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路基质量常见多发问题防治
一、“弹簧”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土由于含水率过大,压实时受压处下陷,四周弹起,呈软塑状态,体积得不到压缩,不能密实成型。
(二)防治措施
1.不同性质的土应分类、分层填筑,不得混填,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水囊”。
2.及时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与降水,可通过采用排水沟,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 以下。
3.避免用 CBR 不满足要求,天然稠度小于 1.1,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含水率大于最佳含水率两个百分点的土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三)注意事项
1.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率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2.局部填土中混入冻土或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树根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时不得使用,须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3.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率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二、路基积水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施工作业面不平整或排水不畅导致路基积水。
(二)防治措施
1.路基压实前应整平,表面平整度应达到规定要求。
2.路基填筑层表面,应根据填料渗水和气候状况设 2%-4%的双(单)向临时排水横坡,严禁出现反坡。
3.路槽开挖后,应开设盲沟,并同边沟连通。
4.路基开工前应挖好排水沟,或做好其他排水设施。
(三)注意事项
1.及时设置或恢复临时排水设施。
2.排除路基填筑层表面积水,对过湿填料采用晾晒等方法进行处理。
三、路基表面松散、起皮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碾压时,表面起皮、松散,成型困难。
(二)防治措施
1.确保填筑层的含水率均匀且与最佳含水率差值在规定范围内。
2.合理组织施工,通过试验段调配最佳机械组合,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
3.严禁薄层贴补,局部低洼之处,应留待修筑上层结构时解决。
4.路基秋冬或冬春交接之际施工,填筑层碾压完毕,应及时封土保温,以免冻害。
5.当利用粘结力差的含水砂砾低液限粉土、低液限粉土填筑路基时,碾压过程中应适量洒水,补充填筑层表面含水率。
(三)注意事项
1.在碾压前先应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2.适当洒水后重新碾压,确保填料含水率与最佳含水率差值在规定范围内。
四、路基表面开裂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表面填筑压实后,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裂缝。
(二)防治措施
1.采用合格的填料,严格分层填筑、分层压实,不同种类的土应分层填筑,同一填筑层不得混用,分段作业施工,两段交接处,应按规定处理。
2.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不应小于 150mm。
3.严格控制路基每一填筑层的标高、平整度,碾压成型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4.采取翻挖晾晒、掺灰改良等措施进行处理。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路基填料含水率,确保在接近土的最佳含水率时碾压密实。
2.路基填筑层作业段衔接施工工艺及路基分层填筑厚度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
五、挟带大块土回填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回填土中带有大块硬土、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影响路基整体密实度和稳定性。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交底,讲清楚在回填土中夹带大的块状物以及填石路基中石块超过层厚 2/3 的危害,使操作者能自觉遵守。
2.施工中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装料源头,必要时筛分后再装车,对已经运至现场的大石料等可采取机械或人工辅助取出,对路床大于 10cm 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
(三)注意事项
1.强化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及技术交底,严格控制现场施工质量。
2.施工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回填土的质量和压实程度是否达标,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路基边坡压实不足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填料含水率较大,未在最佳含水率允许偏差幅度内进行碾压,边坡碾压控制不到位。
(二)防治措施
1.对含水率较大的位置进行翻晒,并及时检测其含水率,确保在最佳含水率允许偏差幅度内进行碾压作业。
2.超宽填筑,一般每侧应比设计宽 50cm,确保设计宽度内的路基碾压到位;超宽部分仅作为稳定边坡作用。
3.当填筑至 2m 位置时及时进行刷坡,用坡度尺严格控制边坡坡度。
(三)注意事项
1.施工前先进行含水率检测,检测是否在最佳含水率允许偏差幅度内,不符合要求时及时洒水或晾晒,试验取土为多点并具有该段落代表性。根据不同季节变化,调控取土场与铺筑碾压时间关系,夏季摊铺完成后及时碾压,中间含水率散失过多时及时进行补水,春秋季节,在一天中气温较高时整平碾压,保证碾压效果。
2.一般路段路基超宽填筑 50cm,转弯段及填筑较高段超宽填筑 80cm,砂性土边坡宜提前使用步履式机械稳压一遍,再进行振动压路机碾压,碾压时宜慢、稳,确保边缘碾压效果。
3.及时对压路机操作手进行现场交底,增强其质量意识,碾压过程中安排旁站监督,确保碾压到位。
七、边坡遭冲刷,形成浪窝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雨后路基边坡冲刷严重,甚至形成浪窝,导致路基实际宽度不满足设计要求,并影响荷载的传递和安全使用。
(二)防治措施
1.雨水冲刷后应及时修补路基,修补材料应与路基主体保持一致。
2.设置临时急流槽和拦水埂。
(三)注意事项
1.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根据设计图纸实施,宜多种植灌木、草皮,强化边坡生态植被防护。
2.路基施工应超宽填筑、超宽碾压,一般较设计宽度每侧富余不少于 50cm,以确保边坡密实。
3.路基亏坡,整修时开挖台阶,分层填筑压实,严禁贴补,确保路基整体性和边坡密实。
4.排水沟边缘距路基坡脚不小于 2m。
八、填石路堤压实不足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填石路堤施工中压实质量不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二)防治措施
1.填石路堤所用石料的强度不应小于 15MPa,用于护坡的不应小于 20MPa。强风化的软岩不得用于填筑路基,也不得作为填缝料,易风化的软岩不得用于路堤上部或路堤的浸水部分。
2.填石路堤分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 50cm。
3.填石路堤填筑之前,先进行地表清理,采用较大石块码砌边部,然后逐层填筑石料。
4.施工前先修筑试验段,以确定能达到最大压实干密度(压实质量)的松铺厚度与压实机械组合,及相应的压实遍数、沉降差等施工参数。
5.填石路堤填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 2/3。
6.填石路堤人工铺填粒径 25cm 以上的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人工铺填块径 25cm 以下的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7.填石路堤的路床顶面以下 50cm 范围内应填筑砂类土或砾石土,并分层压实,填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10cm。
8.填石路堤的填料岩性相差较大,则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分段填筑。
9.填石路堤碾压应优先选用 25-50t 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凸块式振动压路机压实。
10.当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的空隙较大时,可将石渣、石屑、中、粗砂扫入每层表面的空隙里,再以压力水将砂冲入下部,反复数次,使空隙填满。
(三)注意事项
1.粒径过大填料使用捣机破碎到位,部分大粒径的填料采用人工剔除。
2.采用冲击碾及液压夯对路基进行夯实补强,并确保现场路基碾压密实到位。
3.路基范围内管线、构筑物四周的沟槽宜回填土料。
4.填石路堤高度小于或等于 6m 时,其边坡应于填筑同时用硬质石料码砌,厚度不小于 1m,当高度大于 6m 时,厚度不小于 2m,且码砌宽度不可在路基有效宽度内。
九、台(涵)背回填土下沉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由于基底处理不规范,压实不到位、不均匀,填土厚度过大,与路基搭接部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等原因造成的回填土顶面与其他构筑物顶面出现设计之外的高差。
(二)防治措施
1.回填前应将基底浮土、杂物和积水清除干净,基底压实度、台背回填长度及台阶设置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2.填料优先选用砂类土或透水性土,当采用非透水性土时应适当进行改善处理。
3.台背回填前基底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夯实,配合小型机具对压路机碾压不到位的死角、与构筑物的结合部进行夯实。
4.台背回填时,要顺路基做成一定坡度,防止雨水浸泡台背或雨水沿结构物的外壁渗透影响填筑质量。
(三)注意事项
1.回填过程中,防止雨水浸泡,回填结束后顶部及时封闭。
2.台背回填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密实度,施工过程中应设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可以选择在结构物墙身左、中、右位置,用红、白油漆相间划出每层压实厚度控制线,并标注层位编号。
十、路基不均匀沉降、开裂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因不均匀沉降,导致路基填挖交界处、新老路基搭接、施工段间衔接等位置,出现路基纵横向裂缝以及路基施工纵缝、横缝、网状裂缝。
(二)防治措施
1.路基施工必须分层填筑,分层碾压,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一种土填筑厚度不能小于50cm(两层)。
2.填筑路基前必须疏通路基两侧纵横向排水系统,基顶面做成 2%-4%横坡,避免路基受水浸泡。
3.回填管道要按规范程序进行,注意回填的土的含水率,回填时要同步,相差不能超过 300mm,回填管道顶面 500mm 后使用压路机压实。
4.淤泥或软弱土层可根据处治深度采用换填处理、抛石挤淤、排水固结法、粒料桩、粉喷桩、加筋土法等进行处理。
5.半填半挖路段、分段作业交接处、地面坡度大于 1:5 及旧路利用路段,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 1.0m 向内倾斜的台阶。
6.对于道路扩宽填方路段的水沟,首先要将旧排水沟上的砌体及杂物挖除掉,然后用与其相同的土壤或砂性土填平,再用机械夯实,其压实度不能低于老路基土壤的压实度。
(三)注意事项
1.应认真调查现场,并彻底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基底暗沟、暗塘,消除软弱层。
2.建立半永久性的临时水准点坐标点,加强软基沉降观测。
3.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4.路基填料禁止直接使用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土,当选材困难,必须直接使用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5.严格控制路基每填筑层的压实厚度和压实度,及时完善排水系统和支挡工程。
6.遇到高填方或半填半挖路段,必须有自然沉降期。必要时,可利用重型夯实机具进行强夯处
理,或开挖台阶后将高强或双向土工格栅水平分层布置在路基各层间,减少沉降。
7.对可能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进行截断、疏干,降低水位或引导至路基范围以外,确保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
十一、路基填筑超厚回填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路基填方或沟槽回填土,常出现不按规定的虚铺厚度回填现象。甚至严重者,采用挖掘机一次将沟槽填平、倾填。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交底,使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分层压实的意义。
2.加强技术交底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确保现场严格按照交底施工。
3.路基填土采用网格法、沟槽及台背采用划线法控制松铺厚度。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控制填土的厚度,确保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分层回填和压实。
2.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回填土的摊铺和压实工作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
十二、水泥搅拌桩桩身强度不足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桩施工完成达到龄期后全桩长抽取的芯样抗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二)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水泥及外加剂的原材料质量,对每批次进场原材料进行取样送检,符合要求的才能使用。
2.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前通过工艺性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对设计配合比进行验证,以确定施工参数及合理的配合比。
3.施工前,应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及检查,确保施工过程中水泥搅拌桩泵送浆连续,如因故停浆,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点以下 0.5m 处,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搅拌提升;若停机超过 3h,宜先拆卸输浆管路,并妥加清洗。施工过程中浆液应搅拌均匀,不得离析。
4.重新进行补桩处理或者采取其他地基补强措施。
(三)注意事项
严格控制注浆压力、钻头下沉和提升速度、供浆与停浆时间,控制下钻深度、喷浆高程及停浆面;保证喷浆和搅拌连续均匀,单桩喷浆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桩端必须原位喷浆搅拌一定时间,确保成桩质量。
十三、地基加固桩桩径不足
(一)质量常见多发问题的内容
地基加固桩桩径现场挖出验证局部出现桩径比设计尺寸小。
(二)防治措施
1.安装现场值班人员盯控。
2.定期复核钻头及钻杆尺寸,发现磨损严重及时更换或帮焊。
4.可以通过增加桩的数量、调整桩的布局、采用注浆加固技术等措施进行调整。
(三)注意事项
1.在施工前,应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现场条件和施工要求。
2.施工前进行必要的材料、设备进行试验和检测,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避免因设备质量不良、材料不合格或设备操作不当而导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