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坞里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摘自《红楼梦》大观园
“堆坡”是在园林绿地范围内做地型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这就是龙湖景观出奇制胜的秘诀,下面就请来自龙湖的朋友分享:龙湖堆土造型技法
第一部分:龙湖为什么要堆坡?
1.生态功能
住宅区虽然用地面积有限,但从设计角度出发,尽可能得避免其劣势而转化成为其优势是设计师的主要工作。设计师需要在有限的面积中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生态效益。
1.1增加绿量:普通住宅区的绿化面积有限,但由于微地形起伏的表面变化,表面积也随着地形的变化而增加。微地形的单位种植面积要比平地形单位种植面积大。
1.2改变日照及水分:不同角度的坡地接受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不同。在冬季,向阳坡的坡面受太阳直射,受热较多,温度较高。因此,可以依据当地气候特征,在冬季风吹来的位置,塑造凸起的微地形,形成聚热采光的南向地势,则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风的侵袭。而对于阳光照射不到的位置,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1.3减少噪音:通过围合和阻挡的方式,利用微地形把较为吵闹的道路和城市广场阻隔在住宅小区以外,形成安静的适宜居住和放松的城市住宅小区空间。
1.4提升植物根系位置:高层住宅中有地下停车场的区域一般会用浅根系植物作为基调品种。但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在可选苗木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植物根系位置,适当的选用一些深根系的植物能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如桃花属于不耐水湿品种,通过微地形抬高土壤高度的方式可以使桃花根系提升至地下水位以上
2.组织空间
尽管高层住宅的微地形景观受到其空间大小规模的限制,但同样在空间组织上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1分割空间:凸起或凹下的地形能造就出更为私密的小空间。如“滨海申江万和园”中的中心下沉式广场。通过8级台阶往下通往一个以欧式中心水景为主题风格的小广场。该空间明显区别于其他空间,围合感强烈,耳边充满了落水声,恍如隔世。
2.2引导游览路线:在具有明显边界的微地形中,道路往往具有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如“金湖天安广场”中由于住宅景观空间有限,为了吸引居民能在自家楼下有限的绿化面积中尽可能有更多机会体验与交流,在曲径围合的绿化采用微地形手段,引导游览路线的同时又丰富了空间层次感。
2.3控制游览视线:住宅小区的入口往往需要一个视线焦点以赋予其空间的精神归属感。以“金湖天安广场”为例。南入口的视线焦点为一块刻有住宅区名字的大型景石。高度达到6米。筑山叠石自古以来是处理微地形的传统手法,并为当代景观设计延续效仿利用。此案例中的“筑山”手段不仅可以吸引业主进入园内,同样可以当做障景把住宅区内的生活景象与外界隔离开
3.组织排水
微地形作为一种地形再创作手段,通过水流的物理性质对水流进行引导,组织排水。如“山西文教城四期”中的微地形处理,紧贴着住宅边缘的绿化采用地形凸起的方式,将水流分散在各建筑周边的散水中及周边道路排水网络中,防止绿化带中因积水过多对植物根系造成损害
4.装饰美化
自然式微地形能起模拟自然条件下的起伏地形,让人在感官上得以放松解压。而规则式的草坡、草阶同样也能营造有趣的视觉效果。无论是自然式的还是规则式的微地形,对景观环境的装饰美化已经成为了设计中的必要技巧
5.娱乐功能
健身娱乐功能:适当的增加地形的起伏度能增加步行难度还能增加步行道长度。有些带坡度的广场能方便年轻人运动健身,如滑板、溜冰等运动
第二部分:龙湖如何堆坡造景?
1:无地库范围内实体堆土。
该堆土方式在高层住宅区内一般较为少见,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园绿地中。通过挖土堆山的方式对地形进行改造,使其产生自然起伏感。
由于高层住宅楼的用地面积有限,地下往往用来作为停车场建设。主要通过地下车库结构计算出地库顶部的堆土高度。
①堆坡高度有限,
②一般不高于1.5米。
③景观地形缺乏变化。
④植被层次差异不明显。
⑤对植物根系生长也不利。
如“山西太原优山美郡”中的地库承载土壤仅为1米厚覆土。对普通大乔木来说基本无法正常生长。即使再设计浅根系植物或低矮灌木,对未来长期的整个景观效果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打破传统堆坡思想,利用现代手法
①使堆坡高度比常规堆土大,最大可高于10米。②景观地形可塑性强。③植被层次变化丰富,视觉效果较好。
该方法底下用大面积的泡沫塑料,而在表面层再铺设1米至1米5左右高度的正常覆土。
2.架空板。
架空板的原理与建立地下车库的原理一样。
3.轻质土堆坡。
轻质土常见于屋顶花园的塑造。但普通高层住宅绿化中也能运用。
泡沫塑料(成本·施工·适宜性)
最后总结
综上说述,在住宅小区中,微地形充当着不可或缺得部分。它既能在空间塑造上营造出自然野趣感,同时也能在生态环境上增加绿量和美化环境。但是通过何种方式去塑造微地形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资源环境而视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在景观效果、植物生长、经济利益等因素中寻求平衡,是需要业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各方相互协调并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