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当记者将笔触瞄向长征出发地,将目光融入82年前的那个中秋,内心充满了激荡:一边是,巍巍松毛岭上军民八月十四过中秋的同仇敌忾,诠释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大义凛然;一边是,茵茵云石山上年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艰难中度过长征前的最后一个中秋,演绎着革命乐观主义的处之泰然。
记者寻访“长征第一山”云石山,那山那石那树仍然充满卡斯特地貌的神奇,只是那人那事那情早已化作历史的传奇。记者翻阅众多资料,已很难觅得当年红都瑞金是怎样度过那个近乎悲壮的中秋节,但却可以清晰地预见,在云石山上的“云山古寺”里度过的那个中秋,因缺少深入于都调研的毛泽东,而留下怎样的遗憾,或者预示着党中央和红军面临着怎样的危难与生机。
毛泽东错过了与儿子毛毛的最后一个中秋
走近云石山,率先看到的是关于景区的介绍牌:云石山怪石林立、绿树成荫,古寺就隐没在奇石绿荫之中。从山下到山上,只有一条百余级的迂回折转的石砌小道,中途还要通过两道石门,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山中,还能体会“云山日永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的诗情画意。
记者一行拾阶而上,很快就被远处石壁上雕刻的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长征第一山”5个大红字所吸引。讲解员告诉记者,“长征第一山”是名副其实的神山福山。这里生长的树被当地群众誉为“红军树”,青檀树扎根在巨石上,好比红军的坚忍不拔;南紫葳树大多都长了上千年,保佑红军千年万年。而在第一道石门旁有一个天然的石洞,另一个洞口直通云山古寺里毛泽东的住处,是极好的隐蔽处和防空洞。
两位革命家在树下长谈给中国革命一个胜利的机会
从远处看,犹如仙女回宫时,遗留在凡间的花篮。云山古寺幽静的环境、秀美的景致,确实是读书看报和思考问题的好地方。景区讲解员带记者一行来到古寺后面,指着一棵参天古树说,这里就是当年毛泽东与张闻天促膝长谈的地方,也是小毛毛十分喜欢玩耍的地方。大树天然中空,可以容一个人在里面直接爬上爬下,是一棵十分有灵气的树。记者无法得知古树灵气何在,只是隐约猜测,或许这种灵气就应该来自两位革命家的赤诚相见吧!
“长征第一山”走向胜利的山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悬挂着林伯渠与何叔衡的照片和那首催人泪下的诗《别梅坑》:“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依依惜别,生死难料,何叔衡将女儿为他纺织的毛衣送给林伯渠途中御寒的感人情景,恰恰是当时的年轻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红军处境的真实写照。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红都瑞金儿女洒泪告别亲人,又一如既往地投入站岗放哨、筹措军饷、运送物资等支前参加工作中,积极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仅云石山乡,当时两万人中,参加支前的就有数千人,参战牺牲的烈士就有1338人。记者翻开中国共产党瑞金历史第一卷,深深地为红都瑞金血浓于水的军民之情所感动,也难怪后来毛泽东会写下“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经典论断。
在长征前的3个月里,以云石山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多少指令,至今已很难统计完整,唯有挂在云山古寺里的那一幅幅展板上的作战命令、作战计划和实力统计,默默地讲述着那紧张而艰难的过往。然而,这次因极端左倾教条主义带来的被迫战略转移,却倒逼中国共产党人爆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能量,从“长征第一山”走出去的毛泽东、张闻天与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成就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成就了人民的红色江山。
(原题为《“长征第一山”,长征前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他们如此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