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把文档里所有厉害的片子找出来看一看,瞧瞧这些年它们是怎样让奥斯卡从有偏见转变到极力讨好的——
默片时代到60年代:特效刚够看就敢冲奖的“古早狠人”
《化身博士》(1931)
《海底两万里》(1954)
抱着最佳艺术指导和特效离开。那时候的潜艇模型全部都是靠手工去弄的,要是放到现在来看的话,就跟乐高积木差不多一样。可是在50年代的时候,这可就是“工业奇迹”了呀那些评委估计一边摸着模型一边感慨道:“这铁皮做得可真不错呢!”
拿到了最佳特效,那时候时间穿越主要靠镜头晃动加上PPT背景,现在来看就像是在闹着玩一样。可是在60年代,这可就是“视觉炸裂”了跟现在用AI生成宇宙飞船给人的震撼程度差不多。
《查利》(1968)
最佳男主获奖,讲的是智障变天才的科幻设定,放现在就是“基因编辑爽文”,Cliff Robertson靠“从傻子到天才”的演技杀疯了评委:“这比外星人靠谱给奖。
《2001:太空漫游》(1968)
70 - 90年代:技术卷到飞起却被艺术鄙视的“冤种专业户”
《发条橙》(1971)
《星球大战》(1977)
梭哈10项提名抱走7个技术奖(配乐、剪辑、视效全拿下),但最佳影片输给《安妮·霍尔》乔治·卢卡斯估计想不通:“我这太空史诗不比文艺片带劲?”学院:“你那是太空过家家!”
《异形》(1979)
拿了最佳视觉效果,那外星虫子破胸而出的场面,当年吓得观众吃不下饭评委:“恶心归恶心,特效确实牛,给个奖吧
《银翼杀手》(1982)
提名了最佳艺术指导和视效这两个奖项,可最后啥奖都没拿到。现在大家都对这种赛博朋克美学赞不绝口,可当年那些评委却觉得“太阴暗潮湿”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就好像把梵高的画作当成抹布一样。
《E.T.外星人》(1982)
《异形2》(1986)
提名最佳女主(西格妮·韦弗杀疯了),最后拿了音效剪辑和视效评委:“女战士打外星人挺带感,但剧情还是简单了点。”
《终结者2》(1991)
拿了最佳音响、视效、化妆,液态金属T - 1000当年看呆观众,现在看特效都不过时可惜最佳影片提名都没有,学院:“机器人打打杀杀的,没内涵!”
《侏罗纪公园》(1993)
三个技术奖抱回家,恐龙甩尾巴能震碎玻璃的特效,当年让观众以为真有恐龙复活了评委:“恐龙做得真像,就是故事太爆米花了。”
《独立日》(1996)
拿了最佳视觉效果,外星人炸白宫的场面,现在看都是灾难片教科书学院:“场面大是大,但剧情跟闹着玩似的,不给大奖!”
《第五元素》(1997)
提名最佳音效剪辑的那部作品,是吕克·贝松的外星歌剧跟布鲁斯·威利的混搭。在当年呢,大家都觉得它“花里胡哨”的可现在回头来看,这妥妥就是“赛博美学启蒙”呀那些评委当年的审美水平确实落后了有十年呢。
《超时空接触》(1997)
提名最佳音响奖,朱迪·福斯特与外星人交谈的设定,要是放在现在那就是“很厉害的科幻”。当年的评委觉得“科学太无聊了”,这属于那种“看不懂就说不好”的典型情况。
《黑客帝国》(1999)
21世纪:从“技术工具人”到“思想王者”的逆袭狠人
《美丽心灵》(2001)
最佳影片、导演全拿下,虽然是精神分裂题材,但学院硬给划到科幻圈(脑洞算科幻)属于“题材擦边球”的成功案例评委:“只要我想给奖,啥都能算科幻。
《指环王3》(2003)
11项提名全都拿到了奖,尽管这是一部奇幻片,不过评委们认为“这个世界观的构建比科幻还要厉害”,就直接把它算作科幻片的范畴了。彼得·杰克逊说:“我拍摄的是中土世界,怎么就变成科幻了呢?”学院则回应道:“我说算那就是算!”
《阿凡达》(2009)
最佳影片、导演提名都有,拿了三个技术奖卡梅隆把潘多拉星球怼到观众脸上,评委嫌“剧情就是蓝色阿凡达版《与狼共舞》”,气得卡梅隆十年后带着《水之道》卷土重来。
《第九区》(2009)
最佳影片、剧本提名都给了,结果颗粒无收用外星人隐喻种族隔离,题材够狠但画风太纪录片,评委:“深刻是深刻,但看着太糙了,不给奖!”
《盗梦空间》(2010)
拿了四个技术奖,诺兰玩梦境套娃把观众绕晕,最佳影片提名有但没获奖学院:“你这烧脑剧情,普通观众看不懂,还是给文艺片吧!”
《地心引力》(2013)
《她》(2013)
拿了最佳原创剧本,寡姐配音AI谈恋爱,细腻到让观众哭成泪人评委:“原来科幻片也能这么戳心,给奖!”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2015)
六个技术奖抱回家,废土美学玩到极致,最佳影片提名有但没中评委:“卡车大战确实燃,但剧情还是太简单了,对不起啊!”
《火星救援》(2015)
《降临》(2016)
《水形物语》(2017)
最佳影片、导演全拿下,人鱼恋算啥科幻但评委硬给算成“奇幻科幻”,属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典型吉尔莫·德尔·托罗:“谢谢评委爸爸!”
《银翼杀手2049》(2017)
拿了最佳摄影和视效,画面美到能当壁纸,剧情深沉到观众想睡觉评委:“视觉封神,但剧情太闷了,就给技术奖吧!”
《黑豹》(2018)
拿了三个技术奖,瓦坎达科幻设定 + 黑人文化狂轰滥炸,最佳影片提名有但没中评委:“文化意义够,但科幻味儿差点,下次努力!”
《沙丘》(2021)
六个技术奖全拿下,沙漠星球 + 香料政治玩得比《权力的游戏》还狠,最佳影片提名有但没中评委:“哲学深度够,但只拍了一半,等下一部再说!”
《瞬息全宇宙》(2022)
直接把七项大奖都拿下了(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全都囊括其中),多元宇宙跟家庭伦理这两方面都搞得特别精彩,那些评委们完全招架不住了:“要是再不颁发奖项给它,我们就得被流媒体给踢出去啦!”科幻片终于是出了一口气。
《阿凡达:水之道》(2022)
拿了最佳视觉效果,水下动作捕捉玩到极致评委:“技术还是卡梅隆牛,但剧情还是老一套,就给视效奖吧。
科幻片能逆袭,全靠把学院“怼到怀疑人生”
早期的科幻片在奥斯卡就像是个“配角”光靠特效去装点场面,压根儿别想能拿到大奖。可如今情况变了——从《第九区》借助社会隐喻去对抗,到《瞬息全宇宙》把多元宇宙当作行为艺术来呈现,科幻片一方面在技术上较劲(就跟《阿凡达》系列似的),另一方面在思想层面较量(如同《沙丘》的哲学那样),与此同时还得在叙事上花心思(就像《盗梦空间》那么烧脑)。
现在学院终于意识到了:要是一直端着那“艺术清高”的架子年轻观众就都跑去看流媒体啦!所以《瞬息全宇宙》才能够把大奖全都拿下——并不是科幻片变得乖巧了,而是它们把那种“野路子”玩法发挥到了极致,搞得奥斯卡不得不去讨好它们啊!
下一届奥斯卡,哪部科幻片有胆子继续“梭哈”呢?我们就在这儿等着瞧,肯定比追电视剧还要带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