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某黄土试样进行室内双线法压缩试验,一个试样在天然湿度下压缩至200kPa,压力稳定后浸水饱和,另一个试样在浸水饱和状态下加荷至200kPa,试验数据见下表。若该土样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为150kPa,其湿陷系数与自重湿陷系数分别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题1表
A.0.015、0.015
B.0.019、0.017
C.0.021、0.019
D.0.075、0.058
【答案】C
【解析】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规定,计算如下:
①根据第4.3.2条第3款规定,湿陷性系数为:
δs=(hp-h′p)/h0=(18.92-18.50)/20=0.021
②根据第4.3.3条第3款规定,自重湿陷系数为:
δzs=(hz-h′z)/h0=(19.21-18.83)/20=0.019
2某干燥土样密度为1.55g/cm3,土粒相对密度为2.65,若使该土样饱水后,其含水量、饱和密度、有效密度分别为( )。
A.22.4%;1.99g/cm3;1.05g/cm3
B.24.4%;20.09g/cm3;1.25g/cm3
C.26.8%;1.96g/cm3;0.96g/cm3
D.28.4%;1.89g/cm3;1.23g/cm3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干燥土样密度ρd=1.55g/cm3,土粒相对密度Gs=2.65。则有:
①计算孔隙比
e=Gsρw/ρd-1=2.65×1/1.55-1=0.710
②计算饱和含水量
ω=Sre/Gs=1.0×0.710×100%/2.65=26.8%
③计算饱和密度
ρsat=(Gs+e)ρw/(1+e)=(2.65+0.71)×1/(1+0.71)=1.96g/cm3
④计算有效密度
ρ′=(Gs-1)ρw/(1+e)=(2.65-1)×1/(1+0.71)=0.96g/cm3
3基坑开挖深度为6m,土层依次为人工填土、黏土和砾砂,如下图所示。黏土层,γ=19.0kN/m3,c=20kPa,φ=12°。砂层中承压水水头高度为9m。基坑底至含砾粗砂层顶面的距离为4m。抗突涌安全系数取1.20,为满足抗承压水突涌稳定性要求,场地承压水最小降深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题3图
A.1.4m
B.2.1m
C.2.7m
D.4.0m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W第W.0.1条规定,当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处有承压水层时,某坑底抗渗流稳定性可按下式验算:γm(t+Δt)/Pw≥1.1。计算过程如下:
本题中,抗突涌安全系数取1.20。
抗突涌力为:
γm(t+Δt)=19×4=76kN/m2
水突力为:
Pw=γm(9-h)
则需满足安全系数为:76/[10×(9-h)]≥1.2得h≥2.67m≈2.7m。
4某高层住宅筏形基础,基底埋深7m,基底以上土的天然重度20kN/m3,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现场试验侧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N,正方形布桩,桩径400mm,桩间距为1.5m×1.5m,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取0.95,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λ=0.9,该建筑物基底压力不应超过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A.428kPa
B.532kPa
C.558kPa
D.641kPa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7.2条第6款规定,符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本规范第7.1.5条确定。根据第7.1.5条,计算如下:
①一根桩承担的地基处理等效圆直径de为:
de=1.13s=1.13×1.5=1.695m
②面积置换率m为:m=d2/de2=0.42/1.6952=0.0557。
③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为:
fspk=λmRa/A+β(1-m)fsk=0.9×0.0557×600/(3.14×0.22)+0.95×(1-0.0557)×180=401.5kPa
④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4条,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fspk+ηdγm(d-0.5)=401.5+1×20×(7-0.5)=531.5kPa≈532kPa
5某场地为均质黏性土场地,土层资料为:fak=150kPa,γ=18kN/m3,e=0.90,IL=0.85,地下水埋深为6.0m,场地中有独立基础,上部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为1000kN,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时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为1300kN,基础埋深为2.0m,只考虑中心荷载作用条件下,基础底面积不宜小于( )m2。
A.5.6
B.6.6
C.7.3
D.9.5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2.4)计算,基础宽度和深度的地基承载力影响系数:由e=0.90,IL=0.85,查表5.2.4可得:ηb=0,ηd=1。
则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fa=fak+ηbγ(b-3)+ηdγm(d-0.5)=150+0+1×18×(2-0.5)=177kPa
独立基础的基础底面积A的计算公式如下:
A=F/(fa-γGd)
式中,γG为基础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上可取20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10kN/m3;fa为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d为基础平均埋深(m)。
带入数据,可得基础底面积为:
A=F/(fa-γGd)=1000/(177-20×2)=7.3m2
6如图所示的条形基础宽度b=2m,b1=0.88m,h0=260mm,pmax=217kPa,pmin=133kPa。按As=M/(0.9fyh0)计算每延米基础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300MPa)
题6图
A.1030mm2/m
B.1130mm2/m
C.1230mm2/m
D.1330mm2/m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2.11条、8.2.13条规定。
①由几何关系知,Ⅰ-Ⅰ截面处的基底压力强度为:
②Ⅰ-Ⅰ剖面的弯矩为:
③计算每延米基础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为:
As=M/(0.9fyh0)=79.3×106/(0.9×300×260)=1130mm2/m
7某工程场地条件为:(1)杂填土,厚1.7m,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0m。地下水位以上γ=16kN/m3,地下水位以下γ=19kN/m3;(2)粉质黏土,厚2.0m,γ=19kN/m3,fak=200kPa,Es=8.7MPa;(3)淤泥质土,厚4.5m,γ=18.4kN/m3,fak=80kPa,Es=2.2MPa。柱下独立基础底面尺寸为2.5m×3.6m,埋深1.8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底面的压力为180kPa。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最接近( )kPa。
A.60
B.64
C.73
D.94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规定,计算如下: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为:
pc=16×1.0+9×0.7+9×0.1=23.2kPa
由ES1/ES2=8.7/2.2=3.95,z/b=(1.7+2.0-1.8)/2.5=1.9/2.5=0.76。查表5.2.7可得:θ=24°。其中,z为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θ为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5.2.7采用。
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为:
8对强风化较破碎的砂岩采取岩块进行了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其试验值为9MPa、11MPa、13MPa、10MPa、15MPa、7MPa,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确定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最大取值最接近于( )MPa。
A.0.7
B.1.2
C.1.7
D.2.1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附录J第J.0.4条,具体计算如下:
①由题中条件,可求得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9+11+13+10+15+7)/6=10.83MPa
③变异系数:δ=σ/μ=2.873/10.83=0.265。
④统计修正系数:
⑤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frk=0.781×10.83=8.46≈8.5MPa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式(5.2.6),在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对较破碎岩体,折减系数可取0.1~0.2,取最大值0.2,则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最大值为:
9建筑物长度50m,宽10m,比较筏板基础和1.5m的条形基础两种方案,已分别求得筏板基础和条形基础中轴线上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为简化计算,假定两种基础的变形计算深度相同)的附加应力随深度分布的曲线(近似为折线),如下图所示。已知持力层的压缩模量Es=4MPa,下卧层的压缩模量Es=2MPa。这两层土的压缩变形引起的筏板基础沉降Sf与条形基础沉降St之比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题9图
A.1.23
B.1.44
C.1.65
D.1.86
【答案】A
①条形基础沉降St为:
②筏形基础沉降Sf为:
③二者之比为:
Sf/St=0.1356/0.1101=1.23
10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钢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对于带隔板的半敞口管桩,若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为2.4,其他参数如下图所示。则桩端的闭塞效应系数λp的值为( )。
题10图
A.1
B.0.8
C.0.48
D.0.42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3.7条规定,对于带隔板的,等效直径为:
式中,d=ds=800mm。
又hb/de=2400/400=6>5。式中,hb为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故可得λp=0.8。
11条形基础宽度为3m,基础埋深2.0m,基础底面作用有偏心荷载,偏心距0.6m,已知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传至基础底面的最大允许总竖向压力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A.200kN
B.270kN
C.324kN
D.600kN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1条与第5.2.2条,取单位长度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①按偏心荷载作用下Pkmax≤1.2fa验算:
e=0.6m>b/6=0.5m
Pkmax=2(Fk+Gk)/(3al)≤1.2fa⇒2×N/[3×(3/2-0.6)×1]≤1.2×200
N≤324kN
②按Pk≤fa验算:
(Fk+Gk)/A≤fa⇒N/(3×1)≤200,N≤600kN
综上两点,取N=324kN。
12如下图所示某稳定土坡的坡角为30°,坡高3.5m,现拟在坡顶部建一幢办公楼,该办公楼拟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Fk)为300kN/m,基础砌置深度在室外地面以下1.8m,地基土为粉土,其黏粒含量ρc=11.5%,重度γ=20kN/m3,fak=180kPa,场区无地下水,根据以上条件,为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性,若基础底面外缘线距离坡顶的最小水平距离a应满足( )要求。(注:为简化计算,基础结构的重度按地基土的重度取值。)
题12图 某稳定土坡
A.大于等于4.2m
B.大于等于3.9m
C.大于等于3.5m
D.大于等于3.3m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2条、第5.2.4条、第5.4.2条及相关内容计算如下:
①假设b<3m,取ηb=0.3,ηd=1.5,则可得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的特征值为:
fa=fak+ηbγm(b-3)+ηdγm(d-0.5)=180+0.3×20×(3-3)+1.5×20×(1.8-1.5)=189kPa
②由pk≤fa可得:b≥Fk/(fa-γGd),按承载力的要求,可确定基础宽度,即:
b≥Fk/(fa-γGd)=300/(189-20×1.8)=1.96m
③取b=2.0m,满足b≤3,由此可得基础底面外缘线距离坡顶的最小水平距离为:
a≥3.5b-d/tanβ=3.5×2.0-1.8/tan30°=3.88m≈3.9m
13条形基础宽度为3.0m,由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面的最大边缘压力为80kPa,最小边缘压力为0,基础埋置深度为2.0m,基础及台阶上土自重的平均重度为20kN/m3,指出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
A.计算基础结构内力时,基础底面压力的分布符合小偏心(e≤b/6)的规定
B.按地基承载力验算基础底面尺寸时基础底面压力分布的偏心已经超过了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中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规定
C.作用于基础底面上的合力为240kN
D.考虑偏心荷载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不小于120kPa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答案】D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1条~第5.2.5条,计算如下:
①由题意可知,Gk=bldγd=3×1×2×20=120kN,则有:
pkmax=80+Gk/(3×1)=80+120/(3×1)=120kPa
pkmin=0+Gk/(3×1)=0+120/(3×1)=40kPa
故可得:Fk=(1/2)×(80+0)×3=120kN;Fk+Gk=120+120=240kN。
因此,作用于基础底面上的合力为240kN。
②由2Mk/W=pkmax-pkmin,可计算出偏心距为:
满足e≤b/6=0.5,且满足e≥0.033b=0.099m。
③已知pkmax和pkmin,则可求得:
pk=(pkmax+pkmin)/2=(120+40)/2=80kPa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pk≤fa,则可得fa≥80kPa,由题意可知其为偏心荷载作用,则还应符合pkmax≤1.2fa,则可得:
fa≥pkmax/1.2=120/1.2=100kPa
因此,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不小于100kPa。
14用简单圆弧条分法作黏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如下图所示,滑弧的半径R=30m,第i块土条的宽度为2m,过滑弧的中心点切线、渗流水面和土条顶部与水平线的夹角均为30°。土条的水下高度为7m,水上高度为3.0m。已知黏土在水位上、下的天然重度均为γ=20kN/m3,黏聚力c=22kPa,内摩擦角φ=25°,该土条的抗滑力矩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题14图
A.3000kN·m
B.4110kN·m
C.4680kN·m
D.6360kN·m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附录A的内容,计算如下:
①垂直于第i块土条滑动面的力Ni为:
Ni=(Gi+Gbi)cosθi+Pwisin(αi-θi)=Gicosθi=[20×3×2+(20-10)×7×2]cos30°=225.17kN
②第i块土条的总抗滑力Ri为:
Ri=Nitanφi+cili=225.17×tan25°+22×2/cos30°=155.8≈156kN
③总抗滑力矩Mi为:Mi=Ri×R=156×30=4680kN·m。
15边坡几何尺寸如下图所示。滑坡体的面积为150m2。边坡土层由两层土组成,从坡顶到埋深5.8m处为第一层,其黏聚力c=38.3kPa,φ=0;以下为第二层,其黏聚力c=57.5kPa,φ=0。两层土的平均重度为γ=19.25kN/m3。若边坡以O点为圆心做滑弧滑动,则该边坡的稳定系数为( )。
题15图 边坡几何尺寸
A.2.72
B.2.27
C.2.85
D.2.58
【答案】B
【解析】滑坡体的自重(取单位宽度)为:G=γ×面积=19.25×150=2887.5kN。
滑坡体的下滑力矩为:M=G×4.98m=2887.5×4.98=14397.75kN·m。
①计算滑坡体抗滑力矩
第一层土弧长:
L1=18.25×π×22°/180°=7.0m
第二层土弧长:
L2=18.25×π×83°/180°=26.44m
抗滑力矩:
Mf1=c1L1R1=38.3×7.0×18.25=4892.825kN·m
Mf2=c2L2R2=57.5×26.44×18.25=27745.475kN·m
总抗滑力矩:
Mf=Mf1+Mf2=4892.825+27745.475=32638.30kN·m
②计算边坡稳定系数
Fs=Mf/M=32638.30/14397.75≈2.27
16某建筑物基础尺寸为16m×32m,从天然地面算起的基础底面埋深为3.4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0m。基础底面以上填土的天然重度平均值为19kN/m3。作用于基础底面相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的竖向荷载值分别是122880kN和15360kN。根据设计要求,室外地面将在上部结构施工后普遍提高1.0m。问计算地基变形用的基底附加压力最接近( )kPa。
A.175
B.184
C.199
D.210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5条,其计算过程如下:
①计算自重应力
pc=∑rihi=19×1+(19-10)×(3.4-1)=40.6kPa
由第5.3.5条可知,计算地基变形时附加应力取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则此时的基底实际压力为:pk=P/A=122880/(16×32)=240kPa。
②计算附加压力
p0=pk-pc=240-40.6=199.4kPa≈199kPa
17某地下车库作用有141MN的浮力,基础及上部结构土重为108MN,拟设置直径600mm,长10m的抗拔桩,桩身重度为25kN/m3,水重度为10kN/m3,基础底面以下10m内为粉质黏土,其桩侧极限摩阻力为36kPa,车库结构侧面与土的摩擦力忽略不计,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按群桩呈非整体破坏,估算需要设置抗拔桩的数量至少应大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取粉质黏土抗拔系数λ=0.70)
A.83根
B.89根
C.108根
D.118根
【答案】D
【解析】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4.5条规定,承受拔力的桩基,验算群桩基础呈非整体性破坏时基桩的抗拔力承载力为:
Nk≤Tuk/2+Gp
式中,Tuk为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4.6条,计算公式为:Tuk=∑λQsikuili。其中λ为抗拔系数,可按表5.4.6-2取值;土类为粉质黏土、又l/d=10/0.6=16.7<20,λ=0.70。
则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Tuk为:
Gp为桩身自重,经计算为:
Nk为基桩拔力,即:
Nk=Nk总/n
Nk总为基础的总浮力,经计算总浮力Nk总为:
Nk总=141-108=33MN=33000kN
则桩数n为:
33000/n≤474.77/2+42.39
解得,n≥117.95。
18某黄土场地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10m,其下为非湿陷性黄土,拟建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0m×50m,基础埋深5.0m,采用土挤密桩法消除全部湿陷性,土桩直径为400mm,间距为1.0m,正三角形布桩。则处理该场地需要的桩孔数量为( )个。(注: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计算)
A.1155
B.1498
C.1876
D.2080
【答案】D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5.2条第5款规定,采用土挤密桩法桩孔的数量可按下式估算:n=A/Ae。式中,n为桩孔数量;A为拟处理地基的面积;Ae为单根土或灰土挤密桩所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de为单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即:
de=1.05s=1.05×1=1.05m
正三角形布桩时,单根土或灰土挤密桩所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为:
Ae=πde2/4=3.14×1.052/4=0.8655m2
拟处理地基面积为:
A=(20+2×5)×(50+2×5)=1800m2
则桩孔数量为:n=1800/0.8655=2079.7227,取n=2080。
19某工程采用桩锚结构,根据计算某截面设计采用一排锚杆,锚杆水平拉力设计值Td为400kN,锚杆自由段长度取为lf=6m,锚杆直径d=150mm,锚杆倾角θ=20°。从锚头算起,锚杆穿过的土层的参数为:第一层黏性土,层厚h1=3m,液性指数,IL=0.5;第二层粉细砂,层厚h2=5m,中密~密实。采用二次灌浆工艺,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4.7.4取摩阻力值,二次注浆后摩阻力提高20%。则锚杆长度是( )m。
A.16.9
B.25.1
C.22.0
D.21.0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表4.7.4,锚杆极限摩阻力qsk取值:黏性土,IL=0.5,极限摩阻力qsk1=53kPa,提高系数1.2;粉细砂,中密~密实,极限摩阻力qsk2=63kPa,提高系数1.2。
锚杆受力承载力设计值Nu=Td/cosθ=400/cos20°=425.7kN。取γs=1.3。
在黏性土中的锚杆长度为h1/sinθ=3/sin20°=8.77m;在黏性土中的锚固段长度为lm1=8.77-lf=8.77-6=2.77m。
在黏性土中的提供的轴向设计承载力为:
Nu1=π×d×qsk1×1.2×lm1/γs=3.14×0.15×53×1.2×2.77/1.3=63.8kN
在粉细砂层中的需要的锚固段长度lm2按下式计算:
lm2=(Nu-Nu1)×γs/(π×d×qsk2×1.2)=(425.7-63.8)×1.3/(3.14×0.15×63×1.2)=13.21m
则锚杆总长度为:l=lf+lm1+lm2=6+2.77+13.21=21.98m≈22.0m。
20某场地钻孔灌注桩桩身平均波速为3555.6m/s,其中某根桩低应变反射波动力测试曲线如下图所示,对应图中的时间t1、t2和ts的数值分别为60ms、66ms和73.5ms,在混凝土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该桩长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 )
题20图
A.10.7m
B.21.3m
C.24.0m
D.48.0m
【答案】C
【解析】因为ts处的反射幅值明显高于t2,且和t2-t1=66-60=6与ts-t2=73.5-66=7.5不相等,所以t2处是缺陷反射,ts处是桩底反射。因此,根据ts便可轻易算出桩长。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第8.4.1条式(8.4.1-2),用公式ci=2000L/ΔT或L=cΔT/2计算:
L=cΔT/2=3555.6×(73.5-60)/(2×1000)=24.0m
21某二级基坑场地中上层土为黏土,厚度为10m,重度为19kN/m3,其下为粗砂层,粗砂层中承压水水位位于地表下2.0m处,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计算,如保证基坑底的抗渗流稳定性,基坑深度不宜大于( )m。
A.5.0
B.5.37
C.5.87
D.6.0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附录W.0.1条规定,按基坑底抗渗流稳定性计算,设基坑深度为1,有rm(t+Δt)/pw≥1.1;rm为透水层以上土的饱和重度(kN/m3)。
从而得:19×(10-h)/[10×(10-2)]≥1.1,解得:h≤5.37m;如按抗渗流稳定性考虑,基坑深度不宜大于5.37m。
22某砖混房屋为毛石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基础顶面的砌体宽度b0=0.6m,基础高度H0=0.5m,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p=230k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给定的台阶高宽比允许值,求得基础底面最接近的数值是( )m。
A.1.27
B.2.27
C.3.27
D.4.27
【答案】A
【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8.1.1条进行计算,查表得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宽高比[b2/H1]允许值为1/1.5。根据计算公式H0≥(b-b0)/(2tanα)可以得:
b≤b0+2tanα×H0=0.6+2×(1/1.5)×0.5≈1.27m
23某水利工程位于8度地震区,抗震设计按近震考虑,勘察时地下水位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为2.0m,标准贯入点在当时地面以下的深度为6m,实测砂土(黏粒含量ρc<3%)标准贯入锤击数为20击,工程正常运行后,下列四种情况中哪个选项在地震液化复判中应将该砂土判为液化土?( )
A.场地普遍填方3.0m
B.场地普遍挖方3.0m
C.地下水位普遍上升3.0m
D.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0m
【答案】B
【解析】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附录P,填方和水位下降均致砂土液化可能性减小。
A项:
①工程正常运行时的修正标贯击数N为:
②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r为:
式中,ρc为土的黏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当ρc<3%时,ρc取3%。
N63.5>Ncr,A项不液化。
B项:
①工程正常运行时的修正标贯击数N为:
N63.5=20×(3+0.9×0+0.7)/(6+0.9×2+0.7)=8.7
②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r为:
式中,ρc为土的黏粒含量质量百分率(%),当ρc<3%时,ρc取3%。
N63.5<Ncr,B项液化。
用同样的办法可判断CD两项,均不液化。
24某工程场地钻孔地质资料如下表,该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为( )。
题24表 某工程场地钻孔地质资料
A.I
B.Ⅱ
C.Ⅲ
D.Ⅳ
【答案】B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1.5条规定,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为:
则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v=d/t=6.1/0.02316≈263.39m/s。根据表4.1.6,可得,根据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可知该场地类别为Ⅱ类。
25某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若打桩前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0,预制桩的面积换算率为10%,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为( )。
A.10
B.14
C.19
D.22
【答案】C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4.3条规定,标准贯入锤击数,应按下式计算:
由题意知:Np=10,ρ=10%。所以有:
故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9。CR1EXvorj0Qsr+zsXHJalGEQD0qArDpCEnD6TSvagzkRaot0SLMsP2j8woSW3G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