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浙江

下载本文档

1、-作者xxxx-日期xxxx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精品文档】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学院 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 农耕文明 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

2、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范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内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

3、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

4、,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

5、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6、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方的各个强大的帝国都不能快速到达中国并进行战争。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侵扰绝大部分是来自北方的。中国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修建长城。这样,中国的四方便都有屏障了。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结

7、果不是战胜了中华文化,恰恰相反,他们被中华文化同化了,例如匈奴、鲜卑、羌族等。因为他们的文化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成为了被征服者。在这种四面都有天然的军事屏障的条件下,中国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蛮族征服,而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延续了自己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并且保持了灿烂辉煌,中间没有大的中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西方殖民和侵略者没有能够到达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庇护。 三、 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疆域的辽阔并且一直保持,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样广阔的疆域,地形地貌极为多样,有高山、河流、平原、高原等。

8、古代的交通不方便,这样的地形就很可能造成不可逾越的阻隔。各个文化区之间缺乏交流,差异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样式。从整体来看,北方的文化一致性程度比较强,南方文化则各具特点。从上古来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差异。在中国的中原和北部地区,出现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特点是典雅温和,符合礼仪,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点。而在南方,出现的是离骚这样的诗歌,表现出的是与诗经差异很大的特色。呈现出了迷离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同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再如,由于横断山脉的阻隔,古代四川与中原的交通很不方便,有“天险”之称。从考古发掘的三星堆文物来看,古代四川盆地的青铜器技术极为发达,

9、阶层制度也与中原不同。在更南方的岭南,差异就更大了。由于距离海洋比较近,与外部交流频繁,中原王朝的控制又很难到达,这里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人们的观念也与中原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和开放港口出现在广东省,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这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不同的各民族和各地区文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点,这种文化的多样性程度在世界上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四、自然环境对中国政治和民族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阻挡外部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也造成了中国政治的超强稳定性和封闭,民族心理的自大和保守。如果没有外部的入侵造成的危机,一个朝代基本上能够比较顺利地延续下

10、去。改朝换代不频繁。而且政治制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政治上的稳定性造成了文化的稳定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主流都是儒家文化,缺少变化。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物产丰富而自傲,以“天朝上国”自居,造成了政治上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表现在民族心理上,这种安全的环境使民众安于现状,固守着农耕经济。中国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家庭、宗族、血缘,同自然环境造成的农耕经济发达是不可分割的。“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是传统中国人很重要的心理观念。和西方充满变化和冒险的海洋文化不同,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中国一直都处在自己自足的状态中,统治者人民满足于现状。在农业经济在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心理的保守和自闭。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认识较少,缺乏融入世界的意识。这样也造成了商业经济的萎缩,使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反过来又阻碍了政治的进步。所以,在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崛起时,中国人还陶醉在自己的富足中,丝毫没有警醒和察觉。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张兰生)简介书评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中国地貌 科学出版社自营店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28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38884 丛书名: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所属分类:图书>中小学用书>七年级>地理 本商品暂无详情。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7;2630qyon
1.从地理视角重新认识中国(上)本文部分内容引自星球研究所出版的《这里是中国》及其公众号相关资料、张兰生所著《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B站UP主“地缘志”相关视频。 我们从小就学习地理和历史。 地理课本告诉我们,祖国的陆地版图是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其中有的省区像振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则像温润可爱的玉兔。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577=65=d32:;99A7950nuou
2.自然圣境与生命空间变迁”环境史高端学术论坛在京召开2023年7月8日—9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环境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三交史”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筹)承办的“生态纽带:自然圣境与生命空间变迁”环境史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jvzquC41yy}/ensgyu4dqv3ep1tfy|3jvor@cri?32<86=>
3.黔相邻地区沉积型稀土矿找矿突破:黏土到稀土的“蜕变”经质询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稀土矿床类型——古陆相沉积型稀土矿,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在古陆相沉积环境形成的稀土矿类型,也是全球首个发现于古陆相沉积环境中的稀土矿床。 至此,历经科研人员5年艰难调查评价与科技攻关,这一新型稀土矿床终于从黏土层中被“剥离”出来,并被正式认定为一种具有商业开发jvzquC41yy}/kƒntcp4og}4pgyy/j}rnAcoe?<:734=7
4.2022年9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2022年9月2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该团队在我国南方地区约4.4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脊椎动物有颌类起源与-e卷通组卷网jvzquC41|wpvcw3zmy4dqv43:s8:7?85944ivvq
5.中国古地理(豆瓣)《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起源、演化和形成过程。全书分总论和分区专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以时间为主线,“厚今薄古”地阐述了对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或过程,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拼合、构造-地貌格局的奠定、季风气候的形成、冰期-间jvzquC41yy}/fxzdcp4dqv4kudt0;@=/9/64/985::>.68
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6)生物岩:形成机制、古地理与资源、环境意义,召集人:吴亚生、韩作振; (7)现代海洋沉积过程及沉积记录,召集人:范代读,刘喜停,徐方建,张霞; (8)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古生态,召集人:齐永安、宋慧波; (9)小尺度古地理与沉积构型,召集人:吴胜和、林承焰、岳大力、尹艳树、张佳佳 jvzquC41yy}/e~u0gf{/ew4rwd5hgxxek1z{ip4e597g9;96:gk57;5d:;65eoj3;;l9d>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