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西四,旧时北京城有名的闹市,其附近的胡同大多闹中取静,颇有典故。
沿着西四南大街,西侧头一条就是前几期讲过的元代的羊市,后来的珠宝市,如今的羊肉胡同。
往南就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胡同东口还有元代万松老人塔。
再往南过了缸瓦市堂,就是明代的勾阑胡同,清代的院儿胡同,如今的大院胡同。
胡同东口正对的就是上期说过的义达里,定王府上建起的“年轻”胡同。
再往南行,就到了今天要说的兵马司胡同。
兵马司胡同,一听就明白这是个以官署为名的胡同。明代时,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其中的西城兵马司就设在兵马司胡同,由此得名。
兵马司制,起源于元世祖至元九年,金代称“警巡院”。《元史·世祖本纪》中记,元世祖忽必烈曾改“千户所”为“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下设南、北二兵马司。名为“兵马司”,其实并无一兵一马,主要“掌捕盗贼羁押案犯事宜”,职责上来说,相当于唐朝的“长安捕贼官”,也相当于今日的“公安局”。
到了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设北京兵马指挥司。后考虑京师地大人众,仅设一个兵马司恐巡查不周,永乐七年(1409年)改设为东、西、南、北、中五城兵马司。此时兵马司的职责有所增加,按照《明史·职官志》记载,五城兵马司“职专防察奸宄(音同鬼),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其责颇重”。不过根据明末《金瓶梅词话》中这句“兵马司倒了墙——贼走了”,可见当时五城兵马司的主要职责还是抓贼。
清代沿袭明制,不过明代的兵马司隶属兵部,清代则隶属都察院。据说,兵马司初设时,街区凡有水火盗贼及人家细故争执,皆可一呼即应。救火、巡夜,清廉为政,不取分文,但是到后来,日久弊生,始而捕盗,继而讳盗,终且取资于盗,同盗合污,不得人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大臣向皇帝告了五城兵马司的状,说“京城地面,捕务不力,请饬整顿。”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撤销五城兵马司,成立工巡局。至此,兵马司一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作为地名保存了下来。
如今,进兵马司胡同走一圈,南北两侧多是机关大院,胡同南侧的西城区财政局、国家档案局,北侧的国土资源部、中国法学会等。除去这些高楼,最显眼的,要数兵马司胡同15号,一个民国时期的建筑——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这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机构旧址,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院落在2011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16年初,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一部分搬到了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另一部分在丰盛胡同3号,现兵马司胡同6号)。据记载,调查所占地4亩零8厘,有3座靠募捐建的小楼,分别是地质调查所图书馆(南楼)、地质调查所办公楼(西楼)和沁园燃料研究室楼(北楼)。
走进15号的院落,正对院门的,就是地质调查所图书馆,这是一座朴实厚重,主体为两层的长方体建筑。据资料记载,这座楼房是德国早期在华建筑公司雷虎工程公司于1921年春设计并承建的。很多国内外建筑史学者研究认为,这是雷虎工程公司在北京留存的唯一 “作品”。
据资料介绍,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质图书馆,图书馆拥有地质学专业图书数万册,各种地形、地质、矿产图数千幅,中国省县志数百种,并与国外260余处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期刊、图书的交换关系。
图书馆的西侧,是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这是一座二层小楼,简洁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如此独特的建筑,它的设计者也非同寻常,他就是第一个赴西方学习建筑的中国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业家族——贝氏家族第一代创始者、当代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寿同。
贝寿同存世的建筑作品极为罕见,这座地质调查所的办公楼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地质调查所办公楼是利用社会捐款于1927年建设的,建成之初,迎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策划。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外国学者于1921年进行的,此后地质调查所加入此项工作。这项发掘工作在1927年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重大进展。同年,李捷和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布林在周口店发现猿人的下臼齿,经加拿大学者步达生研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改为“北京猿人”。1929年,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主要从事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这一年的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穿过图书馆就是研究所的北楼——沁园燃料研究室楼。这座楼是1930年,由北京的社会活动家金绍基捐建的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科学实验楼。这座楼主要为地质调查所燃料研究室使用,进行矿物岩石的化学研究。在北楼的门楣上现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的字样。
兵马司胡同15号的地质调查所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最早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地质调查研究。1840年以后,外国列强用枪炮逼迫中国开放门户,随着西方商品传入中国的还有地质学。最早在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和勘探的均为外国人,他们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为了加强中国自己的地质学研究,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部成立了中央地质调查所,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科学机构。
1916年,地质调查所迁入兵马司胡同9号(旧门牌),开始了紧张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地质调查所在兵马司胡同15号工作期间,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1921年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共同发现“仰韶文化”,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1933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编撰出《中华民国新地图》等等。
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就,使中国在国际地质学界备受尊敬,美国地质学家怀特在给丁文江的信中说:“我们对您在那种即使不令人失望,至少也使人沮丧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作表示惊奇。”
同时,地质调查所同时也培养出了如群星般璀璨的科学家。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有6人是地学界的,其中4位出自兵马司胡同15号。新中国成立后,出自旧中国地质调查所的院士有49位,其中兵马司15号一个六七十人的单位,就走出了24位院士!
兵马司胡同15号的这3座老楼,正是这些科学大师的摇篮,也是他们昔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工作的地方。
1936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曾经璀璨一时的地质调查所逐渐沦为大杂院,昔日漂亮的小洋楼也已被风雨侵蚀,变成如今这般的斑驳陆离、壅塞不堪。
屋顶的构件帮助调查所分担风雨,挡住了尘埃。幸好,还在有人在为这个蒙受风尘的院落努力。2002年,呼吁保护兵马司胡同15号的行动已经开始,相信不久的将来,它终将变得越来越好。
上 期 获 奖 观 众
。小狼、牧师他哥、小冰、岚宝、西往、顺意
请以上6位幸运观众,在后台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与您联系,发放奖品事宜。奖品为龙源酒厂提供的古法酿造纯高粱酒“龙源老散”老酒一坛。