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起源来说,分布于世界每个角落的人类其远祖都来自于非洲大陆,最早的人类走出了非洲,向着不同的方向,或是渡海,或是跋山涉水,或是走过沙漠与旷野,这场跨越数百万年的旅行,将人类这个物种分散到世界各地,就像是播种一样。
但为什么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文明,会出现不同的族群,出现不同的外貌特征,以及每一个文明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如此巨大的发展差距呢?
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我没有那个知识面来支撑我思考全世界背景下的文明的诞生,我只想谈谈关于我们自己的文明,华夏文明诞生之前有可能发生过哪些事情。
我姑且那么一说,大家也别较真,姑且一听吧。
历史课本上中国最早出现的古人缘是元谋人,发现于当今云南省元谋县,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从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可以被称之为“人类”,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直立行走,同时可以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按照时间线往后推,依次发现的古人类分别为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70万年—115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县,距今100万年)、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20万年—70万年)、大荔人(发现于陕西大荔,约20万年)、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阳高县,距今约10.4—12.5万年)、资阳人(发现于四川资阳,距今约35000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0000年)。
从山顶洞人再往后,就来到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诞生的文化就比较多了,像磁山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等等等。还有一个这几年的考古巨星——三星堆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化。
这么说吧,在夏朝建立之前(约公元前3000年),到元谋人的登台亮相(约170万年前),这中间将近两百万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寻思探索一下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的远祖来自于哪个路线的演化。
从地理位置来说,元谋人出现的地方在青藏高原的南麓,这可能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中国人的远祖大概率是从南亚次大陆过来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元谋人之前的古人类迁徙的路线,他们走出非洲以后,在两河流域肯定有一部分人留下,在漫长的时间里,有人继续向着东方探索,他们来到波斯,来到印度,来到孟加拉和马来西亚,在南亚的最东边会出现又一次分流,有人继续往东探索,他们应该就是最早的元谋人;而有一部分人往南探索,渡海登岛,繁衍一段时间后有人继续向着南方探索,最终他们可能成为毛利人的远祖。
这一批迁徙的人流,绝大多数会停留在某个地方,比如两河流域,当资源不足时一部分离开,留下的人大概就是阿拉伯人的远祖,以此类推,波斯人、印度土著或东南亚土著、中国人的远祖或许都是从非洲走出来、向着东方迁徙的那些人。
元谋人在青藏高原南麓的云南省停留了下来,气候湿润温暖,让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但是族群的壮大与生存空间的狭小产生了冲突,元谋人之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前进。
他们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迁徙、繁衍让古代中国这块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人类文明的萌芽,从地理位置来看,他们进入了四川盆地,进入了关中平原,来到了黄河中上游,也抵达了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和华北平原的北端。
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的先祖们用最原始的组织形式维系着族群的存在。
那么之后呢?西伯利亚人的远祖有可能是山顶洞人继续向北迁徙、繁衍,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这条演化线路的可能性存在着一些漏洞:
比如说四川盆地在上古时期虽然水患频仍,但依然存在很多宜居的地方,从理论来讲远古的人类是有可能留下并保留其存在遗迹的,但迄今发现最早的四川古人类是资阳人,距今3.5万年左右。按地理顺序,它如果是距今100万年可能会更合理。
又比如继元谋人之后发现的古人类大多在北方陕西、山西(出现最早的远古人类足迹,距今约180万年,但无头骨等生物证据佐证)、北京,而且跟云南之间有较大的地理阻隔,这中间有一个横断山脉、一个秦岭山脉的阻隔,在这中间存在着时间和地理空间上的空白。
所以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中国的远祖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来自于西北方向,一个来自于西南方向。西南方向如上所说,他源自于云南元谋,在南方自成一系、隐秘发展,它进化出初等级文明的时间比较漫长,所以这一支远祖没有留下什么遗迹,但他们的火把和脚步从未消失过。
而西北方向,中国人的远祖可能来自于中亚,他们从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地区,在西北分成两个方向迁徙,一支深入内陆,进入关中,一支从疆北去往辽阔的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西伯利亚两百万年前的气候条件跟今天相比有一个较大的不同——那个时期它的年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是一个温带气候。从科学家对当时西伯利亚的还原来看,那个时期,如今寒冷异常的西伯利亚是一大片繁茂热闹的生物宝库,也很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彼时的陕西、山西和北京地区相比现在可能也要温暖、潮湿的多,生物多样性显然也会好得多。
在西北分流后,深入关中平原的一支开始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探索(现今的淮河在古代很长时间内是黄河故道),且因为水利影响和生存需要,文明的萌芽大多出现于平原与丘陵地带的结合处。我觉得像现在的淮河下游流域,或者黄河下游流域,都很难出现远古人类的足迹,或者很难诞生石器文明,不仅仅在于这些地方一马平川,连石头都不容易找到(连石器都没有还搞什么石器时代),还在于这些地方的水利条件太差,雨季根本无法生存。
在先民们掌握种植技术之前,有着避开水患的地利,同时又有着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地方显然更适合他们的生存,以及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的先民开始组建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呢?
我认为是在夏朝之前,所谓的“三皇五帝时期”。
夏朝的开创者是大禹,大禹生活的年代据推算距今约4000余年,在大禹之前我们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称之为“三皇五帝时期”,虽然在讲述上我们默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国家的传承,但实际上那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可能并没有办法支撑一个国家的存在。国家需要行政支撑,它需要制度、文字、社会运转方式,但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交通状况、生产力都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存在。
而国家的形成,必然有赖于生产力的提升,那么生产力的提升会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文字,种植业,手工业。
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仓颉,但是我敢肯定,文字绝对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应该是一个群体。同时文字创造出来的初衷大概也不像文人想象的那样,是为了描述周遭的世界,或者为了认识世界,我认为是为了更好地统治。
文字的出现,其实意味着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现了社会阶级,而社会阶级的产生就是社会进化的标志。
而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会加大,对自然的改造会加速,人类群体数量会迅速增加。
可以这么说,这三样东西算是文明进化的催化剂。
三皇五帝在现在的历史叙事中,更多将之作为一个上古神话来解构,但我觉得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投射。
三皇有很多种组合,但无论哪一种组合,基本都代表着三种力量被人类所掌握——手工业、种植业和文字(原始的文字更像“简笔画“)。
到了五帝,基本就是族群的延续与扩张,五帝时期三种力量已经被人类较熟练掌握,同时也在不断进步。
今天人们从书本上看到地“三皇五帝“大多充满着一种浪漫的上古神话气息,比如说黄帝与蚩尤大战,比如五帝的寿命动辄一百多岁,在我看来这些都相当胡扯,可能大多都要归因于汉武帝之后从山东等地跑到长安兜售天人感应学说的儒家门派。
而实际上,古代人别说当一百多年皇帝,活一百多岁都难,要不然儒生们所说的一百多岁是按道家的算法算的(六十天为一岁)。
如果我们抛开华夏子孙对先祖的光环来看待他们,其实“三皇五帝“更类似于部落联盟的大长老,而且在夏朝之前不可能只有这八个皇帝,只不过有名气的是这八个。同时因为部落联盟内部的矛盾,后世流传着多种版本。
这样来解读的话,我就觉得我们的先祖们要鲜活得多。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形成了复杂社会,部落之间有利益纷争,部落之内的统治阶层有利益纷争,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热闹的上古社会。
在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字出现之前,我觉得我们华夏民族的主体就是这样演化的:
西南的一支,在南方的山野之间沉默地发展着独特的文明,因为缺乏交流和地理上的缺陷,他们的文明进化自成体系,也许三星堆就是这一支远祖的子孙后代所创造的文明遗迹之一,他们沿着长江南岸向下游发展,有的越过长江向北方而去,有的向着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着百越之地、岭南扩散。
西北的一支,他们有的留在广袤富饶的北疆,有的越过瀚海沙漠来到气候温和的关中平原,有的沿着黄河往东来到了山西、北京,有的走过草原和大兴安岭,去往遥远的西伯利亚。
他们或者举着火把,或者背负着制作简单的石斧,开辟着新世界,并最终在某个地方停下,建设新的家园,刀耕火种,进而发展出氏族社会(家族)。他们扩张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不忘记制造更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工具,他们发明了各种工具,他们总结经验并把经验通过文字和语言向后代传承,他们发展出部落,不断壮大自身。
后来他们觉得人们应该有更细致的分工,所有的部落应该团结一致,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在这个洪荒世界里生存,于是他们把部落的图腾合而为一。
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一张更大的旗帜上,他们团结在这一张旗帜下,认定所有人都是旗帜上这个高贵但并不存在的生物的传人。
他们组成了一个国家,他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那大概是五千年前的事情。
在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出现之前,我觉得大概发生了这些事情,我们在肉体上作为中国人的一个模糊的起点,我们在精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起点,其实都在文字出现之前已经确定。
所以如果哪一天有人问你,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来的,也许我的这个解读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