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说有4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园林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园林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园林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园林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这里要考虑几方面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园林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l: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50~60年代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驸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上海地势平坦,因此人们有一种打破地平线、登高远眺的欲望,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究竟堆怎样的山合适呢?
首先是小范围内的山,或者是大山主峰的余波-丘陵。地形一般超过人的视线1.5~2.5米,就可以起到组合空间的作用,做到峰回路转,而所用土方并不一定多。这是大部分地区常见到的情况。
余下的陆地多数是平地。这里的平地,并不是一马平川,一览无遗,而是要有5%到5%的不同起伏坡度,在边缘地方,还可以有些小转折,才添趣味。
上面说的高度,是一个相对数量问题。因为不管堆怎样高的山,总是不可能达到自然山川的高度。尤其是上海,土地和土方资源宝贵,要通过地形、道路、种植的巧妙配合,使人通过对比,联想到山的高耸雄伟,而不是追求绝对的高度,更不能重蹈60年代几个公园互比山高的历史。一盆山水盆景,虽小在咫尺,却可以表现高山大川,就是因其浓缩了山水的精华。我们所提倡的要求,是'神似'而非'形似'
'挖湖堆山'中要注意的几件事:
●安全 过高、过陡的山,超过各种土壤的不同休止角和地面承载力,就易冲刷、塌坍;自身不稳定的同时,游人攀登也不安全。尤其是假山石料的倾斜翻滚,极易造成事故,早有先例,要切切注意。一般山坡在.1/3以内,山峰陡而山麓缓,愈远愈平。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功能 地形除了有排水、灌溉、改善种植条件的要求,还可以塑造小气侯的环境。群山环抱,气势雄伟,放在西北面,可以遮挡冬天的风;而舒坦的向阳面,增加了种植地面。左边流水潺潺,右边盘旋大道,前面荷塘清池。这是中国风俗里风水:'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渭之玄武,为最贵地'。摘录供参考。
●形态 地形要符合自然规律,方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因此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规律,在限定的空间内,让地形在各个不同方向以各种不同坡度延伸,产生各种不同体态、层次、分汇水线,形成人工山林趣味。正如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对山形最好的描述。'青龙要高大,.白虎不抬头',和画家'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瓦盘,祖峰乃厚',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群山格式。可供参考。
● 经济
一是因地制宜。《园冶》曰:'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充分利用原地形现状,严密计算挖填数量运距,减少工程量和运输量。
二是尽量做到土方平衡,减少外运内送土方量。挖湖与堆山,本身就是相互满足又省运距的措施;南缓北陡的坡度,也是符合推填的施工顺序。
三是充分利用原地表熟土。必要时应在设计中注明保存熟土的施工顺序要求,对原河塘腐泥,也应清塘利用,计算在土方工作量上。设计地形表面土层,要对深度、质量和机施程度有所要求,这对地形表面土层渗透排水,尤其对绿化种植的成活率,大有影响。凡使用重型机械反复推辗过的山坡,土壤结构破坏,即使种植穴加深放大,也难排水,切切注意。
四是准确选定水位。水位上下对土方量影响极大,一公顷土地,只要增加10厘米高度,就须1000土方。因此设计前要取得当地高、低、常水位和沟管标高、土质等资料。
●密切山与水、建筑、道路、绿化的关系
一是绿化种植时要烘托山形,山上种植高大乔木,山下要控制树木生长高度,或者留部分疏林、草坡,景观比例上就会有很大变化。因为乔木的生长高度和山高有时相差无几,如果再种色树,就有满山红遍的景色。
二是山水关系。利用港汉、溪涧、瀑布引水入山,使水有源,利用石矾、汀步、小岛、洞壑引山入水,使山水缠绕。同时注意边岸要曲折近水,且使山环水抱。对于水口要'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淆,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地理大书·山法全书))。即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要开敞;一为水流出之所,要封闭。
三是道路要在整个地形之中,峰回而路转,跟着地形、地貌上下曲折盘桓;而不是地形在道路两旁,互不关联。曲折蜿蜒的道路、入口,在自然山水中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延长了游览长度,也符合山区避风、安全防御的习惯心理。切勿以捷径为目的,追求节约。在新设计的地形,道路的路面材料要考虑沉降和左右曲折的问题,也有先做路基的。注意山路如坡度太大时(6%以上),应顺等高线方向作盘山路上升,坡度再大时(10%以上),则应做台阶。
四是建筑。建筑要依山傍水,在绿丛之中,勿喧宾夺主,勿破坏山形。因为建筑,即使是小型亭廊,在其高度要占到人工山形l/3以上时,产生一个比例问题:人和建筑是真实比例,山形却要求是自然山川的缩影。因此山峰是否安亭,往往是争论最多的焦点,而焦点的关键,是否把绿丛考虑进去。建筑要借物抒情,指点江山使山色情景交融。同时要留出风景透视线,或隐或现,组成轴线,团结全园。
园林地形提供了其他造园元素、材料立足生根之地,也只有各项元素相互配合好,全园方可熠熠生辉。古代有人把此形象为:'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阴阳二宅全书·龙说》)园林里常比喻为:山--骨骼;水--血脉;道路--经络;建筑--眼睛;树木--毛发。这里把大自然比拟成通人性的有机体,按人的比例地位组合。这种环境空间的有机观念,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密切相通的。
一、地形的表达方式:
等高线表示法(最常用的地形平面图表达法)
等高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基本原则:
1 .原地形等高线用 虚线 表示;
2 .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在平面上用 实线 或 点划线 表示。土地表面所出现的任何变动或改造都称之为“地形改造”。
3.所有等高线都是各自闭合的曲线;
4. 除了悬崖或垂直面外,等高线决不能相交。
5. 正确的表达形式:
等高然由一系列简单的曲线组成,但要注意:
1、杜绝同距偏移,即使是微小的地形也需要有陡缓。
2、曲线应有渐变的疏密有致和渐变的轮廓转动才能使地形具有陡坡和扭动。
3、成图以后山脊线基本应是一条曲线而非直线。
4.鞍部通常最为好舒缓。
二、坡度的设计标准和尺度
0~1%(过于平坦):排水性差,除了适宜作为受保护的湿地外,几乎不适宜作为室外空间的利用和使用功能的开发。
1%~5%(比较理想):适合大面积工程用地,而且不需要平整土地。缺点:如果在一片区域内延伸过大,在视觉上易变得单调乏味。
2%:适合草坪运动场的最大坡度,或平台和庭园铺地的设置。
3%:地面倾斜度显而易见,低于3%,地面相对呈水平状。
5~10%:适合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人行道最大极限坡度为10%。
10~15%:起伏型斜坡。有陡斜的感觉,为防止水土流失,应尽量少动土方,主要的工程设施须与等高线平行,以便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土方挖填量,并能与地形在视觉上保持和谐。
大于15%:因其陡峭一般不适于大规模的开发。
二、地形的微环境
实例:
通过简单的地形营造形成良好的微气候条件,东南形成平坦的喇叭口,西北形成较高地形,可以使东南季风通畅,甚至放大,冬季则起到阻挡西北季风的作用。
通过地形得到良好的微气候条件就是中国传统居住条件里面的风水。
地形与乐昌含笑、水密桃树一起形成的东南口大西北角口小的风带廊道,可以使场地内部夏季风通畅,冬季阻风。尤其夏季晚风,掠过紫茉莉的暗香、荷花的清香、水富桃的甜,夹带着水气的凉爽,到达丝瓜架下喝着酒看球的人们那里,风速也变得最大,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有最为舒适的景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