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现实中的《沙丘》奇旅沙漠拉科斯

“五一”长假,我们踏上了前往宁夏沙坡头的旅程。从吴忠市出发,驾车沿着高速公路渐渐驶入沙漠腹地,路两旁的景色不断变换,从荒凉的岩石渐渐变成一望无际的沙海。

五月的风裹挟着细碎的沙粒,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扬起金色的薄雾。沙坡头景区时光之门的大巴车载着游客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虽然脚下有路,但随着身后视野中建筑物的消失,只剩广袤无垠的沙海在炽热的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车窗外连绵起伏的沙丘犹如一条条沉睡的巨龙向远方蜿蜒伸展,我们仿佛真正踏入了弗兰克·赫伯特科幻小说《沙丘》的神秘世界。

阳光中的腾格里沙漠如同被点燃的肉桂粉末,折射出从琥珀色到赭红色的光谱渐变。这与《沙丘》中描绘的“香料蓝”虽色相迥异,却共享着同种震撼——当赤脚踏上60℃的沙面,灼热感瞬间激活了书中“沙行走”的记忆。沙粒在指间流动时,意外发现其中混杂着云母碎片,这些来自贺兰山岩层的银色结晶,恰似厄拉科斯星上散落的香料晶体。

沙坡边缘有不少驼队。骆驼高大而温顺,像是《沙丘》中的沙漠行者,熟悉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是沙漠中最忠实的伙伴。它们整齐地排列着,静静地等待着游客的到来。我小心翼翼地爬上驼队中间一头骆驼的背,坐在两个驼峰之间,感受着它温暖而坚实的身体。骆驼迈着沉稳而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进沙漠深处。我的身体也随之有节奏地摇晃着,仿佛在摇篮中一般。驼铃在风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叮叮当当,为这次沙漠之行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此时此刻,我恍惚穿越到了《沙丘》中的厄拉科斯星球,成了一名勇敢的沙漠探险者,正向着未知的远方前进。想象着自己也在寻找着那神秘的香料,或者是在探索沙漠中隐藏的古老秘密。

专业驼队向导演示的“沙漠之耳”古老技艺把我拉回现实。“将空水罐埋入沙丘,能听见地下三米处的水脉流动声。”向导说。这种弗雷曼人般的生存智慧,与当代科学家用地质雷达探测含水层的原理惊人相似。

这里除了沙漠项目,还有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在沙漠与黄河的交界处,一片片绿色的植被顽强地生长着,它们像是沙漠中的守护者,为这片土地带来希望与生机。

沙漠博物馆里,一组毛乌素沙地治理前后卫星图令人震撼,恰似《沙丘》中变绿的厄拉科斯星预言。耐旱的沙柳、柠条等,它们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沙地中,努力地汲取着水分和养分。再看看那片绿洲,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夕阳西下,我们漫步黄河边,沙坡头在余晖中更显美丽与神秘。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沙漠的雄浑与壮美,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领悟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THE END
0.探地雷达:浅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工具山东大学李术才团队专攻于隧道开挖超前探测(李术才等,2014).他们将钻孔雷达与其他地球物理手段相结合,为隧道开挖超前探测开辟了一条新的方向.这个团队的刘斌等(2009)探讨了基于复信号分析技术的地质雷达预报岩溶裂隙水的可行性,得出了判断水体的依据.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地质雷达数据进行了复信号处理,并对岩溶裂隙水的存jvzq<84fcvg/intrj{4dp8i|fsy.fjyc1eph1qyon1813>4:146276=/48670qyo
1.探地雷达技术用于沙丘地层特征和地下水万象有关键词: 探地雷达 沙丘 地层特征 地下水 成像 作者: 刘素芳 刊名: 地质科技动态 年,卷(期): 1997,000 (010 ) 分类号: P931.3P641.7 页数: 共2页 页码: 31-32 相关文献 相关论文 (和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1] 刘成禹,林毅鹏,林超群,等.球状孤石在探地雷达探测成果中的表现特征[J].物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SM7:;@53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