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
在20世纪70年代末却因缺乏水源补充而完全干涸,只留下了一片“死亡之海”,引来了无数的中外探险家。
从卫星图片来看,干涸的罗布泊就像一只人耳,所以被称作“地球之耳”。
▲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照片(1972年)
大概在三千五百年前,罗布泊水草丰茂,小河文明由此出现。五百年后,罗布泊干涸,小河文明也随即消失。
小河文明的发现,离不开小河墓地的发掘,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小河文明的许多发现至今仍是个谜,这也使得小河墓地仍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
这些问题,历史文献均未作出任何注解。但在小河支流神秘的墓地上,却有着厚重的历史凝结。
小河文明虽是中亚腹地的惊世发现,但“小河”这一名称的由来,却有些随意。
1934年,贝格曼考古队为了寻找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群,在塔里木盆地罗布荒漠中转悠了15天却毫无收获。
正当贝格曼有些泄气时,考察队意外发现了一条名叫库姆河的支流,贝格曼随口把这条河叫作“小河”。
在罗布泊猎人奥尔得克的引导下,贝格曼继续带领考察团苦苦寻觅。终于,在小河支流附近如愿找到了当时民间传说中的墓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河墓地”。
1939年,贝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公开了当时的发现。
东方罗布泊古墓具有保存完好的“非蒙古人种”面孔的干尸、极具工巧的草编器具、厚重奇特的毡帽斗篷以及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让世人震惊。
贝格曼认为小河墓地没有丝毫“汉文化”的痕迹,年代也比楼兰王国更为久远。
从墓地规模、涂红立木等布局设置上看,小河墓地更是独一无二。
▲贝格曼
不幸的是,这一发现公布不久小河墓地却“带着”远古小河人鲜活的生活情境、神秘的意识憧憬和部落的兴衰秘史,埋藏在了巨大的沙丘之下,一消失就是66年。
对罗布泊地区的古人类研究以及小河墓地所代表的文明来说,探索小河墓地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他们的消失就是最大的谜团。
古文明的再次探索
2002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开始试掘,考古队长途跋涉,不断探索,终于发现了一块宝地。
这里是一座椭圆形且高出地表的沙山,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胡杨木柱百余根,远远望去,犹如沙海中的一片丛林。
200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小河墓地实施全面发掘的申请。考古队做了万全的准备,终于揭开这个萦绕了很久的神秘古文明的面纱。但还有更诱人的谜底,等待着考古学家的进一步挖掘。
小河墓地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密集矗立着多棱形、圆形和桨形胡杨木柱的沙山,沙山总共有190多根木柱,墓地上的每根木柱根据死者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男性棺前的桨形立木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与此呼应,女性棺前的多棱柱象征着男性生殖器,这种极度崇拜生殖器的方式举世罕见。
▲女性棺前立木 男性棺前立木
小河墓地出土的奇特墓葬也引起了考古学家们浓烈的兴趣。
这是一种累层叠加的墓葬形式,上下一共五层,木棺如同一只倒扣在岸边的木船,棺木主人安静地仰躺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
▲罕见的船型木棺
小河墓地还是世界上出土干尸最多的墓群,埋在阳面的墓葬死者尸体普遍保存较好,大多也都成了珍贵的干尸标本。
其中M11女性墓主是一个拥有卵圆型的面庞、披肩栗色长发、小巧的鼻梁、丰厚的嘴唇,如同熟睡一般的女人。这具女尸和小河墓地的一批重要文物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日本、欧美巡展,引起了广泛地轰动。
考古学者感叹墓主人的美丽,称其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
因为是在小河遗址中挖掘出来的,所以又将其命名为“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
多元文化的设想与文化缺环
2005年,研究团队开始对小河墓地中早期的木乃伊展开基因分析,发现这些木乃伊中的绝大部分同时具备亚洲人群和西欧人群的DNA特征。
这表明,早在4000年前,尚无文字记载的时候,东西方人就已经开始往来和混居,并且产生了血缘互动。
周边人群对新疆人群的形成有着遗传性的贡献,同时伴随这些人群的迁入,也带来了当地的文化,形成了新疆多种族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小河文明消失后,距今约两千年前,楼兰文明出现了。
在今天中国的考古版图上,小河文明独具魅力和个性。
小河古墓吸引着人们追求罗布泊古代文明神秘未知的一切,这个国内外独一无二墓葬群的秘密,同样也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