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第27军军部原本在松江,为何移驻无锡?长三角的战略要冲
其实,这是不严谨的。凡事要追根溯源,笔者先为大家普及一下第27军驻防无锡前的军史。1945年10月至11月,胶东军区奉中央军委之命抽调10个团(第5、6师大部及地方武装)分批渡海挺进东北。
图|挺进东北
胶东军区地方部队后经发展演变,于1947年3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下辖第25、26、27师,许世友任纵队司令员。华野9纵成军后,历经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的洗礼,成为了华野头等主力部队。
淮海战役中,华野9纵在碾庄围歼黄伯韬兵团、于双堆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战斗中打头阵。1949年2月,华野9纵改称第27军,聂凤智、刘浩天分任军政主官,隶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下辖第79、80、81师。
图|上海战役中,第27军露宿街头
渡江战役中,第27军表现不俗,特别是在上海战役中,该军率先突入市区。上海解放当晚,上自军长下至马夫全部露宿街头,与民秋毫无犯。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在上海战役中创下俘虏1000多人的战绩。
1950年10月,第27军随第9兵团入朝参战。第二次战役期间,第27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全歼美王牌“北极熊团”,创造了志愿军唯一全歼美陆军一个完整团建制的范例。
图|第27军缴获的“北极熊团”团旗
整个抗美援朝作战期间,第27军先后与美军6个师,李伪军6个师过招,歼敌21029人(美军11825人、伪军2964人),缴获火战利品不计其数。影响最大的战利品,当属“北极熊团”团旗,现存放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图|苏北、苏南行署区
1954年5月,第27军军部移驻无锡。无锡荣巷居民纷纷捐出私房,请人民子弟兵入住。第27军军部机关和家属大院更是来头不小,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老宅。
图|无锡荣巷
在笔者看来,第27军军部移驻无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甲、无锡自身条件优越,兼具平原、丘陵地形;
无锡整体上虽为平原地带,可低山、残丘呈零星分布状态:
南部为水网平原;
北部为高沙平原;
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
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
图|无锡卫星地图
由此可见,无锡地理条件优越兼具平原、丘陵地形,既能施展拳脚,又可藏兵。此外,无锡恰好处于长江、太湖的中间地带,此为天赐兵家必争之地。
乙、无锡地处长三角战略要冲,与京、沪、杭距离适中;
早在民国时期,随着沪宁铁路的开通,无锡的战略地位也不断提升。加之,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历来为“江防要塞”,遂成为长三角一大战略要冲。
图|长三角
大家不妨看一下,无锡与京、沪、杭距离:
无锡距离南京185.3公里;
无锡距离杭州203.7公里;
无锡距离上海131.7公里。
由上可知,无锡与京、沪、杭距离适中,地理位置条件极为优越。相反,第27军军部驻扎在松江,指挥多有不便。
丙、经济基础好,工业相对发达,便于军队建设和发展;
无锡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摇篮”,在我国近现代工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无锡解放之际,已经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图|无锡旧照
建国初期,无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基础好,工业相对发达,对第27军的发展和建设来说大有裨益。军部驻地必然要考虑驻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承载能力,这也是军部驻地选址的一大必要条件之一。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央军委为加强首都防卫力量,陆续将第27军北调,后驻防河北石家庄,转隶北京军区。由此,第27军离开了无锡,驻防石家庄长达46年,直至2016年军改前夕移防山西太原。
参考资料:
[1]《百战雄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君威·〈军事史林〉);
[2]《学习〈27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笔记(16)胜利凯旋回江南》(张战平);
[3]《无锡市志》(无锡市地方志编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4]《无锡荣巷:这里有我曾经的家》(山林水溪·原第27军后代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