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貌类型

认证主体:于**(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常见地貌类型【课标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 要特点。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A .让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视频、图像等途径辨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J 、B .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地貌的分布;C.让学生掌握野外观察地貌的基本方法。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课标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几种常见的地貌;二是掌握并描述其景观特征。课标强调,地貌 与“地形”概念基本通用,从成因入手划分不同的“地表形态”,如河流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地形 地貌景

2、观特征。针对前者,课标要求教师在处理地貌类型时,可以提及相 应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并适当拓展形成原因,但不建议教师从成因入手 构建教学体系,这取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难度区别;针对后者,课标 要求景观的描述需要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进行描述,如类 型、规模、色彩特征、次级地貌组合等。本条课标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 特别强调以学生 的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 生能够在野外观察、识别并描述当地的地貌;若无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图 像、视频、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和识别不同的地貌。【教材分析】教材安排在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继大气圈、水圈

3、之后第 三个重要的圈层一一岩石圈,本章只有两小节,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 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 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貌”与接下来地理 2 “区域发展”中的 “人口分布” “空间特征” “城乡景观”等概念有联系。教材中没有出现“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需要教师进 行补充教学。【学情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 5种基本的地形以及等高线的相关 知识,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但其中5种基本地形的划分主要以较 为简单的外部形态划分的;高中阶段则采用成因分类,增加了难度。刚上高中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 一是有活跃的思维,

4、但 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激发学生更多的思 考,鼓励他们剖析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教学目标】综合思维1. 从不同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分布区等多角度分析,全面 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2. 用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区域认知了解各种地貌的分布范围或其次级地貌类型的分布区域, 以及不同地 区地貌的形成条件,对各种地貌的区域分布有初步认知。例如, 世界上最 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选址、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等。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 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

5、等,本 课时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掌握四种常见地貌类型、分布及其景观特征【教学难点】1. 了解次级地貌如石林的形成过程、峰丛峰林的演化过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等。2.综合分析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丹娘地貌的形成过程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各类地貌教学模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与备注导 入:通 过徐 霞客游 记滇 游日记 二中 对喀斯 特地貌 的描述 进行剖 析,引 出本节解读文言文:徐霞客游记滇 游日记二(片段)给出问题:文 中描述的是哪一种 地貌类型?该地貌 类型主要分布

6、在哪 些地区?该地貌对 当地人们的生产生 活有哪些影响?(通过后面的 课堂学习解答)通过对文言文的解读,理 解徐霞客表达的意思,就文中 内容展开联想。通过文 言文阅读导 入新课,让 学生学会通 过地理景物 的文字描述 联想实景, 激发对新课 的兴趣。课主题 地 貌,并 从四大 基本地 貌类型 中的喀 斯特地 貌作为 本节课 的开 端。15 / 13第一 部 分:喀 斯特地 貌1地 貌的概 念2. 喀斯特地貌的概念3. 喀斯特地貌 的次级 地貌类 型4. 喀斯特地貌 的分布 区域过渡:徐霞客 这次在我国美丽的 喀斯特地区打卡, 那么喀斯特地貌到 底是什么样子的地 貌类型?1. 补充地貌的 基本概

7、念,让学生 对整体地貌有个宏 观的认识,列举框 架2. 通过教师引 导阅读加幻灯片图 像展示的方式帮助 学生剖析喀斯特地 貌的概念,理解喀 斯特地貌的形成3. 引导学生观 看视频,并提出问 题:喀斯特地貌有 哪些次级地貌类 型?如何形成?主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答案,并通过图片感 知喀斯特次级地貌的景观特 征。学生通过图表思考问题, 得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 省份:云、桂、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分析“天眼”的选址该概念 的解读需要 细致,采用 学生阅读, 教师引导总 结相结合的 方法,让学 生更容易掌 握。该视频 在此处起到 承上启下的 作用既对

8、喀 斯特地貌的 概念有更深 刻的剖析和 补充,又对 喀斯特地貌 的次级地貌 有一定的了 解。此处加要分布的省份有哪 些?4. 通过幻灯片 图像展示的方式帮 助学生剖析喀斯特 次级地貌的概念(分为地表喀斯特 地貌和地下喀斯特 地貌进行讲述)其中,穿插“石 林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峰丛峰林 的演化过程”两个 板块的知识作为辅 助知识5. 教师引导学 生读图,先从整体 看喀斯特地貌的分 布区,再引导学生 总结出主要分布区6. 引导学生观 看视频,了解世界上对次级地 貌的概念作 为学生了解 的内容,但 能够帮助学 生加强对其 景观特征的 判断。辅助知 识的穿插有 助于培养学 生具有时空 概念的地理 观

9、。培养学 生的看图能 力是地理教 学不可或缺 的任务。本题较 为综合,知 识框架较为fl-亠亠-IIiI亠上 J.二- 一 “1气候:大窝凼位于我 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 温度适宜,四季如春。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 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2. 利用天然形成的喀 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 坡稳定性好。3. 喀斯特地质条件雨 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 裂隙,排水条件好。最大口径的射电望 远镜的基本情况, 分组讨论,阅读P68-P69活动题13,探究“天眼” 选址贵州平塘的原 因(从大窝凼的气 候地貌特点、基建 工程优势和排水方 面的优势三个

10、方面 做答)复杂,适合 用于学生之 间合作探 究。一方面 尝试发散思 维,完善自 身的知识框 架;另一方 面培养学生 的互助协作 能力。第二部 分:河 流地貌1河流 地貌的 概念2.河流地貌的 次级地 貌类型第 三部 分:1. 风沙地貌的 概念2. 风沙地貌的 次级地 貌类型第1. 补充河流地 貌的基本概念2. 通过教师引 导阅读加幻灯片图 像展示的方式帮助 学生剖析流水地貌 的概念,理解不同 河段流水作用方式 不同,塑造出不同 的次级地貌类型。其中,对于难 以理解的地貌类 型,如牛轭湖的形 态,教师通过现有 形态推演其形成过 程。最后,补充黄 河三角洲的典型生 长现象。1.通过幻灯片 图像展

11、示的方式帮 助学生剖析风沙地此为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学生可进行补充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 解。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至悖瓦时】井暑盘总丘氏岀血虬1.沙丘河谷的特征:此处河流地貌的概念作为本部分的铺垫知识。激发学 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透 现象、看本 质的思维习 惯。补充黄河三角洲的 典型生长现 象,培养学 生用动态发 展的眼光看 实物的思维 能力。雅丹地 貌具有十分 独特的景 观,值得视四部貌和次级地貌的概河道弯曲,河谷宽而平坦,分频欣赏,作分:念(分为风沙侵蚀布着河漫滩和沙洲。为课堂的调1.海岸地貌和风沙堆积地2.该沙丘的沙源地在江味剂。地貌的貌进

12、行讲述)心洲、河谷、河漫滩,原因在本题较概念其中,通过视于:为综合,知2.海岸频加深学生对雅丹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识框架较为地貌的地貌的理解。积(地形因素,提供沙源)复杂,适合次级地2.引导学生探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用于学生之貌类型究活动:阅读课本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降水因间合作探P73,小组讨论完成素)究。活动题13,并尝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试总结归纳丹娘沙风(风源)丘的形成过程。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人每年冬春季为)节,气候干旱多大3.结合沙源地和沙丘的风,大风经过地区走向可以判断出风向为东南植被稀少,加上经风。过江面,受阻挡较学生在幻灯片和教师语少,形成涡旋上升言的提示下积极思考,主动理气流

13、;气流携带沙O解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 沙粒堆积于山坡日 积月累形成沙丘。1. 通过幻灯片 图像展示的方式帮 助学生剖析海岸地 貌和次级地貌的概 念(分为海岸侵蚀 地貌和海岸堆积地 貌进行讲述)课堂小结-槪霑r地表划貌决圾地潮纟态彳地下老貌喀斷特地貌分布区河地稅-中游段问流侵蚀地規決般tfei朋缮下游股问流培和地貌常见地扯类型河口段凤少地規次皈屯貌年型-风沙fg蚀焰貌分布区_冈沙堆积地貌j眈薄岸地蜿海岸疑蚀地貌冼鈑帧类型.海岸塔积地貌课堂课后练习:一、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从左往右依次为甲、乙、 丙),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A )。A .雅丹地貌B. 黄土地貌C. 喀斯特地貌D. 丹霞地貌2. 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B)。A .河流侵蚀B .河流堆积C. 海水侵蚀D. 海水堆积3. 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 )。A .奇峰林立B .冰川广布C. 沟壑纵橫D. 地势坦荡二、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 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 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 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広門山地(1)分析错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圣音竹等在寺庙园林多受到人们欢迎,而矮生形的箬竹一般在景观园林中的墙角,筑篱与假山坡角得以应用,而景观园林中的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琴丝竹、凤尾竹等因其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特点被取 用,居住、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梅松竹,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与观赏类苗木的配置方法一样,竹类也可整齐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82=/j}rn
1.精品解析: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分析】本大题以赣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景观特点描述、河道变迁、萎缩河道的利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遥感影像图,从地形类型看,该区域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地势起伏方面,由西南部向jvzquC41yy}/|}m0eun1|thv1;59@88;34ivvq
2.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docx活动部分是观察家乡的地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貌的观察、识别、描述。本节是达成课程标准关于地貌观察内容要求的方法基础,是学生在野外识别地貌和描述主要地貌景观特点的方法指导。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上课学生是英德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学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英德市普通高中。学生的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33751?7363734;82326177xjvo
3.《三峡》公开课教案(通用15篇)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hbprfplkvynslkcubp8=;;4;:0qyon
4.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范文这也就决定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尺度上,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结构,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的目的。 从上述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建立在大尺度上,空间显性地研究景观格局功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92=/j}rn
5.地域文化的特征范例6篇1.地域性文化景观特点的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环境等。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很大,在不同区域形成代表当地的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北方景观的雄伟、壮观,南方景观的别致、淡雅,这都和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人文历史因素。由于人文历史、民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方面的不同,也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3:26:5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