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甲骨文的“山”,很形象吧!如果让咱们画简笔画的山,大多数都会画成这个样子。
《甲骨文字典》中说,象山峰并立的形状,与《说文》篆文字形略同。我们要注意,在甲骨文中“山”与“火”字形相近。
《说文》: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
《说文解字今释》:
山,宣畅。使地气宣通,散布各方,产生万物,有石构成而又高峻。象形。
徐锴《系传》:“山出云雨,所以宣地气。”
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
这是一个说文部首。
《易传·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我们要注意“山泽通气”。古代行军打仗,水源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西北高原或沙漠地带,先挖一个小坑,把艾草放进去烧,这时注意遥远的四周,不久就会看到别的地方冒出烟来,从冒气的地方打井,必可得水。(待查)
徐灏《注笺》:“《艺文类聚》引《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
生万物,《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山地广大,物产丰富,动物、植物、矿物……
《合集》96:“勿于九山尞?”
《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小书学字】丘
《甲骨文字典》解字:象穴居两侧高出地面之出入孔之形。商人多穴居,甲骨文“丘”则以其地面形制表示其特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出生后头顶有凹陷,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叫孔丘,“丘”甲骨文非常直观。
《说文》: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
《甲骨文字典》认为:《说文》以丘非人所为,非是,说形亦不确。丘为居穴,由人为而成。又因丘多选择高亢干燥处凿建,其出入之孔较高,引申之,土之高者亦称丘。
《说文解字今释》:
丘,高高的土堆,不是人力堆造的。由北、由一会意。一表示地。人们住在丘南面,所以由“北”字表意。中国的集居,在昆仑山的东南。另一说说,四方高而中央低下叫丘。象形。
《段注》:“谓非人力所为也。”意谓自然产生。“丘”是说文部首。
《说文》:虚,大丘也。有时间,我们再学习“虚”字。
【小书学字】尧
我们来看“尧”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丘”,下面是“人”。《甲骨文字典》中说,孙海波释尧(《甲骨文编》卷十三),可从。这个字根据孙海波先生的研究把它理解为尧,也是业界所公认的。《甲骨文字典》释义:人名或国族名。
《说文》:
尧,高也。从垚(yáo)在兀(wù)上,高远也。
《段注》:“兀者,高而上平也;高而上平之上,又增益之以垚,是高且远可知也。”
简化字“尧”,当是草书楷化的结果。
文耕老师说,“尧”这个字反映了很多文明中提及的大洪水。具体参见:《尧的甲骨文写法竟然揭示了大洪水?甲骨文字典说字——尧》
《墨子·亲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小书学字】岳
“嶽”也作“岳”,段注:“今字作岳。古文之变。”《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岳”为正体字,“嶽”字被作为异体淘汰。
《甲骨文字典》中说,象山岳层峦叠嶂之形,为嶽之初文。与《说文》嶽字古文字形略同。殷人视高山大川为神祇(qí),予以隆重祭祀。
也正是因为如此,《甲骨文字典》中如此释义:一、自然神祇,地位相当于河与土(社);二、人名。
《说文》:
《说文》中指出的古文很像甲骨文。徐灏《注笺》:“山上加丘,极高峻之意。”
“岱”:岱宗,即泰山。有时间我们学习“岱”字。
“泰室”:即嵩山。
张舜徽《约注》:“岳之本义,乃高山之通名。五岳之说所起较晚,《尚书》有东、南、西、北四岳,而无五岳;《王制》多述夏殷之制,其言五载巡狩,与《尚书》同,亦无五岳。四岳之山见于经者,惟东岳岱宗,其三岳无文。《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亦不言为何山。《尔雅·释山》始云:'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又云:'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五岳各有专山,始见于此。然前说与后说复有不同。由是聚讼纷起,莫衷一是。论者多谓《尔雅·释山》后一说所言'泰山为东岳’等五句,乃汉儒据汉制所增入,为武帝时所定之五岳,但就当时所祠(cí)者言之耳。”
我们注意到,在甲骨文中“山”三峰,“丘”二峰,“岳”山上加丘,因此高度:岳>山>丘。
《诗经·大雅·崧山》:“崧高维嶽,骏极于天。”毛传:“嶽,四嶽也。东嶽岱,南嶽衡,西嶽华,北嶽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