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原创

【摘要】巫山县竹贤乡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新时代愚公精神“下庄精神”影响广泛,但文化发展基础较弱:人口基数小、乡村活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乡村文化传承乏力,文化人才短缺、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建议:1.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2.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3.加强文化人才的配备与培养;4.科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5.以特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自信;6.建立现代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关键词】竹贤乡;世界自然遗产;下庄精神;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和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章程。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乡村群众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抓手;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群众文化主体意识觉醒、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提升思想认识,也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坚实基础。2021年6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乡村文化振兴调研组前往巫山县竹贤乡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下庄村、阮村、石院村、石沟村、福坪村、药材村6个村庄,参观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通过考察了解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等,具体分析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与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竹贤乡概况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位于巫山县东北部,东接湖北省巴东县,南抵骡坪镇,西、北接平河乡,距巫山县政府驻地53千米,区域总面积98平方千米。竹贤乡下辖6个行政村:石院村、石沟村、阮村、下庄村、药材村、福坪村,现有户籍人口1870户5418人,常住人口1326户3323人,场镇常住人口200人左右。

竹贤乡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海拔落差大,最高峰朝阳坪位于福坪村,海拔2362.6米;最低点纸厂沟位于下庄村,海拔280米。区域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高于10℃的日数为225天;年平均日照数15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明显。由于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故多发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灾害现象。

由于海拔差异大,气候条件特殊,竹贤乡林地面积广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农业种植因此受限,只适宜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核桃、烤烟、茶叶、中药材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除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是竹贤乡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与经济来源。

二、资源禀赋

(一)世界自然遗产地——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为35276.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7323.1公顷,缓冲区面积6555.8公顷,试验区面积11397.7公顷。竹贤乡6个行政村中,福坪村、阮村、药材村、石院村、下庄村5个行政村的林地划归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区涉及竹贤乡国土面积757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9%。保护区内人口较为稀少,竹贤乡5个村落居住在保护区内的人口247人,均居住在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无人居住。

保护区在竹贤乡设有管理站,管辖处于庙堂乡与竹贤乡边界以东的区域(包括下庄——刘家泡——亮垭子一线),面积90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境内有金丝猴、草鸮、勺鸡、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境内蛇谷,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主要有巫山角蟾、菜花烙铁头等两栖爬行动物。辖区内朝阳坪湿地是巫山县新县城、骡坪场镇、两坪场镇、竹贤场镇等地20万人口饮水的水源地,是巫山县重要水源涵养地。

竹贤乡下庄村  陶宇 摄

(二)“时代楷模”与“下庄精神”

下庄村位于竹贤乡西部,村域内最低海拔仅287米,被喻为“天坑里的村庄”。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下庄村长期处于闭塞、贫困的状态。几代下庄人都渴望能走出天坑,走出贫困,开出一条脱贫致富幸福路。从1997年至2004年4月,历时7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毅力,带领村民终于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奋斗,不仅实现了下庄村几代人走出“天坑”的梦想,也形成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下庄精神”是脱贫攻坚过程中“苦干”铸就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典型代表。

2020年,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殊荣,下庄村村委会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毛相林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毛相林用实干苦干,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已成为下庄村和竹贤乡鲜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激励全乡人民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拓展新天地、实现新作为。

正在抖音直播的“歌师傅”  魏锦 摄

(三)“山歌子”唱遍竹贤乡

调研发现,竹贤乡民众多热爱唱山歌,当地称“山歌子”。“山歌子”内容丰富,包括有五句子山歌、扬歌、扬号子及各类小调,既有世代流传的经典曲调,又有临时创作的应景歌曲。过去,“山歌子”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现在竹贤乡仍然活跃着一批“山歌子”爱好者,他们被称为“歌师傅”,闲暇时会自发组织和聚集,共同演唱,个别爱好者还开通了网络直播,在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演唱。

耍锣鼓,也是竹贤乡较为盛行的文化活动。目前,竹贤乡场仍有耍锣鼓的团队活跃,团队5人,使用乐器包括:唢呐、小鼓、大锣、马锣、镲。经过组织,锣鼓团队还可与“山歌子师傅”相互配合,共同演出。2016年,“巫山锣鼓”成为竹贤乡首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个,该项目由竹贤乡和邓家乡共同申报。

巫音,是巫山县仪式戏剧的音乐形态。巫山县将巫音作为传统音乐申报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书中提及第二代班主涂从炘即竹贤乡阮村人,家承第一代班主涂理生,民国时期已故。如今竹贤乡仍有邓氏坛班在民间活跃,班主邓文双,能够演出大量仪式戏剧剧目,收藏有清朝及民国时期大量科仪本,保存完好,有重庆现存最古老的科仪本原件之一。

三、文化发展基础分析

当前,竹贤乡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54户1397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全乡实现行政村通村通畅全覆盖,集中供水保障全覆盖,乡中心小学和三个教学点设施正在逐步健全,乡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发展扎实起步,核桃、中药材、米大洋芋、烤烟等优势经济种植作物开始成规模发展。全乡正在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镇。目前竹贤乡已联合周边诸乡镇积极进行乡村振兴规划布局。结合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等,课题组对竹贤乡文化发展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竹贤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发展依据。

(一)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

竹贤乡位于位于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三峡库区心地带。区域内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与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九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相连。周围环绕有长江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神龙架、当阳大峡谷、神女峰等多个知名景区景点,具有一定旅游联动发展优势。

2.生态优势

竹贤乡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森林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内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区,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辖区内新建成朝阳坪水库,是巫山县重要水源涵养地。上述条件不仅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条件。

3.景观优势

竹贤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春秋相连,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是天然富氧的避暑胜地。境内海拔高低大落差造成的温度、湿度、水文气象等差异,进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垂直景观;高山深谷、山间平地,复杂的地形也形成了竹贤乡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所辖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灌丛、草地、山地裸岩、水域湿地等地质地貌和植被景观也可做为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4.人文优势

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在现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竹贤乡下庄村先后建成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立起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不惧艰险凿出“天路”的村民姓名,其中就有毛相林同志。今天,“下庄精神”已融入下庄村乃至整个竹贤乡的基层党建和党风文明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被广泛知晓,竹贤乡下庄村知名度骤升。2021年,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对外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大量团队和游客前来参观。

(二)存在问题

1.人口基数较小,乡村活力不足

乡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文化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然而,“民工潮”“学生党”的崛起,使得大规模的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乡村人口和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失。竹贤乡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全乡常住人口远远少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老人、幼童为主,参与社会活动、乡村建设活动与文化活动较少,导致乡村活力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竹贤乡建有综合文化站与文体广场各1个。石院村、石沟村、阮村、下庄村、药材村、福坪村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并按照相关规定配备有图书、乐器等文体用具,个别配套有体育运动场地。但总体看来,基础设施设备维护不善,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和相应经费。竹贤乡2011年通响率100%的35只广播喇叭现已全部失效。乡文化站与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开放率不高,图书、乐器等多数束之高阁。

3.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乡村文化传承乏力

近年来,竹贤乡文化站参与和组织过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脱贫攻坚、防治病虫害、农作物种植、普法教育等主题进行的一些培训,偶尔有配合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的“放歌新时代进基层”“篮球联谊赛”等文体活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主要是供应村民自发借阅图书或使用活动中心设施设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体活动也较少,虽然有唱山歌、耍锣鼓等传统,但仅少数几位“歌师傅”和爱好者出于自娱自乐的状态,既无组织活动,也无代际传承。

4.文化人才短缺,文化资源缺乏保护

乡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较少,个别仅有值班人员,导致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放率低,多数设备设施闲置老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缺少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知识背景,缺少相关专业培训,导致许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本乡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虽然竹贤乡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但并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整理与建档保护;境内一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考湾杨氏祠堂,残存木门、门楣及部分墙面,尚未得到修整。

调研组走访石院村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  陶宇 摄

四、对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掘和利用传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发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新举措;既要解决当前乡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从乡村振兴的全局出发,描绘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结合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以及对其当下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

传统乡村文化,或者说乡土文化,包括独特的乡村生态景观以及乡村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包括蕴藏于乡村社会的民风民俗、道德信仰与思想观念,具体则表现为乡村的文化遗产、民俗活动、乡规民约等形式。乡土文化是几千年来在农耕社会中哺育的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是对中国乡土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的今天,城市生活包括城市文化成为越来越多农村人的追求和向往,在现代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裹挟下,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内容也在不断向城市靠拢,传统乡村文化陷入认同危机与传承危机。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重视传统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重塑其在乡村全面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寻回乡村人民丰盛的精神家园。

竹贤乡虽然人口基数小,但仅几日的走访调研已使我们收获不少。几乎每村都有能唱山歌的“歌师傅”,且都身体康健,年龄60岁以下者居多;能够演出大量仪式戏剧剧目的邓氏坛班活跃于本乡以及周边乡镇;巫山县文化工作者曾至竹贤采风,并整理有《竹贤民间故事》一书;全乡人口以杨姓居多,乡境内也存有一处杨氏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得修整。我们建议:

1.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由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对全乡进行文化资源普查,尤其关注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俗、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群的发现与记录,以及后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保护等工作。

2.系统整理竹贤乡山歌。建议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及时建立“歌师傅”名单,协助“歌师傅”对自己掌握的山歌进行抄录、整理,已有的歌谱、曲谱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建立竹贤乡山歌档案(含电子档案与各类抄本原件),在适当的时候可公开出版。积极申报相应的传统音乐类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

3.系统整理邓氏坛班及其班主邓文双所掌握的仪式戏剧资料。建议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与支持邓文双对自己所掌握的仪式戏剧剧目与科仪本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对清、民国年间科仪本原本进行妥善保管,积极申报相应的传统音乐类或传统戏剧类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

4.可与相关文化部门、文化研究机构合作,探寻本乡历史沿革、文化名人,寻找杨氏族谱,修葺杨氏祠堂,布置乡史陈列馆,加强对本乡群众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本乡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层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逐步推进一批高水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持续促进了一系列面向城乡、面向农村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层开展。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管理模式相对固化、设施配置落后、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如竹贤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已经非常老旧,2011年通响率100%的35只广播喇叭陆续坏掉,但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和相应经费,现在全部失效,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开放率不高,所配送的图书、乐器等也多数束之高阁。公共文化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与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相衔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与机构空转。建议: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竹贤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质升级,建成竹贤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中心及文体广场的软硬件设备,配置电子图书阅览室、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以及旅游信息查询与服务平台等,加强本乡文化展陈,增设有关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展陈区域,使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连同文体广场等一起切实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应考虑到常住人口普遍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在书籍配送、休闲活动安排上有所倾斜;发动锣鼓团队、“歌师傅”、青壮年体育运动爱好者等当地文化能人,积极组织广场舞、唱山歌、篮球比赛等民众喜闻乐见且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组织群众活动应考虑到乡村人口流动的节令性特点,在暑假、春节这两个青壮年群众及大、中学生返乡高峰期,多多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本乡文化普及推广活动,也可以请返乡的文化精英依据自己的见识与特长开设文化课堂、交流沙龙,扩大不同年龄、性别、行业群众的文化交流、情感交流与相互理解,最大程度给予本乡群众文化认同感、文化获得感和文化幸福感。

(三)加强文化人才的配备与培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乃至全面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文化人才投入时间、精力来开展相关工作。大量的文化水平较高、劳动技能突出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常年离土离乡,致使参与传统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流失,留守老人和儿童无论在精力还是能力上,都很难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而乡村配备的文化专干数量又极为有限,甚至不少村文化专干为村民兼职,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上述因素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严重缺乏主体力量。建议:

1.在国家行政力量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当增加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编制数量,配备具有正式编制的文化专干,安排具备丰富乡镇文化工作经验、热爱文艺事业的干部到乡、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任职。

2.重视本土文化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本土文化人才是传统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人才保障,能够为传统乡村文化培育注入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源,是乡村古老文化的传承载体。培育锣鼓团队、“歌师傅”等为乡村文化自治组织,并不断挖掘和鼓励乡村群众中的文化爱好者投入到乡村文化活动中来,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3.加强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开展乡村文化专干业务素质培训和文化能人文艺交流活动;由市文化和旅游委、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委牵头,市群众艺术馆、巫山县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下乡辅导,为乡镇文化人才提供文化专干职能职责、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业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四)科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我国乡村社会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乡村社会特有的农业生产、乡村建筑、乡村风俗以及田园景观、自然风光和地方化的饮食、传统的生产生活技术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乡村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既可以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对乡村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增强乡村群众的经济收益与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下庄人事迹陈列馆,讲解员正在讲解绝壁劈路的历史  魏锦 摄

竹贤乡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在区位上,与周围生态景区、著名旅游景点具有联动发展优势,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科学研学等业态的绝佳条件。“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的广泛传播,以及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下庄筑路英雄谱等的建立,使得竹贤乡下庄村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学习、参观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个人与团队。这不仅为竹贤乡开展人文旅游、研学活动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学研学等游客的引流。建议:

1.整理和丰富对“下庄精神”的各类相关报道、实物资料,加强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等文化设施的提档升级与内容完善,建设重庆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逐步实现“下庄精神”文化资源与下庄古道、下庄人家、下庄峡谷等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以及从文化旅游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拓展。

2.联合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不影响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活动。可在缓冲区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条件下,开展实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考察、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但禁止经营性生产与生态旅游活动。可在实验区探索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各种活动必须严格划定范围、规定路线、确定规模。注意减少旅游设施的修建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造成干扰,避免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源污染。严禁开发超出自然承载力的开发行为。

3.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多元立体营销架构推广、扩展竹贤文化旅游。

(五)以特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自信

乡村特色文化反映的是一村、一乡文化所呈现出的区别性和唯一性特征。正如俗语所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居住族群、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使得中国的乡村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发现、提炼出乡村特色文化,对于对外展现乡村独特文化风貌、提升乡村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内增强群众对本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进而主动参与本乡文化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竹贤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生态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形成了竹贤乡人特殊的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从高低落差极大的立体的村庄分布到天坑居民绝壁凿出“天路”的壮举,无不体现出竹贤人的天人观念以及在与恶劣环境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家乡、下庄精神的诞生地,已成为竹贤乡两个响当当的名片,“世界遗产胜地,时代楷模故里”当成为竹贤乡的鲜明定位,与之相关的以保护自然生态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价值导向的下庄精神便是对竹贤乡特色文化的准确表达。

要建立本乡群众的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向本乡群众宣传、普及竹贤乡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天然的生态宜居之所的重要价值,推动群众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生态保护意识,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自觉推广生态文化、坚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走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以“下庄精神”为引领,提升竹贤乡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风貌,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通过开展家风家训评比、科学生态种植竞赛,建立村民互助组织以及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以实践来重新定义竹贤的乡风、民风和家风,塑造竹贤人对竹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建立以各村为基础、村民为主力的竹贤文化宣传队,借助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建立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新兴宣传平台,以生活化、具象化、多样化的内容宣传竹贤文化与精神;加强对村民的正确引导,鼓励村民尤其是文化能人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加交流与互动来推动竹贤文化的传播,促进村民建设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六)建立现代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作用。建立科学现代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能够为建设充满活力和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提供引领和支撑。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往往较多依赖于乡村文化网络中蕴涵的乡村文化权力和自治实践。乡绅阶层、宗族组织常常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族族长不仅掌管全族事务,一般也被推举为本族的代表参与乡村治理;乡规民约具有自治和德治的显著特征,也是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传统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具有内生动力的乡村自治系统,对今天建立简约高效、治理有效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随着竹贤乡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价值的极大提升,其乡村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引起越来越多的注目与重视,《竹贤乡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21—2035)已逐渐进入落地阶段,未来的竹贤乡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乃至资本力量的介入,也必将带来竹贤乡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本乡群众永远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应转变基层管理干部的治理观念,充分考虑文化治理主体的作用,在坚持法治为本的前提下,重视自治的基础性作用和德治的软性作用,促进乡村文化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建立起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文化自治组织、专家、本乡群众之间在平等合作的关系框架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文化治理体系。

要重视乡规乡约、村规民约的作用,积极培育乡规民约的承载主体。要发挥好乡村精英作为乡村自治治理主体的作用,积极培养乡村精英和乡村自治组织,引导“本土人才”“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弘扬乡村自治文化,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自主作用,尤其是鼓励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鼓励更多人关爱家乡、认同本乡文化,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

作者:魏锦 陶宇 杜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巫山县竹贤乡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是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新时代愚公精神“下庄精神”影响广泛,但文化发展基础较弱:人口基数小、乡村活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乡村文化传承乏力,文化人才短缺、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建议:1.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2.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3.加强文化人才的配备与培养;4.科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5.以特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自信;6.建立现代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关键词】竹贤乡;世界自然遗产;下庄精神;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和全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章程。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乡村群众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抓手;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群众文化主体意识觉醒、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提升思想认识,也是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坚实基础。2021年6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乡村文化振兴调研组前往巫山县竹贤乡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下庄村、阮村、石院村、石沟村、福坪村、药材村6个村庄,参观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通过考察了解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等,具体分析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与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一、竹贤乡概况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位于巫山县东北部,东接湖北省巴东县,南抵骡坪镇,西、北接平河乡,距巫山县政府驻地53千米,区域总面积98平方千米。竹贤乡下辖6个行政村:石院村、石沟村、阮村、下庄村、药材村、福坪村,现有户籍人口1870户5418人,常住人口1326户3323人,场镇常住人口200人左右。

竹贤乡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海拔落差大,最高峰朝阳坪位于福坪村,海拔2362.6米;最低点纸厂沟位于下庄村,海拔280米。区域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高于10℃的日数为225天;年平均日照数15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明显。由于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故多发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灾害现象。

由于海拔差异大,气候条件特殊,竹贤乡林地面积广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但农业种植因此受限,只适宜种植土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核桃、烤烟、茶叶、中药材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除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是竹贤乡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与经济来源。

二、资源禀赋

(一)世界自然遗产地——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为35276.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7323.1公顷,缓冲区面积6555.8公顷,试验区面积11397.7公顷。竹贤乡6个行政村中,福坪村、阮村、药材村、石院村、下庄村5个行政村的林地划归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区涉及竹贤乡国土面积757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9%。保护区内人口较为稀少,竹贤乡5个村落居住在保护区内的人口247人,均居住在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无人居住。

保护区在竹贤乡设有管理站,管辖处于庙堂乡与竹贤乡边界以东的区域(包括下庄——刘家泡——亮垭子一线),面积90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境内有金丝猴、草鸮、勺鸡、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境内蛇谷,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主要有巫山角蟾、菜花烙铁头等两栖爬行动物。辖区内朝阳坪湿地是巫山县新县城、骡坪场镇、两坪场镇、竹贤场镇等地20万人口饮水的水源地,是巫山县重要水源涵养地。

竹贤乡下庄村  陶宇 摄

(二)“时代楷模”与“下庄精神”

下庄村位于竹贤乡西部,村域内最低海拔仅287米,被喻为“天坑里的村庄”。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下庄村长期处于闭塞、贫困的状态。几代下庄人都渴望能走出天坑,走出贫困,开出一条脱贫致富幸福路。从1997年至2004年4月,历时7年,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毅力,带领村民终于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奋斗,不仅实现了下庄村几代人走出“天坑”的梦想,也形成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下庄精神”是脱贫攻坚过程中“苦干”铸就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典型代表。

2020年,毛相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殊荣,下庄村村委会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毛相林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毛相林用实干苦干,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已成为下庄村和竹贤乡鲜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激励全乡人民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拓展新天地、实现新作为。

正在抖音直播的“歌师傅”  魏锦 摄

(三)“山歌子”唱遍竹贤乡

调研发现,竹贤乡民众多热爱唱山歌,当地称“山歌子”。“山歌子”内容丰富,包括有五句子山歌、扬歌、扬号子及各类小调,既有世代流传的经典曲调,又有临时创作的应景歌曲。过去,“山歌子”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现在竹贤乡仍然活跃着一批“山歌子”爱好者,他们被称为“歌师傅”,闲暇时会自发组织和聚集,共同演唱,个别爱好者还开通了网络直播,在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演唱。

耍锣鼓,也是竹贤乡较为盛行的文化活动。目前,竹贤乡场仍有耍锣鼓的团队活跃,团队5人,使用乐器包括:唢呐、小鼓、大锣、马锣、镲。经过组织,锣鼓团队还可与“山歌子师傅”相互配合,共同演出。2016年,“巫山锣鼓”成为竹贤乡首个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也是至今为止的唯一一个,该项目由竹贤乡和邓家乡共同申报。

巫音,是巫山县仪式戏剧的音乐形态。巫山县将巫音作为传统音乐申报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书中提及第二代班主涂从炘即竹贤乡阮村人,家承第一代班主涂理生,民国时期已故。如今竹贤乡仍有邓氏坛班在民间活跃,班主邓文双,能够演出大量仪式戏剧剧目,收藏有清朝及民国时期大量科仪本,保存完好,有重庆现存最古老的科仪本原件之一。

三、文化发展基础分析

当前,竹贤乡已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354户1397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全乡实现行政村通村通畅全覆盖,集中供水保障全覆盖,乡中心小学和三个教学点设施正在逐步健全,乡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发展扎实起步,核桃、中药材、米大洋芋、烤烟等优势经济种植作物开始成规模发展。全乡正在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镇。目前竹贤乡已联合周边诸乡镇积极进行乡村振兴规划布局。结合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现状等,课题组对竹贤乡文化发展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竹贤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发展依据。

(一)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

竹贤乡位于位于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三峡库区心地带。区域内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与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九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相连。周围环绕有长江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神龙架、当阳大峡谷、神女峰等多个知名景区景点,具有一定旅游联动发展优势。

2.生态优势

竹贤乡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森林生态环境良好。区域内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区,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要生态屏障。辖区内新建成朝阳坪水库,是巫山县重要水源涵养地。上述条件不仅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条件。

3.景观优势

竹贤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春秋相连,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1℃,是天然富氧的避暑胜地。境内海拔高低大落差造成的温度、湿度、水文气象等差异,进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垂直景观;高山深谷、山间平地,复杂的地形也形成了竹贤乡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所辖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灌丛、草地、山地裸岩、水域湿地等地质地貌和植被景观也可做为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4.人文优势

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在现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竹贤乡下庄村先后建成了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立起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不惧艰险凿出“天路”的村民姓名,其中就有毛相林同志。今天,“下庄精神”已融入下庄村乃至整个竹贤乡的基层党建和党风文明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随着“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被广泛知晓,竹贤乡下庄村知名度骤升。2021年,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对外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大量团队和游客前来参观。

(二)存在问题

1.人口基数较小,乡村活力不足

乡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尤其是中青年群体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文化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然而,“民工潮”“学生党”的崛起,使得大规模的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乡村人口和主要劳动力大量流失。竹贤乡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全乡常住人口远远少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以老人、幼童为主,参与社会活动、乡村建设活动与文化活动较少,导致乡村活力不足。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竹贤乡建有综合文化站与文体广场各1个。石院村、石沟村、阮村、下庄村、药材村、福坪村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并按照相关规定配备有图书、乐器等文体用具,个别配套有体育运动场地。但总体看来,基础设施设备维护不善,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和相应经费。竹贤乡2011年通响率100%的35只广播喇叭现已全部失效。乡文化站与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开放率不高,图书、乐器等多数束之高阁。

3.群众文化活动匮乏,乡村文化传承乏力

近年来,竹贤乡文化站参与和组织过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脱贫攻坚、防治病虫害、农作物种植、普法教育等主题进行的一些培训,偶尔有配合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的“放歌新时代进基层”“篮球联谊赛”等文体活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主要是供应村民自发借阅图书或使用活动中心设施设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体活动也较少,虽然有唱山歌、耍锣鼓等传统,但仅少数几位“歌师傅”和爱好者出于自娱自乐的状态,既无组织活动,也无代际传承。

4.文化人才短缺,文化资源缺乏保护

乡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较少,个别仅有值班人员,导致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放率低,多数设备设施闲置老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缺少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知识背景,缺少相关专业培训,导致许多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本乡文化遗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虽然竹贤乡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但并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整理与建档保护;境内一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考湾杨氏祠堂,残存木门、门楣及部分墙面,尚未得到修整。

调研组走访石院村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  陶宇 摄

四、对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掘和利用传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也要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发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新举措;既要解决当前乡村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从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从乡村振兴的全局出发,描绘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结合竹贤乡基本乡情、资源禀赋,以及对其当下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

传统乡村文化,或者说乡土文化,包括独特的乡村生态景观以及乡村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包括蕴藏于乡村社会的民风民俗、道德信仰与思想观念,具体则表现为乡村的文化遗产、民俗活动、乡规民约等形式。乡土文化是几千年来在农耕社会中哺育的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是对中国乡土文化基因的一脉相承。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的今天,城市生活包括城市文化成为越来越多农村人的追求和向往,在现代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裹挟下,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内容也在不断向城市靠拢,传统乡村文化陷入认同危机与传承危机。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重视传统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乡村文化资源,重塑其在乡村全面发展和振兴中的价值,寻回乡村人民丰盛的精神家园。

竹贤乡虽然人口基数小,但仅几日的走访调研已使我们收获不少。几乎每村都有能唱山歌的“歌师傅”,且都身体康健,年龄60岁以下者居多;能够演出大量仪式戏剧剧目的邓氏坛班活跃于本乡以及周边乡镇;巫山县文化工作者曾至竹贤采风,并整理有《竹贤民间故事》一书;全乡人口以杨姓居多,乡境内也存有一处杨氏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得修整。我们建议:

1.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由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对全乡进行文化资源普查,尤其关注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俗、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群的发现与记录,以及后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保护等工作。

2.系统整理竹贤乡山歌。建议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及时建立“歌师傅”名单,协助“歌师傅”对自己掌握的山歌进行抄录、整理,已有的歌谱、曲谱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建立竹贤乡山歌档案(含电子档案与各类抄本原件),在适当的时候可公开出版。积极申报相应的传统音乐类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

3.系统整理邓氏坛班及其班主邓文双所掌握的仪式戏剧资料。建议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帮助与支持邓文双对自己所掌握的仪式戏剧剧目与科仪本进行整理和数字化转化,对清、民国年间科仪本原本进行妥善保管,积极申报相应的传统音乐类或传统戏剧类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

4.可与相关文化部门、文化研究机构合作,探寻本乡历史沿革、文化名人,寻找杨氏族谱,修葺杨氏祠堂,布置乡史陈列馆,加强对本乡群众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本乡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

(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层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逐步推进一批高水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持续促进了一系列面向城乡、面向农村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基层开展。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管理模式相对固化、设施配置落后、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如竹贤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已经非常老旧,2011年通响率100%的35只广播喇叭陆续坏掉,但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和相应经费,现在全部失效,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各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开放率不高,所配送的图书、乐器等也多数束之高阁。公共文化提供的服务内容不能与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相衔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与机构空转。建议: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竹贤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质升级,建成竹贤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提升中心及文体广场的软硬件设备,配置电子图书阅览室、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以及旅游信息查询与服务平台等,加强本乡文化展陈,增设有关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展陈区域,使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连同文体广场等一起切实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应考虑到常住人口普遍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在书籍配送、休闲活动安排上有所倾斜;发动锣鼓团队、“歌师傅”、青壮年体育运动爱好者等当地文化能人,积极组织广场舞、唱山歌、篮球比赛等民众喜闻乐见且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组织群众活动应考虑到乡村人口流动的节令性特点,在暑假、春节这两个青壮年群众及大、中学生返乡高峰期,多多组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本乡文化普及推广活动,也可以请返乡的文化精英依据自己的见识与特长开设文化课堂、交流沙龙,扩大不同年龄、性别、行业群众的文化交流、情感交流与相互理解,最大程度给予本乡群众文化认同感、文化获得感和文化幸福感。

(三)加强文化人才的配备与培养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品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乃至全面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文化人才投入时间、精力来开展相关工作。大量的文化水平较高、劳动技能突出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常年离土离乡,致使参与传统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流失,留守老人和儿童无论在精力还是能力上,都很难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而乡村配备的文化专干数量又极为有限,甚至不少村文化专干为村民兼职,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许多工作无法开展。上述因素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严重缺乏主体力量。建议:

1.在国家行政力量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应当增加乡文旅综合服务中心、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编制数量,配备具有正式编制的文化专干,安排具备丰富乡镇文化工作经验、热爱文艺事业的干部到乡、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任职。

2.重视本土文化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本土文化人才是传统乡村文化重构的重要人才保障,能够为传统乡村文化培育注入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源,是乡村古老文化的传承载体。培育锣鼓团队、“歌师傅”等为乡村文化自治组织,并不断挖掘和鼓励乡村群众中的文化爱好者投入到乡村文化活动中来,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3.加强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开展乡村文化专干业务素质培训和文化能人文艺交流活动;由市文化和旅游委、巫山县文化和旅游委牵头,市群众艺术馆、巫山县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下乡辅导,为乡镇文化人才提供文化专干职能职责、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业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

(四)科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我国乡村社会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乡村社会特有的农业生产、乡村建筑、乡村风俗以及田园景观、自然风光和地方化的饮食、传统的生产生活技术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乡村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既可以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对乡村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增强乡村群众的经济收益与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下庄人事迹陈列馆,讲解员正在讲解绝壁劈路的历史  魏锦 摄

竹贤乡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在区位上,与周围生态景区、著名旅游景点具有联动发展优势,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科学研学等业态的绝佳条件。“时代楷模”毛相林与“下庄精神”的广泛传播,以及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下庄筑路英雄谱等的建立,使得竹贤乡下庄村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学习、参观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个人与团队。这不仅为竹贤乡开展人文旅游、研学活动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学研学等游客的引流。建议:

1.整理和丰富对“下庄精神”的各类相关报道、实物资料,加强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讲堂等文化设施的提档升级与内容完善,建设重庆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逐步实现“下庄精神”文化资源与下庄古道、下庄人家、下庄峡谷等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以及从文化旅游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拓展。

2.联合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不影响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活动。可在缓冲区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条件下,开展实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考察、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但禁止经营性生产与生态旅游活动。可在实验区探索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各种活动必须严格划定范围、规定路线、确定规模。注意减少旅游设施的修建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造成干扰,避免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源污染。严禁开发超出自然承载力的开发行为。

3.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多元立体营销架构推广、扩展竹贤文化旅游。

(五)以特色文化提升群众文化自信

乡村特色文化反映的是一村、一乡文化所呈现出的区别性和唯一性特征。正如俗语所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居住族群、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使得中国的乡村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发现、提炼出乡村特色文化,对于对外展现乡村独特文化风貌、提升乡村知名度与影响力,对内增强群众对本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进而主动参与本乡文化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竹贤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生态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形成了竹贤乡人特殊的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从高低落差极大的立体的村庄分布到天坑居民绝壁凿出“天路”的壮举,无不体现出竹贤人的天人观念以及在与恶劣环境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的家乡、下庄精神的诞生地,已成为竹贤乡两个响当当的名片,“世界遗产胜地,时代楷模故里”当成为竹贤乡的鲜明定位,与之相关的以保护自然生态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价值导向的下庄精神便是对竹贤乡特色文化的准确表达。

要建立本乡群众的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向本乡群众宣传、普及竹贤乡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天然的生态宜居之所的重要价值,推动群众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生态保护意识,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自觉推广生态文化、坚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走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以“下庄精神”为引领,提升竹贤乡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文风貌,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通过开展家风家训评比、科学生态种植竞赛,建立村民互助组织以及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以实践来重新定义竹贤的乡风、民风和家风,塑造竹贤人对竹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建立以各村为基础、村民为主力的竹贤文化宣传队,借助手机、电脑等现代工具,建立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新兴宣传平台,以生活化、具象化、多样化的内容宣传竹贤文化与精神;加强对村民的正确引导,鼓励村民尤其是文化能人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加交流与互动来推动竹贤文化的传播,促进村民建设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六)建立现代乡村文化治理体系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作用。建立科学现代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能够为建设充满活力和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提供引领和支撑。中国传统乡村的治理往往较多依赖于乡村文化网络中蕴涵的乡村文化权力和自治实践。乡绅阶层、宗族组织常常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族族长不仅掌管全族事务,一般也被推举为本族的代表参与乡村治理;乡规民约具有自治和德治的显著特征,也是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传统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具有内生动力的乡村自治系统,对今天建立简约高效、治理有效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随着竹贤乡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价值的极大提升,其乡村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引起越来越多的注目与重视,《竹贤乡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21—2035)已逐渐进入落地阶段,未来的竹贤乡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乃至资本力量的介入,也必将带来竹贤乡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本乡群众永远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应转变基层管理干部的治理观念,充分考虑文化治理主体的作用,在坚持法治为本的前提下,重视自治的基础性作用和德治的软性作用,促进乡村文化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建立起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文化自治组织、专家、本乡群众之间在平等合作的关系框架下,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乡村文化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文化治理体系。

要重视乡规乡约、村规民约的作用,积极培育乡规民约的承载主体。要发挥好乡村精英作为乡村自治治理主体的作用,积极培养乡村精英和乡村自治组织,引导“本土人才”“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弘扬乡村自治文化,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自主作用,尤其是鼓励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鼓励更多人关爱家乡、认同本乡文化,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

作者:魏锦 陶宇 杜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THE END
0.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汇总十篇1.2生态“三养”度假休闲早在2013年巴南区就探索出旅游休闲新模式,提出生态“三养”旅游,伴随着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乡村田园,因而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特点的度假村逐渐兴起。以云篆山、圣灯山、南湖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 jvzquC41|iju0zguj{/exr0ep5icx|gp1719A60jvsm
1.乡村文化底蕴范文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风貌的保护没有受到重视,致使不少建筑遗产以及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被破坏。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村落的地方性特点弱化,乡村聚落意象模糊。一些乡村聚落在总体布局中过于重视生产和生活功能而忽视其文化和景观美学功能,导致乡村聚落趋同化现象严重。院落空废、空心村、村落整体迁移而废弃、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985
2.重庆乡村旅游景点推荐:12个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评选启动以来,重庆已有66个村成功入选,本次入选的12个村有优势资源挖掘充分、经营业态丰富、联农带农成效显著、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四大特点。 重庆乡村旅游景点推荐:这12个村有何特色?一起来看看 NO.1 渝北区 jvzquC41yy}/3;82v0ipo8gnqi5mx‚twiqthn~j155:60qyon
3.乡村旅游概念(精选5篇)[2] 王勃:《重庆市公共交通导识系统视觉识别设计研究――以市区公交车视觉导识系统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乡村旅游概念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起着纲领性作用,它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特点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548850qyon
4.设计重拾乡村乡愁记忆——重庆梁平明达镇红岩坝实践样板以空间美学设计复原其悬空寺原貌,一方面能够为红岩坝增加一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又能以步行的方式联通坝上丹山红岩洞摄影平台,串联起步行的交通动线。同时这一人文景观打造会加强红岩坝“乡愁·养心”的原乡主题,让其成为疗愈精神的心灵修养圣地。 注: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英才计划项目“设计赋能绿色减贫的历史经验与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27=:6Bd33492;<58;0nuou
5.生态建设规划范文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3=277mvon
6.2022川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由于泥石流灾害导致谷汝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所以设计以提升村庄环境,健全生态治理为主,同时完善乡村景观肌理,保护乡村景观生态格局,增加产业创新、融入藏民俗等文化底蕴。在构建乡村景观肌理,提升乡村旅游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彰显地域乡土特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谷汝精品旅游示范村。 姓名:孙虹 学号:1805301044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973?988
7.园林规划与设计论文(一)乡村景观特点分析 乡村景观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域性。乡村景观其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均具备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生产性。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区域范围内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实际需要存在着紧密关系,为满足现实需要,对原有的乡村土地进行改造与完善;第三,生态型。乡村环境多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生态jvzquC41yy}/jjtvqwmbq7hqo1lbp€jp1482:?3jvor
8.美丽乡村建设论文通用12篇域特点,通过合理景观规划和建设从而探索符合经济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述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景观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 jvzquC41|iml‚3zwgyiw7hqo1nbq€jp19=48:3jvor
9.乡村振兴在行动学校成立乡村景观风貌研究中心学校要闻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4月15日,学校发布《关于成立乡村景观风貌研究中心的通知》,标志着我校“乡村景观风貌研究中心”科研平台正式成立。 该中心由学校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孙磊担任主任,校长助理、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双海军与乡村振兴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张雄任副主任,主要依托学校乡jvzquC41yy}/ezwm0gjv0ls1jvsm1A5514634656/470exsvgpz.3:>370yivvq
10.景观规划设计范例8篇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景观规划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素构成初探 摘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的建设,使乡村景观规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景观规划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对于乡村景观风貌的表象的设计,而应该建立在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jvzquC41yy}/dj~ycvii0ls1lkthi~fpiwoiwjxjglo0
11.加快推动重庆乡村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庆市新浪财经重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截至2023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55.06%,森林蓄积量达到2.74亿立方米,为森林康养新业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森林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发展乡村森林康养新业态,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是优化对外交通条件,立足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与森林康养业发展规划,优化航空、铁路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8/3:5eql2kpcttr}~5:496;@3ujvsm
12.乡村旅游乡村红色之旅田园景观民俗活动农村节日乡村游是指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那么乡村旅游景区有哪些呢?乡村游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田园景观、乡村民俗活动、红色乡村、最美乡村古镇等等,比如吧哈八村、西递、宏村等都是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下面MAIGOO编辑就从乡村游景点、重点旅游乡村、最美乡村游、红色jvzquC41yy}/ojniqq4dqv4vqr553B5: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