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下载本文档
1、中国梯田的探讨 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重要措施之一,它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有利于耕作,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这一水土保持措施历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梯田是坡地整治中一个较为普遍、通用述语与专有词。因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各异,它有不同的叫法。据考证,四川、湖南等省称为土旁田,粤北和赣东称为排田,古书中也有称为田曾田、雷鸣田、山田和岩田等(1)之称。 一、梯田刍形与发展 (一)阪田 在诗经小雅正月中有瞻彼阪田,有菀其特的诗句(2),其中阪田系指山坡地上的田。它的出现早于写作该诗的西周幽王六年前后,即早于公元前776年,说明在约3000年前在坡地有了阪田,它是梯田的
2、刍形。 唐代艺文类聚中记载有东汉时周燮结庐于畔,下有阪田,说明住在山腰,阪田、池塘在山脚下的美丽的画面。 南宋陈农书(成书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中说若高田,视其地势,高水所会归之处,量其所用,而凿为陂塘,约十亩田,即损二三亩以潴畜水。春夏之交,雨水时至,高大其堤,深阔其之,俾宽于足以有容。堤之上,疏植桑柘,可以系牛;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即不致於弥漫而害稼。高田旱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其间旱干,不过灌溉四五次,此可力致其常稔也。(3)这种高田是阪田的延续发展。而且与塘相结合的阪田建设,为高田的建设积累了技术储备,使坡地的建设为梯田工程提供
3、了技术借鉴。 在这个时期,福建山区呈现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朱行中知泉州,有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尽力耕之诗,盖纪实也(4);又有:一岭复一岭,一巅复一巅,步丘皆为穑,掌地也成田。线行山腰路,针穿石眼泉。(5),还有梁先家说:闽山多于田,人率危耕侧种,塍级满山,宛若缪篆,而水泉自来,迂绝崖谷,轮吸筒游,忽至其所。(6)说明了南方山坡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利用方式也是最优方案。 (二)畲田 畲田是向山坡要地一种粗放农业利用方式,它在原始土地利用上,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加剧了山坡地的水土流失。 畲田,南宋范成大说: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
4、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则一再斫烧,始可艺。(7),由此可见它是一种较原始的山坡地资源的一种利用开发方式,也反映了山坡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其特点。在唐代中期以后,有关畲田记载多,反映了当时人口增加,土地资源利用开发向山坡地挺进。 李白:自选幽谷开山田(8)。 杜甫:瓦十传神悟,畲田费火耕。(9) 烧榛种田也,荆楚多畲田,先纵火火气炉,候径雨下种,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但生草木,复火气旁山。刘禹锡的畲田行中说: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下种暖灰中,乘阳坼芽蘖,苍仑一雨后,苕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10) 白居
5、易:漠漠浇畲烟(11) 温庭筠: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旱田。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12) 李商隐: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冥传深谷声。(13) 由以上诗文不仅看出唐代在一些地域畲田种植状况,它是一种伐林毁草,以烧尽灰为肥料的旱作农业,而且也应看到畲田发展的壮观景象是以破坏山区林草植被,破坏山区土地资源为代价的,严重引起水土流失。但是在唐代畲田的发展与农业种植,对我国南方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及南宋时期的梯田的正式命名及水土保持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此可以说畲田是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生产的前奏,也是山区层层梯田出现的序幕。 (三)梯田专有述语的出现 南
6、宋时期是我国梯田大发展的时期,梯田的专门述语出现在专门论述中。南宋叶延王圭说:果州合川(今四川合川)等无平田,农人于山垅起伏间为防、潴雨水,用植粳糯,谓之磴田,俗为雷鸣田,盖言待雷雨而有水也,戌州(今宜宾)亦有之。(14)说明在我国西南磴田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 南宋范成大(公元1172年)说: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缘山腹乔松磴之危,岭陂之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此种梯田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15)。指出了梯田在山坡资源利用的地形部位。可以从山麓到危巅之间,筑成梯阶式。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即现在的石坎梯田。它是我国梯田发展的必然,以专门述语出现在书藉中,它是
7、把山坡地改造成为梯田,保土保水保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四)梯田规划建设进一步展 1.元代:2.王祯是元代的农学家,著有王祯农书,它成书约在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它是我国古代农学著述中篇幅比较大,而且价值也是较高的一部。书中将田壤分为区田、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涂田和沙田等。书中论述梯田时说: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即可种艺。如土石相伴,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总田梯田,上有水源,则可种禾
8、亢秫;如此陆种,亦宜粟麦,盖田尽而地,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其人力所致,雨露所养,无不少获。然力田至此,未兔艰食,又复租税随之,良可悯也。从上述可以看出王祯农书所讲的梯田:1.所述梯田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是我国南方山区坡地土地资源利用的一种形式-梯田,从坡脚到坡顶按其地形、形态等可修成大小不同梯田。2.叠石相次,包土成田,主要是石坎(硬)梯田,反映了我国南(或北方)土石山区,有丰富的石料资源及土资源亏乏的梯田修筑特点。3.梯田和塘结合起来,塘蓄水可以种稻,干旱时可旱作,确保山区坡地农业生产达到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从而促进我国山区坡地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 2.清代:清代吴颖炎说:凡山除
9、?岩峭壁莫施人力及已标择柴薪外,其人众地狭之所,皆宜开种。择稍平地为棚,自山尖以下分为七层,五层以下乃可开种。就下层开起,先就地芟其柴草烧之,而用重尖锄一属刂两敲开之两年则易一层,以渐而上,土膏不竭。且土膏自上而下,至旱不枯。上半不开,泽自皮流,润足周到。又度涧壑与所开之层高相当,委曲开沟,于涧以石沙截水,氵亭满乃听溢出,既便汲用,旱急亦可拦入沟中,展转沾溉也。至第五层,上四层膏日流,下层又可周而复始,收利无穹。(16)这段论述以坡地形态出发,而以坡地水出接纳、蓄存和周而复始之利用为中心,规划坡地梯田宜建的地形部位,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坡地梯田建设的特点,其特征表现为:坡地梯田生态系统总体运作的
10、优化性;坡地梯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坡地梯田生态系统中子系统间的协调性;坡地梯田生态系统中建筑、改造和利用的超前性和实际运作中可操作性等。在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生产治理中提出的梁、峁顶种草;下层种树,中部是农地的种植方式,形象化可称为草帽子,灌脖子,林靴子,农裙子(17)的规化设计模式,此种坡地种植设计主要依据是坡地生态系统中的地形部位水分的接纳、贮存、运转和散失状况等综合因素而定的。它与坡地梯田建筑的层次性是基本吻合的。坡地的种植模式,梯田建筑的层次性与水分生态的运转机理是当前和今后坡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都是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梯田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历经刍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1、。它在我国、世界坡地的水土流失防治、改造、保持水土和提高生态功能上占据重要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梯田与诗歌诗歌是诗人在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耳闻目睹和触景生情而灵感的记录,或记述如诗篇或歌,流传百世。它内容博大精深、千变万化、风格各异和清新形象。它是先人遗传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探索、考究农林牧等的起源、发展、完善及其过程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佐证作用。除前述引用部分外,仍有相当部分作一讨论。 杜甫居四川时有:东屯大江北,百倾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己,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梁当断岸。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从杜甫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四川大江两岸梯田大发展,四川梯田之盛,叹为
12、世界奇迹。他的诗句把四川当时梯田形容尽致了。 楼钥: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来半空行。咏冯公岭 陆游: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 以上两首诗句说明了此时梯田发展之势,它已脱离了原始状态,可蓄水,耕种已有犁了,生产一片繁忙景象。 范成大:峡农生甚艰,斫畲大山巅。赤土直无土膏,三刀则一田。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蓄。麦穗黄剪剪。劳畲耕 该诗详细的描述了梯田发展到的地形部位、建造过程、等雨下种和作物良好的生长状态等。杨万里:翠带千束翠恋,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把岭作田。诚斋集卷13 说明梯田建造的宏大气势,梯田的绿色环绕山峦一片生机。 三、黄土高原的梯田 黄土
13、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中坡耕地约有70%90%或者更多。无论是山区、丘陵区的陡坡,还是塬区、阶级区的缓坡地,广大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改造坡地,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修建梯田。 (一)埝地: 关中地区南阻秦岭,北屏北山,渭水自西向东流贯全境。渭水河谷被发源于秦岭或渭水各支流的切割,开成一个个大致平坦高于渭水地堑谷地的台塬。各台塬的边缘,居高临水,土质肥沃,利于渔猎、耕耘。华夏先民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西周时期,由于建都关中西部,对关中地区的耕地开发利用特别关注。因降水少而不均而引水灌溉,就必须平整土地。如诗经小雅黍苗中说: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
14、周宣王(公元前828782年)时平整缓坡隰地,使泉流变清,减少水土流失的景象。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渠,以溉灌郑国高卯(同昂)之田。高卯之田,即关中地区黄土阶地上的缓坡地,这说明在公元前三世纪,在这里有了适应灌溉水平埝地的设施。同时渭水两岸的缓坡地上,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墒,达到旱涝丰收,大部缓坡地改造成不同类型的埝地,在渭北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和水利化程度的提高,埝地发展在不断的加速,水平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水平梯田: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和人口的发展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在黄土高原水平梯田的发展没有我国南方一些地方发展快,势头猛。故遗留
15、实物和文献资料也较少,但是发展绝对没有停止。其表现:与屯兵实边有关。在唐代,在青海境内;明代在黄土高原一些地方,陡坡地改造成为坡式梯田。其二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如山西省洪洞县、赵城一带的梯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中楼村一个村庄就有梯田2600多亩,从坡顶到沟底,全部修成梯田。 公元1922年我国现代水利先驱李仪址先生的黄河根治法之商榷一文中指出将田分作沟、塍(地埂)、畔(地坎)。畔须高,塍顶面作弧形,易于耕耘,雨雪水量可蓄在沟中,田面土壤不致冲刷,于农土有裨益,于河大有帮助,这法推行于西北各地。说明了李仪址先生对梯田在农业生产中,在治黄中的重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19391945年边区政府曾多
16、次提倡推广坡地上修地埝(沟埂梯田)。1943年陕西省政府秘书长辜仁发在陵西月刊上指出:利用梯田种植作物,不特增加种植面积,而且减少水土冲刷。等。40年代初,罗德民(美国)在西北水土保持考察报告中述及黄土区的梯田,最堪引人注意,究其如何形成尚不得而知,或以为先从等耕犁草原开始,每隔一定间距,留一天然草埂,以为私人田界,而自上而下翻土,加以垫高,其后地愈平,而地埂愈高,梯田得以形成。他对陂地梯田形成过程的见解是较切合实际的。在这时期内他在天水、西安等水土保持站内小范围进行沟洫梯田试验和示范工作。历经全国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各省地县水土保持战线同仁的大力示范推广,同时还编写了修好种好水平梯田等多种宣传材
17、料和梯田建设优化技术、隔坡梯田等多部专著问世。使黄土高原地区的梯田的发展速度、规模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四、梯田的设计建设 坡地修筑梯田技术含有规划、设计、施工和田间管理等主要环节。它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基础上而提出来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推广示范,使坡地梯田工程向前大大发展了。 (一)梯田的类型: 梯田根据坡度的大小可修筑成不同类形的梯田或埝地。在缓坡地上,一般坡度小于10,可修成不同大小的埝地或条田。在关中地区的渭北高原多见。在稍陡的坡地上可修整水平梯田。根据水平程度可划分坡式梯田与水平梯田。在黄土高原还根据修筑形式有隔坡梯田与反坡梯田之分(图1)。又根据梯田埂的岩性不同又可划分为石埂(坎
18、)梯田(图2)和土埂梯田。黄土高原多土埂梯田和少数的石坎梯田。我国南方多山地区多石埂梯田。 图1梯田的类型图2石坎梯田图1、2引自黄河水土保持志1991.8.,图1,增加了反坡梯田 (二)梯田设计修建 图3水平梯田断面的确定(引自朱显谟,1989)(18) 1.埝地:在坡度小于10坡地上可修成埝地。它多分布在渭北高原。四面宽度多在20米以上。目前多以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施工。 2.水平梯田的设计:水平梯田断面要素由田面宽度、田坎高度、田坎侧坡、蓄水埂等断面要素(图3)确定的。 水平梯田断面如(图3),可以看出:a=lsina0b=hco尢b=hcola0+hcol=lsima0(co尢a0-co尢) 式中:a:原坡面坡度:田坎侧坡a:田坎高度b:田坎水平投影宽度l:斜坡长度 b:梯田宽度 由上述各式可知,当坡地坡度一定时,梯田宽度b是l和的函数。梯田的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