方案。结合自然排水通道、雨水调蓄湿地,细致划定排水分区、制定排水方案。
· 控——系统管控保障蓝绿空间。通过控制汲水河道宽度、两侧绿化宽度,构建保障片区生态安全的蓝绿空间。
现代山地城市的路网组织不仅要顺应地形走势,还需要一定程度上兼顾市民生活、工作的便利性,需要在顺势与效率二者间寻求平衡。
大路定基调
顺大山、保态势。城市主干道作为山地城市骨架路网,要尽量顺应整体地形走势,避让大山和陡坡,否则会直接影响后期城市建设的工程量与建设成本。
舍小山、提效率。综合分析城市交通需求与地形条件,结合严谨的场平设计与成本核算,可适当通过截弯取直、桥隧衔接的方式代替原本过于曲折的蜿蜒道路,保障骨架路网的通达性与便利性。
小路适生活
对于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支路,应采取随行就势的自由式小街区密路网,局部兜山兜水,不仅可以保障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增添生活情趣。
在兜山兜水的同时,也需要谨慎分析道路扰动红线与山体的关系、道路标高与滨水场地标高的关系,避免对山体产生高切坡或者形成河岸边的垂直堡坎,产生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步道优体系
对于山地城市,尤其是高差较大的单面坡地区,例如巴东、涪陵老城。需充分考虑垂直方向的步道联系,才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求,山地城市道路必须通过垂直步道进行补充,才能构成山地城市完整的交通体系。
现代山地城市功能复杂、建筑体量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弱,对场地的建设要求高。需要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有效的建筑形态控制,才能营造出山地建筑随行就势的空间效果。
契合原生地形的场地设计
通过“圆锥体三七开理论”初判基准标高、确定挖填区域、平场等高线设计三个步骤,构建契合原生地形的场地作为建筑底座,再相较于原始等高线进行土石方量平衡的校核,使挖方量与填方量实现地区内平衡。
呼应自然山水的建筑形态
结合城市功能、山水关系、视线关系,进一步推敲建筑形态,通过城市设计导则落实细化地标建筑设置、地块内高度分区等管控要求,通过控规与城市设计“双控”来实现建筑层层叠叠、呼应山水的空间形态。
古代营城讲究山水秩序,对于现代城市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让山水融入城市,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山水,通过优美的山水图景营造美好的生活图景。
· 大山为屏、控制城市整体形态
重庆中梁山作为沙坪坝井双地区连绵的背景山体,是城市的天然绿幕。为确保在嘉陵江对岸可以至少看到中梁山10%的山脊线,通过视线模拟控制廊道内建筑高度。同时,通过提升中心地区建筑高度,控制景观开敞通道,构建大疏大密、舒缓有致、高低起伏的城市空间形态。
· 小山为景、控制对望景观视廊
重庆磁器口古镇坐落于马鞍山山麓,清水溪、凤凰溪穿城而过,周边凤凰山、金碧山、松山山峦起伏,点缀城中。为加强山水感知,通过视线模拟从各个角度构建山山对望、山水对望视廊,并对视廊内建筑进行高度控制。
· 营造多角度读城空间
值得强调的是,设计的同时需要刻意留出读城空间来感受山地城市。例如控出山头山顶俯瞰、控出江岸隔江对看,或者结合山体设置畔山步道,让市民可以从多维角度感受立体山城、感受爬坡上坎的乐趣、感受因为纵向标高的变化所带来的百步一景。
摸得着山水
让山水回归城市生活,外可游、近可享,充分发挥自然山水的美丽价值。成都空港新城地区为典型的浅丘地貌、水系纵横,规划以自然山水作为公共生活的场景脉络,为市民构建“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不出城郭而有山水之怡”的生活美景。
· 外可游,10分钟见绿入园。以自然山水构建的蓝绿空间为底,创造多样化绿地公园,塑造高品质城市环境,让市民零距离拥抱自然。
· 内可享,营造山水生活圈。围绕自然山水构建10分钟生活圈,结合布局开放交往空间、生活服务设施,构建环境优美、活力汇聚、促进交往、人民向往的公共生活中心。
中国传统山地城市中蕴藏着很多匠心独运的营城智慧与精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山水的崇敬、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但在现代山地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存在诸多不尊重自然、不契合山水的做法,让山地城市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不恰当的做法,重新树立正确的山地城市营城观:
一是生态优先,重拾对山水本底、自然环境的尊重。
二是延续传统,传承山地城市的建造智慧与精髓。
三是以人为本,满足现代山城人对美好山地城市的向往。
感谢分院各位领导在山地城市规划工作中的技术指导与把关;感谢所有山地项目组成员的辛苦付出。特别致谢金刚副总规划师在本次论坛中给予的专业技术指导与支持。
作者简介:贾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三所主任工,城市规划师,重庆大学硕士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