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
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8.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参考答案
7~8CD
(地理环境的变迁)
试题分析
第7题
审题
注意岩石形成作用要按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提取信息
文字材料指出,“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得到,砂岩是沉积岩,上溪群地层岩石先产生砂砾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排除BD两项。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岩浆侵入,发生重结晶,即变质作用形成该岩石,其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第8题
读取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从图中可推导出在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故D项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故ABC错误。本题选D。
(化石形成过程)
(板块运动)
二、教学启示
B常见地质、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沉积岩沉积顺序:
①岩层越老越先沉积,埋藏越深,位于下方:越新越晚沉积,埋藏越淺,位于上方。
②沉积岩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地势低的海洋、盆地,或地壳的下沉过;侵蚀作用強烈则地壳可能在抬升过程;
③海平面升降速率与地壳的升降速率的大小关系影响到海平岸线进退象的产生。
2.生物化石:
古老生物化石理藏深,位于下方,高级生物化石埋藏浅,位于上方。
3.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人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岩浆岩旁边多变质岩,是在岩浆高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海洋中离生长边界(海岭或火山)越近形成年代越晚:离消亡边界(海沟)越近形成年代越早。
6.断层的判断:
7.如果两个沉积岩之间有侵蚀面存在,则说明下面的沉积岩先抬升到地表,经外力侵蚀,然后再下沉,最后沉积上层沉积岩。
8.若某个岩层缺失,则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该地岩层处于地壳抬升期,没有接受外力的沉积作用,二是该地本来有该种岩层,但后来地壳抬升,长期经外力侵蚀而消失,一些古老的高原和山脉现在海拔低是因为长期受外力侵蚀作用。
9·寻找古地理环境证据可从生物化石分析、岩石年龄鉴定、野外地质勘探和测量、古地层沉积物特征分析、水环境理化性质如矿化度、水温等的分析等。
10.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要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特征出发去思考问题。其变化因素是气候变化和地貌的变化引起的。例如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的变化,加强或削弱了大气环流,改变了气温,光照,降水,湿度,昼夜温差等。地貌的变化又出现了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地形的阻挡与抬升,相对高度的不同,山脊或山谷走向的改变,河流落差的改变,流域面积的改变,地面热容量不同等等。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是地理逻辑推理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