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山西
下载本文档
1、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1一、风沙作用一、风沙作用:是风沙对地表的作用。它通过侵蚀、搬运、堆积三个过程来实现。干旱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使地表广泛发育沙质风化物,植被稀少与地表经常处于干燥状态又使这些砂砾极易被风吹扬、搬运和异地堆积。 (一)风蚀作用(wind erosion):地表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deflation)和磨蚀作用(abrasion)。(二)搬运作用:风搬运沙粒的方式可分为悬移、跃移、蠕移(推移)三种形式(三)风积作用: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运行中遇到障碍物或地面结构及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能使沙粒堆积下来,称风积作用。风积物质主要有风成沙和风成黄
2、土。2风沙地貌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多风向形成的沙丘纵向沙丘横向沙丘沙丘风蚀残丘与雅丹地形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积地貌二 、风沙地貌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3(一)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依据棱的数目,成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4(一)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 石窝(rock lattices):是直径20cm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圆形或椭园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现在迎风壁上,密集时犹如蜂窝,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5(一)风蚀地
3、貌 .风蚀柱与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水平地层组成或水平节理发育的岩石,经风蚀作用,形成上部大、基部小,外形像蘑菇的岩石称为风蚀蘑菇(wind erosion mushroom, pedestal rock)。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易形成孤立的柱状的岩石,称风蚀柱(wind erosion column)。风蚀柱6(一)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blowout)。一般直径10100m,深1m,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风蚀盆地规模很大,我国准格尔盆地发育有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风蚀盆地。风蚀盆地和风蚀洼地低于地下水位时,
4、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称为风蚀湖。7(一)风蚀地貌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形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向平行的谷地即风蚀谷。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风蚀残丘群- 风蚀城8(一)风蚀地貌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形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有时与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则称雅丹地貌910(二)风积地貌 .沙丘及其形态类型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沙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其中风成沙堆积成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沙丘(dune)最引人注目。依据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丘可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丘与多风向沙丘
5、三种基本类型。横向沙丘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度,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crescent dune, barchan dune)、新月形沙丘链和复合新月形沙丘链三类。11(二)风积地貌 .沙丘及其形态类型纵向沙丘是指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度的沙丘,通常称为纵向沙垄(longitudinal dune),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指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有时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北风坡差别很大。多风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沙丘(pyramidal dune)、蜂窝状沙丘(honeycomb dune)、格状沙丘(checkerboard dune)、形状
6、沙丘、反向沙丘等。121314密集新月形沙丘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15纵向沙垄(新疆)16月牙泉(甘肃敦煌)17草方格防砂(宁夏沙坡头)18金字塔形沙丘19(二)风积地貌 .沙丘的移动沙丘的移动过程是通过沙丘表面沙粒自迎风坡吹扬到背风坡堆积来实现的。据R.A. 拜格诺研究,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单位宽度的沙丘移动距离D与沙丘高度H成反比,与输沙量Q成正比,DQrH,r为沙子的容重。输沙量与起砂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因而沙丘移动速度也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沙丘的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物减少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砂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砂砾运动20三、黄土与黄土地貌(一
7、)黄土: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于干旱区半干旱区。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计以粉沙为主。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并含易溶岩及粘土矿物。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空隙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黄土中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同时又存在沉积间断。次生黄土:除风成黄土是原生黄土外,残积、坡积、流水冲积还形成多种次生黄土。次生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不好,但湿陷性弱,不易产生潜蚀。地貌类型也不如风成黄土完整和典型。21三、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潜沟、切沟、冲沟和河沟几类。.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梁、峁。塬是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
8、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梁是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射状沟谷。所有黄土沟间地地貌都易形成陷穴、崩塌和滑坡。22黄 土 冲 沟23黄土塬面24黄土梁25黄 土 峁26黄土漏斗27黄土滑坡(上图) 、黄土崩塌(右图)28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29一、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s)海岸地貌是指陆地与浅海交界处的地貌。海底地貌指海水水深1020m以下的外海区的地貌。海岸带(coastal zone):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一般将海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长的陆上部分,有称潮上带、后滨(backshore),其上
9、限为激浪作用到达处。潮间带是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前滨(foreshore),为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的海滩。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一直到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界,其深度等于12波长的水深处(近海岸约为1020m水深处),又称滨外(offshore)。30海岸带基本结构图(砂砾质海岸)31海岸线(coastal line)是陆地于海面的交界线,一般用平均高潮线作为海岸线。我国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沿海有5000多个大小岛屿,海岸类型多样,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进行滩涂围垦、港口建设、引海水制盐、矿产开采、水产捕捞和养殖、潮汐能发电和旅游开发等,历来是人类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10、32海岸的动力作用(一)波浪作用(二)潮汐作用(三)海流作用33343536海岸地貌.海蚀穴.海蚀台.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37(一)海蚀地貌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形成的各种地貌.海蚀穴(marine cave):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处,波浪冲淘作用形成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海蚀崖(marine cliff):海蚀穴被拍岸冲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坍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海蚀拱桥(marine arch)与海蚀柱(sea stack):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称为海蚀拱桥,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的柱状岩
11、体,称为海蚀柱.海蚀台(abrasion platform):波浪冲掏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的作用下崩塌,崩塌下来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浪又重新冲套崖壁的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在其宽度增大到波浪的冲蚀作用范围之外时,才停止发展。381.海蚀崖; 2.海蚀穴;3.海滩;4.海蚀台;5水下堆积台;6,7.前阶段的海蚀崖海蚀崖发展示意图39辽宁碧流河旁的古海蚀穴4041(沖縄県知念村倉石)42海岸阶地(神奈川県三浦市城島)43波食台(神奈川県藤沢市江島) 44洞門(神奈川県三浦市城島馬背洞門)45(二)海积地貌.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水下堤(水下沙坝)、离
12、岸堤(岸外沙坝)、沿岸堤、泻湖、海滩.纵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海滩、沙嘴、拦湾坝、连岛坝4647砂州(京都府宮津市天橋立)48陆连岛(静岡県西伊豆町瀬浜4950连岛沙坝(秦皇岛)515253二、海岸分类(一)基岩(山地海岸)(按海岸带地貌排列方式) .里亚式海岸.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岩溶海岸(二)沙岸)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泻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54555657585960红树林海岸及泻湖(海南)61626364沙质海滩。20世纪60年代位于海岸上的碉堡因海岸侵蚀后退而没入海水中65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一)海底地貌.大陆坡.大陆架.大陆
13、隆5.边缘海沟6.弧后盆地7.深海平原8.大洋隆起9.大洋中脊二)海底沉积物.近海沉积.远海沉积大陆边缘位于大洋盆地中4.岛弧66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陆基)1.大陆架:是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其范围从平均低潮位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延伸到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段为止,大陆架的平均坡度只有0.1度,深度在低位区一般不超过200m,在两极可达600m。大陆架的宽度变化较大,一般在沿海由广阔平原或大河河口处,大陆架比较宽阔,而由山脉或高原组成的海岸地带,大陆架就非常狭窄甚至缺失。如欧亚大陆北冰洋沿岸的大陆架宽度可达1000m以上,日本列岛的大陆架宽度仅48km,而南美洲西海岸大陆与大洋盆地
14、之间以海沟相隔,几乎没有大陆架。大陆架外缘的深度也差别显著,如北美东海岸的大陆架外缘浅处仅30米深,而北冰洋巴伦支海的大陆架可达550m深。我国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较宽的大陆架之一,最大宽度可达500km,外缘深度为130150m.67大陆架形成的原因 1.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面升降。冰期时世界13为冰所覆盖,当时的海面比现在低100米左右,因此大陆架大部分成为陆地。间冰期时海面上升,使原来的陆地沉入水下,成为大陆架。2.地壳运动。大陆外缘是陆壳和洋壳接触地带,地壳不稳定,当陆壳下沉海水入侵大陆边缘时,这部分陆地便成为大陆架。大陆架上覆盖深厚的沉积层,蕴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大量矿产。6869
15、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陆基)2.大陆坡:是大陆架前缘的一个巨大的斜坡。是大陆和海洋在构造上的边界。大陆坡上的主要地形是海底峡谷(submarine canyon) (是大陆坡上深切的大峡谷,横剖面呈“V”字形,深数百米)和深海扇(submarine fan)(浊流冲刷物在坡麓堆积).3.大陆隆(大陆基)大陆坡下部与深海底之间,坡度转缓后形成的平缓隆起地带。水深20005000m.7071岛弧、海沟和边缘海盆地4.岛弧(island arc)是弧状排列的群岛。岛弧中心由火山极其喷发岩组成,其内侧为边缘海(marginal sea),外侧是海沟(trench),它们位于两大板块的俯冲带
16、上。世界上的大岛弧和深度万米以上的海沟大都在太平洋,如著名的东亚岛弧和马里亚纳海沟。5.边缘海沟:是与大陆坡相邻的狭长深海凹地,通常与岛弧同时出现,延伸方向一直,横剖面呈不对称“V”形,长可达数千公里,深6500m以上,有现代火山活动并且是地震震源所在。6.弧后盆地:位于岛弧内侧,椭圆形或等轴状的表面平坦的深水盆地。其形成与地幔物质在岛弧内侧的上升导致海底微型扩张有关。72在大洋盆地中深海平原、大洋隆起、大洋中脊7.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主要分布在40006000m深度上,一些深海平原表面近似水平或略呈波状起伏,另一些深海平原上则因火山活动而有平顶丘陵和山岗突起,或因断裂作用
17、而出现阶地及海沟。8.大洋隆起:形态复杂,有的为块状山,有的为线状山脉。如海岭。9.大洋中脊(mid-oceanic ridge):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它是延着大洋盆地中线上涌的地幔物质组成的岩墙。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并相互连接,全长约8万多公里。大洋中脊水深约30004000m,高于两侧洋盆约1000m左右。大洋中脊常被转换断层切割成小块。737475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二)海底沉积物:包括.近海沉积和.远海沉积.近海沉积:指大陆架上的沉积()机械沉积:主要是河流、波浪和风搬运来的陆源物质,沉积物以中粒、细粒泥质居多,很少有粗大砾石。近海机械沉积物经过一定的分选,愈离开大陆颗粒愈细;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生物沉积:近海区繁殖大量浮游生物,如硅藻、腹足类、头足类和鱼类,还有珊瑚、石灰藻、软体动物等底栖生物,种类多、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